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建立关闭拔牙间隙阶段牙列-牙周膜-上颌骨-个体化舌侧矫治器的整体三维有限元模型,为进一步探讨舌侧矫治过程中生物力学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螺旋CT扫描,分别应用Mimics10.01软件、Geomagic Studio 9软件、ANSYS10.0软件,建立牙列-牙周膜-上颌骨-个体化舌侧矫治器的整体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建成的个体化舌侧矫治器的三维模型包含38个实体模型与个体化舌侧矫治器实际情况相近,网格划分后.共包含节点471208个,单元279744个。结论利用CT扫描技术与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及三维有限元方法的结合,建立关闭拔牙间隙阶段个体化舌侧矫治器的整体三维有限元模型较真实的模拟了临床实际情况。为进一步研究个体化舌侧矫治技术关闭拔牙间隙阶段的牙齿移动生物力学机制提供有效平台。
目的:探讨矫治前倾阻生下颌第三磨牙后牙根的改变和根吸收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医师提供风险预测的依据。方法:样本共10例(女性8名,男性2名,年龄15~32岁),下颌第一恒磨牙已拔除或无保留价值,且伴同侧下颌第三磨牙前倾至水平阻生。矫治采用直丝弓矫治器,利用口内辅弓法后推下颌第三磨牙,再通过竖直簧直立第三磨牙。直立前、后拍摄全口曲面断层片进行测量。采用两相关样本非参数检验(Wilcoxon Signed Ranks Test)对矫治前后牙根长度的改变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治疗,10例病例都取得满意的疗效。矫治后成人组阻生磨牙根长度有所减少,但未见统计学差异。青少年组牙根长度增加,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通过正畸手段直立阻生磨牙具有可行性和可靠性,为科学的权衡各种治疗方法提供帮助,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目的对四种口腔专业期刊十年的正畸临床论著进行循证医学质量评估,为国内口腔正畸临床试验设计以及论著写作提供参考。方法手工检索1999至2008年《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华西口腔医学杂志》、《实用口腔医学杂志》和《口腔正畸学》发表的正畸临床论著,提取分析论著的基本信息,对临床试验的设计进行分类评价,采用临床试验统一报告标准(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CONSORT)建立的临床试验评价标准进行质量评估。结果共提取494篇正畸临床论著,其中有基金支持的占21.3%(105/494)。所有论著中前瞻性试验占26.1%(129/494),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仅有3.8%(19/494)。大多数论著由于方法学部分相关信息缺失,无法进行全面的方法学质量评价。即使是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其随机方法、分配方式的隐藏、盲法的采用以及应用基线数据分析等方面也不完善。结论口腔正畸临床试验应在试验设计及论著写作两方面进一步提高。
目的:研究正畸方法直立阻生磨牙后前移关闭缺失第一恒磨牙间隙的疗效。方法:样本共计32例,下颌第一恒磨牙已拔除或无保留价值,且伴同侧下颌第三磨牙阻生。口内辅弓法直立阻生磨牙,直丝弓矫治技术关闭下颌第一磨牙间隙。治疗前后检查第二恒磨牙和第三恒磨牙附着丧失(Attachment Loss AL),统计使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包,分析采用非参数检验附着丧失的变化。结果:32例阻生齿均直立,下颌第一恒磨牙缺隙关闭。X线片检查示:牙根平行良好,阻生齿周围骨质再生良好,牙槽嵴形态正常,牙周膜清晰。所有病例均取得满意的疗效。治疗后较治疗前出现少量附着丧失量增加,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下颌第一磨牙缺失后可通过正畸治疗移动第二磨牙且直立前倾阻生第三磨牙前移代替原第一、二磨牙,疗效较好,可见少量附着丧失,建议治疗前评估患者附着龈水平和牙周状况,降低治疗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