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永光

作品数:100 被引量:1,400H指数:23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高等学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访问学者专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文化科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6篇期刊文章
  • 30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7篇天文地球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5篇暴雨
  • 13篇中尺度
  • 12篇中尺度对流
  • 11篇中尺度对流系...
  • 10篇日变
  • 10篇日变化
  • 10篇数值模拟
  • 10篇雷达
  • 10篇值模拟
  • 8篇云图
  • 8篇台风
  • 8篇气候
  • 8篇夏季
  • 8篇降水
  • 7篇环流
  • 6篇雷暴
  • 6篇急流
  • 6篇臭氧
  • 6篇大风
  • 5篇气象

机构

  • 65篇北京大学
  • 26篇国家气象信息...
  • 19篇中国气象局北...
  • 15篇中国气象科学...
  • 9篇中国气象局
  • 7篇浙江大学
  • 6篇南京信息工程...
  • 6篇香港理工大学
  • 4篇湖北省气象局
  • 3篇北京城市气象...
  • 2篇北京市气象局
  • 2篇中国气象局培...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科学院国...
  • 2篇黑龙江省气象
  • 2篇浙江省气象服...
  • 1篇兰州大学
  • 1篇杭州电子科技...
  • 1篇上海市气象局
  • 1篇中国科学院国...

作者

  • 100篇郑永光
  • 32篇陶祖钰
  • 16篇朱佩君
  • 16篇王洪庆
  • 10篇陈敏
  • 6篇陈尊裕
  • 6篇崔宏
  • 6篇秦瑜
  • 6篇陈鲁言
  • 6篇王迎春
  • 5篇王颖
  • 5篇郑向东
  • 5篇张焱
  • 4篇钱婷婷
  • 4篇寿绍文
  • 4篇陈明轩
  • 4篇李亚萍
  • 3篇张春喜
  • 3篇刘淑媛
  • 3篇王立琨

传媒

  • 13篇气象
  • 10篇北京大学学报...
  • 9篇气象学报
  • 7篇热带气象学报
  • 7篇应用气象学报
  • 4篇气象科技进展
  • 2篇科学通报
  • 2篇大气科学
  • 2篇气象科技
  • 2篇第33届中国...
  • 2篇中国气象学会...
  • 2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数学的实践与...
  • 1篇高原气象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中国科学(G...
  • 1篇杭州电子科技...
  • 1篇气象与环境学...

年份

  • 3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6篇2009
  • 9篇2008
  • 4篇2007
  • 3篇2006
  • 13篇2005
  • 16篇2004
  • 14篇2003
10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发生在中国大陆的台风变性加强过程分析被引量:58
2003年
通过对登陆台风Winnie(1997)的演变过程分析,发现登陆后的台风经历三个阶段:衰减阶段、变性阶段、重新加强阶段。其变性过程类似于Sekioka等人提出的复合型,变性后逐渐演变为Shapiro-Keyser气旋模型。通过对物理量的诊断分析发现,对流层中高层冷空气的下沉入侵以及对流层低层的暖平流是热带气旋变性的原因。冷空气的入侵使具有暖心结构的热带气旋演变为斜压结构的温带气旋。变性后气旋得到了重新发展,低层维持的较明显暖平流以及与高空急流相对应的散度区和高空涡度平流是导致气旋重新发展的重要物理因子。
朱佩君郑永光陶祖钰
关键词:台风登陆
导致区域性雷暴大风天气的云型分类及统计特征分析被引量:21
2014年
利用2005—2011年的静止卫星、常规探空和重要天气报资料,文章选取了18次典型区域性雷暴大风过程,在分析500 hPa天气形势基础上对导致雷暴大风的强对流云型进行了分类分析,其发展过程可划分为初始、发展、成熟和消亡四个阶段。对静止卫星观测的定量特征分析表明,对流云团中IR1通道和水汽(WV)通道的亮温差基本为负值,其值的不断减小预示着强对流在持续发展;在监测和预报雷暴大风天气时,需要特别关注长椭圆形强对流云带的右侧和其右侧的孤立对流云团,尤其是TBB(红外亮度温度)低负值区、TBB高梯度区、IR1和WV通道亮温差值区及大梯度区均配合的区域。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静止卫星IR1与WV通道的亮温特征进行了定量统计分析,获得了雷暴大风出现站点附近的红外亮温、水汽亮温、IR1与WV通道亮温差和红外亮温梯度的分布情况,结果发现大部分站点的雷暴大风天气出现在以下时段:红外亮温由急剧下降到平缓下降之间的过渡期;IR1与WV通道亮温差由迅速下降转为缓慢下降或稳定少变的时间点前后,且多数处于IR1和WV通道亮温差由正转负临近的时间段内;红外亮温梯度达到最大的时间点附近或开始下降的时候。
方翀郑永光林隐静朱文剑
关键词:雷暴大风红外亮温
乌鲁木齐国际机场一次强雷暴天气分析被引量:9
2006年
雷暴及伴随其出现的恶劣天气严重威胁飞行安全。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结合湿位涡的诊断分析对2005年6月26日出现在乌鲁木齐国际机场的一次强雷暴天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雷暴出现时,机场的地面要素场和天气变化剧烈,气温剧降,湿度暴增,气压涌升,并伴有大风和强阵雨。(2)此次强雷暴天气是由飑线引起的。飑线的形成可能与冷性的中-α尺度的高压和生命史较短的中-β尺度热低压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3)逆温层的存在抑制了水汽和热量向上的输送和扩散,冷空气的冲击破坏了逆温层,使累积的不稳定能量得以释放,强对流天气爆发。(4)925hPa的湿对称不稳定区域对于预报雷暴天气的落区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强雷暴出现在MPV<0的大值区内。
黄海波米永胜郑永光
关键词:雷暴飑线逆温层湿位涡
华北平原中尺度对流复合体发生的环境和条件被引量:57
2002年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MCC)会给华北平原带来暴雨灾害。在对MCC普查的基础上 ,选取发生在华北平原上的 3个典型个例合成出代表MCC发生前的环境场 ,并通过诊断分析考察了华北平原发生MCC的条件。结果表明 ,华北平原发生MCC的环境既不同于我国南方的MCC ,也不同于北美。对于具有明显夜发性的MCC ,所得到的MCC发生环境和条件 ,对预报当天傍晚华北平原是否有MCC发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吕艳彬郑永光李亚萍陶祖钰
关键词: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暴雨洪涝灾害华北平原
2017年北京北部一次罕见强弓状飑线过程演变和机理被引量:27
2019年
2017年7月7日下午至午夜,河北西北部和北京中北部发生了一次罕见的最大瞬时风力将近12级并伴有大冰雹的强弓状飑线过程,其触发、演变和维持机制等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综合多种观测资料和NCEP分析资料,利用"配料法"分析了该次飑线过程的环境条件、触发、演变、风暴结构和弓形回波的形成与维持机制。飑线发生在500 hPa冷涡西南部的前倾槽和低空急流形势下;超过2000 J/kg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强0—6 km和0—3 km风垂直切变为弓状飑线及其相关超级单体的生成和维持、大冰雹和地面强风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较低的湿球温度0℃层(~3.8 km)是有利于大冰雹形成的融化层高度;对流层中层高达30℃温度露点差与大的垂直减温率造成环境大气具有强的下沉对流有效位能(DCAPE),利于弓形回波和地面大风的形成。初始对流形成于西北风和西南偏西风之间的地面辐合线附近。地面大风和冰雹主要分布于低黑体亮温(TBB)和以正闪为主的闪电活跃处。雷达回波显示飑线先由线状对流系统发展成为团状超级单体对流系统,最后演变成弓状飑线。超级单体阶段和飑线阶段都有明显的回波悬垂、弱回波区、中气旋(飑线成熟后期为中涡旋)、强后侧入流及其伴随的入流缺口等;对流层中层急流和大的温度露点差是形成强下沉气流并发展出弓状特征的主要原因;大的对流有效位能和下沉对流有效位能以及强风垂直切变是飑线维持的原因。
罗琪郑永光陈敏
关键词:弓形回波飑线
中国南部春季臭氧的观测研究及对流层垂直分布变化分析
臭氧是地球大气中的重要微量气体,分析臭氧的时空分布规律及研究其变化原因在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方面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2001年3月到4月中旬,国内首次进行三地(临安,昆明和香港)同步连续探测臭氧垂直分布实验,为比较全面地分...
郑永光
关键词:臭氧对流层高空急流
应用于CAPS的气压测高虚拟星座被引量:13
2008年
介绍将气压测高方法作为虚拟星座应用于基于通信卫星的中国区域定位系统(Chinese Area Positioning System,CAPS),以补充和改善三维定位的可用性.气压测高方法,是利用地球大气中气压随高度变化的关系,在测量大气压的情况下以获得该处的地平高度.困难在于,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气象条件下,气压随高度的关系是变化的,因此需要获得该测高地区的参考高度上的实时气压值,才能获得较高的精度.将这种测高方法应用于卫星导航系统的最大困难在于,在卫星导航覆盖的广大地区内,如何获得参考高度上的实时气压值.介绍了解决这个难题的一种新方法,即通过卫星通信收集中国及周边1860个已知高度的气象台站的实时气压和温度值,并统一进行时间外推预报.为减少数据量,对数据进行分区和编码,然后通过CAPS系统的导航电文将这些信息传送给CAPS用户接收机.经过接收机的内插处理,获得该接收机位置附近的参考气压和参考温度,并结合接收机实测的气压和温度值,求得该点高度值.文中介绍了计算原理、计算公式、资料收集、编码、预报、内插方法、导航电文传送、误差情况和分析,同时对该方法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较详细的讨论.
艾国祥盛裴轩杜金林郑永光蔡贤德吴海涛胡永辉华宇李孝辉
关键词:导航定位
乌鲁木齐国际机场一次强雷暴天气分析
雷暴及伴随其出现的恶劣天气严重威胁飞行安全。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结合湿位涡的诊断分析对2005年6月26日出现在乌鲁木齐国际机场的一次强雷暴天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雷暴出现时,机场的地面要素场和天...
黄海波米永胜郑永光
关键词:雷暴飑线逆温层湿位涡
文献传递
1993~1996黄海及其周边地区M_αCS的普查分析被引量:24
2004年
使用日本GMS静止卫星红外云图普查了 1993~ 1996年夏季黄海及周边地区中 α尺度对流系统 (MαCS)的发生情况。结果表明 ,该地区是一个MαCS的多发区 ,并且MαCS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间歇性。影响该地区的MαCS多数发源于大陆 ,但也有相当数量发源于海洋上 ,发源于朝鲜半岛的较少 ;有一半以上的MαCS在海洋之上消散 ;只有少数的MαCS对朝鲜半岛有影响。
郑永光朱佩君陈敏白洁王立琨李亚萍魏雪陶祖钰
1998年6月28日~7月2日淮河流域暴雨分析被引量:16
2002年
文中对比分析了 1998年 6月 2 8~ 2 9日和 7月 1~ 2日淮河水循环试验期间两次特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红外卫星云图上降水云系的特征及其水汽来源。结果表明 :(1) 6月底的暴雨是一次东移的西南低涡引发的暖性切变线降水 ,β中尺度对流系统起主要作用。 7月初的暴雨过程是一次移动缓慢的锋面降水 ,锋面上有中尺度的云团活动 ,这是一次大中尺度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 (2 )两场特大暴雨的水汽源地都为中国南海北部地区 ,而强度达到18~ 2 2m/s的西南低空急流是水汽的输送带。
刘淑媛郑永光王洪庆吴庆丽
关键词:淮河流域降水云系水汽输送暴雨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