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洪旦

作品数:7 被引量:20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会议论文
  • 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3篇褶皱
  • 2篇燕山板内造山...
  • 2篇造山带
  • 2篇中生代
  • 2篇发育机制
  • 2篇板内
  • 2篇板内造山
  • 2篇板内造山带
  • 1篇东西向
  • 1篇断层
  • 1篇断层位移
  • 1篇应力场
  • 1篇逆冲
  • 1篇逆冲构造
  • 1篇褶皱作用
  • 1篇晚中生代
  • 1篇西段
  • 1篇向斜
  • 1篇构造应力
  • 1篇构造应力场

机构

  • 7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乌普萨拉大学

作者

  • 7篇邓洪旦
  • 6篇张长厚
  • 3篇邓洪菱
  • 2篇李程明
  • 1篇欧阳嘉穗
  • 1篇刘孜
  • 1篇林逸
  • 1篇滕飞

传媒

  • 2篇地学前缘
  • 2篇第七届构造地...
  • 1篇第六届地质构...
  • 1篇第五届构造地...

年份

  • 2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褶皱相关断裂构造形成条件与发育机制--燕山中部露头尺度变形研究为例
邓洪旦张长厚邓洪菱欧阳佳穗
褶皱相关断裂发育模型和实例研究
指出了Mitra(2002)基于差异剪切应变建立的几何学和运动学模型存在的问题。系统的归纳和总结了前人提出和建立的褶皱相关断层模型,包括膝折带褶皱模型、同心圆褶皱模型、弯流褶皱模型、尖棱褶皱模型和纯剪切模型。提出了除反冲...
邓洪旦
关键词:燕山板内造山带
文献传递
燕山中西段晚中生代区域转换构造及其意义
张长厚李程明邓洪旦韩亚超武龙云林逸
文献传递
辽西建昌南部喇嘛洞地区中生代构造应力场初步研究
杨谦张长厚邓洪旦段霄龙赵伟策
褶皱相关断裂构造形成条件与发育机制:燕山中部露头尺度变形研究为例被引量:4
2012年
总结了褶皱相关断裂发育机制的3个构造几何学模型:同心圆褶皱模型、膝折带褶皱模型和弯流褶皱模型。基于燕山中部中、新元古界地层中发育的5个露头尺度褶皱及其中、小型断裂构造的实例剖析,探讨了收缩变形过程中褶皱与断裂构造发育时序与褶皱相关断裂构造的产生机制。研究指出,规模与所在褶皱构造相当或略小的断裂构造当中,既有形成时间早于褶皱变形的断层,也有在褶皱变形过程中调节褶皱不同部位应变差异的褶皱相关断裂构造,而且卷入后期变形的早期断裂可能成为制约褶皱成核位置的影响因素,以及成为枢纽叠覆楔构造的形成方式之一。断层位移-距离曲线特征和断层与褶皱变形几何学、运动学关系分析,可用来判断断层、褶皱变形发生相对时序。认为影响褶皱相关断裂构造发育的机制主要有3种:(1)纵弯滑褶皱作用中,翼部顺层滑动受到限制而无法持续时,将通过断层向上切层的方式予以调节,从而形成翼部或转折端揳入逆冲断裂以及背离向斜和指向背斜逆冲断层;(2)各种因素导致的褶皱曲率变化是褶皱相关断裂产生的重要机制之一,褶皱曲率变化可由褶皱轴面的合并和新生直观反映,轴面合并引起褶皱曲率变化的层位,可能是诱发褶皱相关断裂,如背离向斜和指向背斜逆冲构造开始产生的重要部位;(3)能干性差异和强硬层之间距离较大的岩层组合发生纵弯褶皱变形时,软弱岩系在褶皱核部的聚集和逃逸,是迫使递进收缩的强硬层产生褶皱相关断裂构造的重要机制。
邓洪旦张长厚邓洪菱欧阳嘉穗
燕山板内造山带中部“承德逆冲构造”的褶皱相关断裂构造模型被引量:17
2012年
燕山板内造山带中部承德盆地复杂的中生代褶皱及逆冲断裂构造,曾被解释为土城子组沉积之后大型逆冲推覆构造(位移量大于40~45km)又经褶皱变形的结果。近年来,土城子组沉积相和物源区分析、中新元古界沉积古地理研究以及相关构造变形研究结果等,对这一变形大型逆冲构造模型提出了多方位质疑。但已有研究并未提出新的构造模型来解释这一复杂构造区域中生代构造变形样式和形成机制。文中通过对承德盆地区域主体构造——承德向斜、向斜两翼逆冲构造变形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向斜转折端附近构造变形与断裂发育状况进行详细野外调查及对关键地质体同位素地质年代进行测试,发现承德向斜两翼逆冲断层为分别向向斜核部以外区域逆冲的独立逆冲断层,逆冲断层活动与承德向斜变形是在统一的收缩变形体制下准同时形成的。它们形成于土城子组之后、张家口组火山活动之前,即距今约139~136 Ma。据此提出了"承德逆冲构造"的背离向斜逆冲构造模型。这一模型合理地解释了燕山中部承德盆地区域中生代构造变形和相应的盆地充填特征,同时表明,燕山板内造山带并不存在碰撞造山带前陆褶皱逆冲带中常见的大型薄皮逆冲构造样式。这一研究结果展示了褶皱相关断裂构造模型在研究和揭示收缩构造变形区域大尺度褶皱与断裂构造相互关系及准确重建区域构造演化过程方面的重要意义。
张长厚邓洪菱李程明刘孜邓洪旦滕飞
关键词:逆冲构造
辽西建昌南部近东西向右行斜冲构造系统
段霄龙张长厚邓洪旦杨谦赵伟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