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闾海燕

作品数:26 被引量:42H指数:3
供职机构:江苏省作家协会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语言文字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文学
  • 11篇哲学宗教
  • 3篇语言文字
  • 1篇艺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6篇意象
  • 5篇审美
  • 4篇修辞
  • 3篇修辞研究
  • 3篇易经
  • 3篇文化
  • 3篇象征性
  • 3篇《易经》
  • 2篇心理
  • 2篇艺术
  • 2篇意象研究
  • 2篇隐喻
  • 2篇诗歌
  • 2篇诗学
  • 2篇思维
  • 2篇文学
  • 2篇赋比兴
  • 2篇赋体
  • 2篇比兴
  • 1篇对偶

机构

  • 26篇江苏省作家协...
  • 2篇南京邮电大学

作者

  • 26篇闾海燕
  • 2篇闾汉原

传媒

  • 3篇南京社会科学
  • 3篇连云港师范高...
  • 3篇江苏海洋大学...
  • 3篇常熟理工学院...
  • 2篇江苏社会科学
  • 2篇南京师大学报...
  • 2篇常熟高专学报
  • 2篇淮海工学院学...
  • 1篇南京理工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扬州职业大学...
  • 1篇镇江高专学报
  • 1篇扬州教育学院...
  • 1篇江苏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4
  • 1篇2003
  • 3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 3篇1998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试论中国古代文字狱的文学根源被引量:3
2001年
文字狱横行 2 0 0 0余年 ,与中国封建社会相始终。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政治无疑是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但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学观念和诗文阐释方式也是导致文字狱产生的重要原因。弄清它们与文字狱之间的关系 ,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文字狱这一中国社会非常突出的社会现象。
闾海燕
关键词:文字狱传统文学观念
语言:从生活进入文学——文学语言论被引量:6
2000年
文学语言是语言从生活进入文学的结果 ,是语言由生活向文学升华的产物。形象性、表情性都不是语言文学性的本质特征 ,决定语言文学性的内在根据是转喻和隐喻功能。
闾海燕
关键词:语言日常语言文学语言转喻隐喻
全文增补中
比体和赋体:象征性诗歌意象研究
2009年
象征性诗歌是以意象暗示、呈现象征意义的。其意象的构成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意象与意象间具有的比喻关系构成的,即比体象征;一种是以意象的连续的铺展、延伸构成的,即赋体象征。这两种象征意象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同,弄清它们的构成方式及其特点,将有助于我们的诗歌创作和诗歌鉴赏。
闾海燕
关键词:诗歌意象赋体
幻觉与示现修辞——心理与修辞研究之二
1998年
幻觉是示现修辞的心理基础。幻觉使示现修辞成为可能,它所涉及的三种时间也与示现修辞的三种形式相对应。但只有审美幻觉对示现修辞才具有意义,示现修辞是审美幻觉的宠儿。
闾海燕
关键词:幻觉
例说的象喻:《易经》系辞象喻分析
2015年
系辞以类比性的例说的象喻构筑了具有与卦爻相对应的逻辑统一性的具象模型以为卦爻的喻象,进而喻示卦爻。系辞以文字模型象喻卦爻模型,喻示卦爻之形的阴阳、时位、承乘比应、见伏动变等情境关系;同时,系辞还以文字模型象喻卦爻之形,以阴阳、时位、承乘比应、见伏动变等情境关系揭示所象征的意义。系辞具有逻辑统一性的、类比性的例说的象喻表现方式,是《易经》具有无所不包的广阔阐释可能的主要原因之一。
闾海燕
关键词:《易经》象喻
比体和赋体:象征性诗歌意象研究
2009年
象征性诗歌以意象暗示呈现象征意义。其意象的构成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意象间的比喻关系构成,即比体象征意象;一种是以意象的连续铺展、延伸构成,即赋体象征意象。这两种意象有诸多不同,弄清它们的构成方式及其特点,将有助于诗歌创作和鉴赏。
闾汉原闾海燕
关键词:诗歌赋体
象征的稳定性和旁逸性及其文化意义被引量:1
2012年
象征是人类理解、认识世界和自身的基本方式。象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旁逸性。象征的稳定性既体现为象征意象与象征意义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有着相对稳定的关联关系,也表现为象征与其所属文化之间的对应关系。象征的旁逸性则是象征意义或象征意象对原有象征的"有限变异"。象征的旁逸分意义旁逸和意象旁逸,分别又有意义的正向旁逸、逆向旁逸、侧向旁逸和意象的细节旁逸、特质旁逸、意象替换。象征的稳定性和旁逸性是文化得以形成传统而又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体现文化特性、普及文化要素和推动文化发展方面都有巨大的作用。
闾海燕
关键词:稳定性文化圈文化意义
孟子“今之乐犹古之乐”辨正被引量:2
2013年
"今之乐犹古之乐"是孟子音乐美学思想的重要部分,也是受到后世诟病的主要对象。学者们大多把"今之乐"理解为"郑声"一类的音乐,并从古今对立的角度看待孟子的这一命题,得出孟子崇古非今或反对复古等相互矛盾的结论。他们的失误在于没有正确理解孟子"今之乐"的性质,没有把孟子的"今之乐"放到其思想的整体背景下作研究。根据对孟子仁义思想、政治思想及音乐观和快乐观的整体理解,孟子的"今之乐"在本质上是具有道德内涵性质的音乐;其对"今之乐犹古之乐"的阐述是在音乐的施用而非在音乐的性质和古乐今乐的对立上立论的。
闾海燕
关键词:与民同乐仁义政治
比喻修辞的转换与“比德”观念的演进
2008年
比喻是"比德"自然审美的基本观照方式。比喻的三种不同形式分别构成了三种不同的"比德"审美观照方式:明喻构成了说明性"比德"审美,暗喻构成了摹态性"比德"审美,(整体性的)借喻构成了象征性"比德"审美。比喻修辞的转换表明,随着"比德"审美观念的演进和深化,自然物象与人物特征在结合方式、结构位置和关联程度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表现出了各自的特点。
闾海燕闾汉原
关键词:比喻说明性象征性
从艺术掌握方式看艺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被引量:1
2002年
艺术掌握方式是审美活动的基本方式 ,可分为审美观照和审美创造两个阶段 ,意象和形象分别是这两个阶段的产物。内容和形式首先在审美观照的意象上实现了初步的统一并为审美创造阶段形象上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形象上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意象上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的进一步深化。
闾海燕
关键词:意象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