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魏建国

作品数:81 被引量:241H指数:8
供职机构:黑龙江大学法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基金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经济管理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7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0篇政治法律
  • 11篇历史地理
  • 8篇经济管理
  • 2篇哲学宗教
  • 1篇社会学

主题

  • 31篇法治
  • 9篇权利
  • 9篇法律
  • 8篇宪政
  • 8篇城市
  • 7篇信任
  • 5篇社会
  • 5篇普遍信任
  • 5篇主义
  • 5篇法学
  • 5篇法治现代化
  • 5篇产权
  • 4篇秩序
  • 4篇人权
  • 4篇中世纪
  • 4篇重申
  • 4篇文化
  • 4篇民主
  • 4篇货币
  • 4篇个人权利

机构

  • 75篇黑龙江大学
  • 5篇吉林大学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79篇魏建国
  • 1篇孙光妍
  • 1篇李新华
  • 1篇孙记
  • 1篇冯向辉

传媒

  • 8篇北方法学
  • 4篇奋斗
  • 4篇北方论丛
  • 4篇广西社会科学
  • 4篇社会科学辑刊
  • 3篇社会科学战线
  • 3篇环球法律评论
  • 3篇社会科学研究
  • 3篇史学理论研究
  • 3篇学术论坛
  • 3篇高等学校文科...
  • 3篇俄罗斯东欧中...
  • 3篇南京大学法律...
  • 2篇学术交流
  • 2篇黑龙江社会科...
  • 2篇求是学刊
  • 2篇学习与探索
  • 2篇法学评论
  • 2篇思想战线
  • 2篇山东社会科学

年份

  • 3篇2019
  • 5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6
  • 4篇2015
  • 5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 8篇2011
  • 13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6篇2006
  • 9篇2005
  • 3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2
8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传统社会:权利来源于国家授予性的成因及影响被引量:2
2010年
中国传统社会,权利合法性来源于国家的授予,而究其根源在于普天之下为皇帝所有。中国传统社会普天之下为皇帝所有得以形成的制度因素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历代王朝对国家权力获取方式的军事性和暴力性;历代王朝都禁止社会结社,并在统治方式上体现为通过官僚体制实现有组织的国家统治和无组织的社会;历代王朝都对法律进行垄断,法律体现为帝王统治之工具而非民众保护权利之手段。作为不争事实,中国传统社会普天之下为皇帝所有和权利来源的国家授予性,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权利存在样况及市场经济的形成发展产生了明显的消极影响。
魏建国
关键词:中国传统社会权利
古代中国与西方“家与国”关系结构的差异及对法律秩序内涵的影响被引量:4
2005年
古代中国以农为本的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促使家国同构,国家形成的路径是:家庭—国家;古代西方国家(指古希腊和罗马)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家与国最终实现了分离,国家形成的路径是:家庭—私有制—国家。古代中国,国家规范采纳的是私权力特征的伦理秩序,法律秩序只是伦理秩序的变体;古代西方,国家规范采纳的是公权力特征的法律秩序。由于中国古代的法律秩序是伦理秩序的变体,所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农本文明向工商业文明的转型,需要对中国古代法律秩序进行全面重塑。
魏建国
关键词:法律秩序商品货币经济伦理秩序以农为本家国同构商业文明
拯救法治:确定性寻求及其理性基础重建被引量:3
2010年
一段时间以来由于人们将确定性的理性基础仅限于自然科学主客观二分方法的绝对客观知识,忽视了人类社会确定性的理性基础内在的社会交往性,造成了有确定性而无自由、有理论的确定性而无实践的确定性等诸多问题,并引发了确定性危机。由于确定性和可预期性一直是法治的核心要素和基本原则,克服确定性危机的关键不在于否定确定性和可预期性,而在于重建其理性基础,将其植根于社会关系之中,植根于人们的交往实践与协商论证。
魏建国
关键词:法治
普遍信任:法制现代化的深层内驱力被引量:14
2008年
现代化进程中的法制现代化所涉及的不单纯是法律制度构建问题,而在深层次上,更是一个包括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的重构与转变问题。历史事实和现实实践一再表明,法制现代化离不开一种普遍信任的社会文化来启动和支持。普遍信任,是法制现代化最为深层的内驱力,也是民主、法治和市场经济赖以生成和确立的社会文化根基。普遍信任的社会文化,生成于有限政府及民众习惯于合作、自治的开放式社会结构之中。探究普遍信任的生成及其对于法制现代化的根基意义,对后发现代化国家避免和克服本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理性贫困和危机具有深刻启示价值。
魏建国
关键词:社会文化普遍信任法制现代化
我国立法精神发展的思想根据与价值向度被引量:3
2014年
思想根据与价值向度是立法精神的文化根基和价值源泉。了解一个时代或时段的思想根据及其价值向度是立法精神研究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思想史的发展阶段和结构特征,大体可以概括为"革命思维的思想根据"、"改革思维的思想根据"、"法治思维的思想根据"三个时段。而我国立法精神的进步与发展,就表现为三次思想根据的更替及其所蕴涵的价值向度由服务于阶级斗争向服务于经济绩效再向服务于公平正义的升级与转换。
魏建国
关键词:价值向度
法律史研究进路的法学化:重申与再构
2016年
一直以来,关于法律史研究方向是“法学化还是史学化”的争论不断。而时下有一种笔者不太认同的倾向,即强调法律史研究应该走向史学化。对此,有继续探讨的必要。
魏建国
关键词:法律史研究法学再构
宪政模式转型与近代英国崛起被引量:2
2005年
中世纪英国的宪政模式是司法型的,国王权力在司法领域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在政治领域却不受限制。而伴随着近代早期英国国王所代表的行政权力强大,司法领域越来越难以约束和规范国王的权力。最终,英国通过将中世纪司法机构的议会改造成近代立法机构的议会,来实施对国王行政权力的政治规范和约束,并完成了代议制型宪政模式建构。司法型宪政模式向代议制型宪政模式的转变,标识了近代英国宪政模式的转型。宪政模式转型完善了英国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也就为近代英国的崛起奠定了体制基础。
魏建国
关键词:宪政模式
基于经济要素流动与东北地方法治竞争被引量:4
2018年
东北问题是伴随当代中国流动经济的形成和地方竞争的出现而产生的,集中体现为东北适应流动经济发展需要的制度和文化迟迟未能重建。或言之,伴随着流动经济成为当代中国经济的基本形态,地方之间的竞争已不再是国家政策的比拼,而是地方法治与营商环境的竞争,在此过程中东北显示出诸多滞缓和不适应。东北要实现振兴发展,就必须突出与流动经济相适应的地方法治建设,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要在流动经济的基础上构筑一整套与之适应的治理与制度,应通过流动经济建设对东北社会小农经济和单位本位的人际关系加以改造,以打破官本位偏好,培育权利本位和法治意识。
魏建国
关键词:地方法治建设
当代中国地方法治竞争的兴起:原因、意义及完善趋向被引量:9
2019年
地方法治竞争的兴起,是当代中国法治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解释当代中国法治发展何以较为成功的重要范式。当代中国地方法治竞争的兴起,源于"央地"经济分权、国家法治的引领和流动经济的压力。地方法治竞争兴起的意义重大:一方面地方法治竞争有利地推动了当代中国地方竞争的正向化激励;另一方面地方法治竞争也已成为中国法治发展模式中较具特色的部分。当代中国地方法治竞争的兴起虽然意义深远,但也需要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加以完善:一是增强地方法治建设中法治价值的独立性;二是扩大地方法治建设的民主参与性;三是进一步推动经济要素流动以增强地方法治竞争的压力与活力;四是积极促进区域法治发展和区域法治竞争的形成以实现地方法治竞争的规模升级。
魏建国
关键词:地方法治
法学研究的实践化与本土化转向——“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所开放出来的学理更新被引量:8
2013年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计划")的出台与实施已开放出对中国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的学理反思与理念再构,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当代中国法学的学理更新。一方面通过"计划"可以反思和发现当前中国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在法律人才实践技能培育方面的作用及不足;另一方面通过"计划"可以推动和深化中国法学研究的实践化和本土化转向。即,其一,要确立学术传统的本土化;其二,要全面培育对中国社会经验现实的感受和洞察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和提炼出对中国有解释力的本土化概念和理论。
魏建国
关键词:法学研究实践化本土化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