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发病
  • 2篇掌跖
  • 2篇掌跖脓疱病
  • 2篇脓疱
  • 2篇脓疱病
  • 2篇雷公藤
  • 2篇白细胞介素
  • 2篇白细胞介素-...
  • 1篇药敏
  • 1篇药敏分析
  • 1篇药敏试验
  • 1篇皮肤
  • 1篇皮肤细菌感染
  • 1篇总苷
  • 1篇问卷
  • 1篇细菌感染
  • 1篇疗效
  • 1篇疗效分析
  • 1篇耐药
  • 1篇耐药率

机构

  • 4篇天津医科大学
  • 3篇天津市中医药...
  • 1篇天津市长征医...

作者

  • 4篇高丽娟
  • 3篇戴维维
  • 2篇聂振华
  • 2篇刘楠
  • 1篇聂振华
  • 1篇李俊艳
  • 1篇谢艳秋
  • 1篇赵平
  • 1篇孔祥君

传媒

  • 1篇临床皮肤科杂...
  • 1篇中华皮肤科杂...
  • 1篇新医学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掌跖脓疱病发病因素及白芍总苷疗效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掌跖脓疱病发病因素及白芍总苷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问卷的形式调查掌跖脓疱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入选患者进行斑贴试验并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口服白芍总苷胶囊,每日3次,每次0.6g;对照组给予15服雷公藤多苷片,每日3次,每次20mg,同时两组均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每Et1次,观察4周和8周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入选90例掌跖脓疱病患者中,男女之比为1:1.64,吸烟患者占42.22%(38例),以感染为诱发因素的患者占26.67%(23例)。斑贴试验中重铬酸钾和硫酸镍的阳性率最为显著。治疗4周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观察组(64.44%比40.00%,χ2=5.388,P〈0.05),治疗8周后,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89%比80.00%,χ2=1.353,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17.78%比11.11%,χ2=0.809,P〉0.05)。结论吸烟在掌跖脓疱病的发病中可能起一定作用,感染是主要的诱发因素。白芍总苷联合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掌跖脓疱病有效。
戴维维高丽娟刘楠聂振华
关键词:掌跖脓疱病白芍总苷问卷
皮肤细菌感染440例患者的病原菌及药敏分析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了解皮肤细菌感染的菌种分布特征及对常用抗菌药的敏感性,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2012年天津市长征医院皮肤科住院患者常规细菌培养阳性结果共440例,记录其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从而了解该院皮肤科患者的病种分布、细菌分布现状及耐药情况。结果:革兰阳性菌为主要致病菌且对红霉素、青霉素耐药率较高;革兰阴性球菌对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较高;对亚胺培南和阿米卡星较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二者的药敏结果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肤科住院患者细菌培养的耐药问题较严重;通过药敏试验结果进一步了解患者病原菌的变化和耐药情况,并根据细菌的种类和耐药情况为进一步合理、准确地使用抗生素,指导临床个性化用药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刘楠高丽娟戴维维孔祥君聂振华
关键词:细菌感染病原菌药敏试验耐药率
IL-17在扁平苔藓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IL-17在扁平苔藓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扁平苔藓患者应用雷公藤1 mg/(kg.d)治疗,分别用ELISA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IL-17水平。结果:扁平苔藓组外周血IL-17的水平(16.6±4.5)n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7.7±2.8)n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扁平苔藓组使用雷公藤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3%,随病情好转IL-17水平明显降低,和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17参与扁平苔藓的发病,其水平随着病情的缓解而相应降低,提示它可作为监测扁平苔藓病情变化及评价临床疗效的指标。
高丽娟李俊艳聂振华
关键词:扁平苔藓白细胞介素-17雷公藤
白细胞介素-17在掌跖脓疱病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他临床因素的影响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IL-17)在掌跖脓疱病发病中的作用,分析掌跖脓疱病临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表记录掌跖脓疱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掌跖脓疱病患者雷公藤多苷片治疗前后外周血IL-17水平变化。结果 100例掌跖脓疱病患者中,以感染为诱发因素的患者占30%。掌跖脓疱病组外周血IL-17的水平[(13.12±3.18)pg/m L]明显高于对照组[(7.68±2.85)pg/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雷公藤多苷片治疗后随病情好转IL-17水平[(9.18±2.25)pg/m L]明显降低,和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7参与了掌跖脓疱病的发病,提示其可作为监测掌跖脓疱病病情变化及评价临床疗效的指标,感染可能是掌跖脓疱病主要的诱发因素。
谢艳秋赵平李莹戴维维高丽娟
关键词:掌跖脓疱病白细胞介素-17雷公藤多苷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