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莹辉
- 作品数:13 被引量:58H指数:4
- 供职机构:保定市第二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近期卒中风险预测被引量:2
- 2011年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短期内发生卒中的风险很高。对TIA的近期卒中风险做出预测,快速筛选高危患者,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可以减少卒中的发生。文章对目前TIA后近期卒中风险预测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
- 刘宏顺张春良顾莹辉
- 关键词:卒中
- 丁苯酞注射液防治DWI阳性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防治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阳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为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在使用复方丹参川芎嗪静脉点滴的基础上,对住院的60例DWI阳性的TIA患者随机分为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组和拜阿司匹林对照组各30例。结果:治疗组脑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防治DWI阳性TIA进展为脑梗死有较确切疗效,应用安全。
- 刘宏顺顾莹辉赵凤丽
- 关键词:脑梗塞
- 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将进展性脑梗死70例(进展组)和稳定脑梗死82例(非进展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进展组患者白细胞、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颈动脉狭窄比例明显高于非进展组。结论白细胞升高、糖尿病、高纤维蛋白原血症、C反应蛋白升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血管狭窄均是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 胡磊顾莹辉戴海琳高坤
- 关键词:进展性脑梗死
- p38丝裂素活化激酶与脑缺血性损伤关系的研究进展
- 2011年
- 丝裂素活化激酶(MAPK)级联信号转导途径是许多信号转导通路的整合点。许多酪氨酸激酶都可以通过刺激信号级联反应激活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p38 MAPK通路是MAPK家族主要成员之一。p38 MAPK在脑缺血后早期被激活,参与炎性反应、自由基损伤、细胞凋亡等病理、生理过程,在脑缺血神经元死亡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p38 MAPK抑制剂可望成为脑缺血性损伤临床治疗的有效途径。
- 顾莹辉刘宏顺戴海琳冯姗姗冯雪丹
- 关键词:脑缺血性损伤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3
- 2011年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由于历时短暂的局灶性脑缺血引起的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一般不超过24 h即可完全恢复。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MRI,DWI)是利用水分子弥散运动的特性进行成像,对急性脑缺血的检测比常规CT、平扫或增强MRI更为敏感,
- 顾莹辉刘宏顺
- 关键词: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 丹红注射液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弹性的影响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弹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依那普利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血管弹性指标僵硬度指数(β)、脉压差(PP)、动脉扩张性(AD)。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8.78%(P<0.05);治疗组显效率为61.11%,对照组显效率为50.0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β、P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AD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能显著降低血管僵硬度指数和脉压差,增加动脉扩张性,临床效果显著。
- 程华顾莹辉王秀娟
- 关键词:丹红注射液原发性高血压血管弹性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发生脑梗死风险的预测研究被引量:22
- 2013年
- 目的探讨ABCD2评分和ABCD2评分结合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和颅内动脉MR血管成像(MR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分别采用ABCD2评分及ABCD2+DWI+MRA评分对182例TIA患者进行评定,观察TIA后2 d、7 d和30 d内的脑梗死发生率。采用ROC曲线评估ABCD2及ABCD2+DWI+MRA评分对TIA后脑梗死风险的预测准确度。结果本组56例(30.8%)患者于30 d内发生脑梗死,其中42例(23.1%)发生于7 d内,19例(10.4%)发生于2 d内,均无脑出血发生。与低危组比较,中危组与高危组各时间点脑梗死发生率显著升高(均P<0.05)。DWI异常患者各时间点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者(均P<0.05)。30 d时颅内动脉狭窄≥50%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颈内动脉狭窄<50%的患者(P<0.05)。伴DWI异常及颅内动脉狭窄≥50%的低危组患者各时间点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DWI正常和颅内动脉狭窄<50%的患者(均P<0.05)。ABCD2+DWI+MRA评分预测TIA第2 d、第7d及第30 d的脑梗死率的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ABCD2评分(均P<0.001)。结论 ABCD2评分结合DWI和MRA能进一步提高预测TIA后发生脑梗死的准确性。
- 张春良刘宏顺顾莹辉樊帆
- 关键词:脑梗死ABCD2评分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
- 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5
- 2011年
- 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均较高的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健康.近年来脑卒中的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普遍并严重影响着青年人的生活质量.本研究对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 胡磊顾莹辉戴海琳
-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青年人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年轻化
- 自制MARK标记四象限法用于颅内血肿穿刺快速定位
- 2013年
- 目的寻找一种简便、快捷、准确、经济、易掌握的颅内血肿穿刺立体定位方法。方法在头皮表面双外耳道连线戴一特制发卡,形成2个MARK标记点,行CT扫描,通过中线及2个MARK标记点连线,将扫描平面分为四个象限,以利颅内血肿定位。将60例颅内血肿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四象限法定位,对照组采用传统直角定位尺法定位,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方法简便、定位准确、定位速度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利用MARK标记的四象限定位法进行穿刺,手术简便、快捷、准确、经济、易掌握,尤其适用于基层医院定位。
- 顾莹辉赵阳崔依捷
- 关键词:象限血肿穿刺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分析被引量:15
- 2011年
- 目的: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住院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结果,其中男46例(67.6%),女22例(32.4%),年龄17~85岁,平均(59.15±14.05)岁,按ABCD2评分标准给予评分,观察TIA后2d和7d脑梗死的发生率,并分析ABCD2评分、颅内动脉病变与TIA后短期脑梗死发生的关系。结果:TIA后37例(61.7%)患者于7d内发生脑梗死,其中在2d内发生脑梗死的24例(40%);ABCD2评分与TIA后2d和7d脑梗死发生率之间有直线相关关系,ABCD2评分越高,脑梗死的发生率越高(P<0.001);有颅内动脉病变的TIA患者在2d和7d脑梗死的发生率比无颅内动脉病变的患者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年龄≥60岁、血压≥140/90mmHg、症状持续时间≥10min、高血压史、颅内动脉病变的患者中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而在单肢无力、语言障碍不伴无力、症状持续时间<10min、糖尿病的患者中脑梗死的发生率无明显增高(P>0.05)。结论:ABCD2评分法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及预测性,可作为一种临床预测TIA患者短期脑梗死发生的简单评估方法;ABCD2评分结合磁共振血管成像表现能进一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 刘宏顺张春良顾莹辉
- 关键词:脑梗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