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军 作品数:32 被引量:180 H指数:9 供职机构: 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天津市滨海新区卫生局联合攻关项目 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多系统萎缩的诊断进展 被引量:3 2003年 1960年,Shy和Drager描述了2例全面性自主神经衰竭和其他中枢、外周神经系统表现的病人,命名Shy-Drager综合征(SDS).近来研究显示其与散发性橄榄-桥脑-小脑萎缩(OPCA)、纹状体黑质变性(SND)均为神经变性疾病,病理证实三者有同样的神经组织胞质内包涵体〔1〕,且三者在发展到后期,临床表现有重叠,统称为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 rophy MSA). 赵玉军关键词:多系统萎缩 帕金森综合征 预后 抗凝药在缺血性卒中防治中的地位 2008年 抗凝是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卒中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降低卒中复发风险的同时有可能增加出血事件。文章通过回顾抗凝药在缺血性卒中防治中的应用以及新型抗凝药的研究,评价了抗凝药在缺血性卒中防治中的地位。 赵玉军 周广喜关键词:抗凝药 缺血性卒中 42例颅脑损伤后并发脑梗死的诊断与防治策略 2013年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并发脑梗死的诊断与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42例颅脑损伤后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按照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随访3个月至1年,预后良好12例(28.6%),中残12例(28.6%),重残10例(23.8%),植物生存者3例(7.1%),死亡5例(11.9%),存活37例。结论对于颅脑损伤后并发脑梗死的患者,给予积极预防、早期诊断及治疗,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王维 任文博 陈聪 颜荣 赵玉军 刘振林关键词:颅脑损伤 脑梗死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类器官异常监测系统 本发明涉及数据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大数据的类器官异常监测系统,该系统包括:类器官数据采集模块、孤立森林构建模块、异常监测模块,采集类器官培养过程中的环境数据点,根据环境数据点构建孤立森林,根据孤立森林筛选异常数据点... 刘晓智 王骏飞 任文博 陈镭 史万超 赵玉军外伤性颈内动脉夹层合并脑梗死一例报告 被引量:1 2013年 患者 男,38岁。因“头颈部外伤后左侧肢体力弱3d”入院。查体:神清,言语欠流利,左侧中枢性面舌竣,左侧肢体肌力Ⅱ级,左侧肢体浅感觉减退,左Babinski's征(+)。 苏治国 史万超 怀鹏 赵玉军 宋迎 宋军 刘振林关键词:脑梗死 外伤性 颈内 肢体肌力 外伤后 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后卒中部位及时间与抑郁症的关系 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后不同卒中部位及卒中后时间与抑郁症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后发生抑郁症的老年患者105例,依据梗死灶部位分为大脑半球、小脑、脑干及丘脑基底节区,记录卒中后1个月时不同卒中部位患者发生抑郁症的例数,计算抑郁症发生率。于脑卒中发病后1、3、6、12、15、18个月时分别进行抑郁评分,统计各时间点抑郁症的发生率。结果梗死灶位于大脑半球、小脑、丘脑基底节区、脑干的患者抑郁症发生率分别为18.1%(19/105)、10.5%(11/105)、54.3%(54/105)、17.1%(18/105),丘脑、基底节区梗死灶患者抑郁症的发生率最高(P<0.05)。脑卒中后第1、3、6、12、15、18个月抑郁症的发生率分别为6.67%(7/105)、10.47%(11/105)、13.33%(14/105)、18.06%(19/105)、48.57%(51/105)、2.86%(3/105),脑卒中后第15个月时抑郁症的发生率最高(P<0.05)。结论丘脑、基底节区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抑郁症的风险较高,卒中后15个月发生抑郁症的风险较高。 胆迎 赵玉军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 抑郁 卒中部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低温移植干细胞的环境营养与促神经分化作用 被引量:2 2011年 我们利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营养神经及其易于诱导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双重作用机制,观察BDNF对亚低温环境下移植干细胞的环境营养作用以及其促进向神经元分化的体内实际效果。 姜忠敏 刘晓智 刘振林 刘洪良 李宝江 宋军 赵玉军关键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移植干细胞 分化作用 促神经 神经元分化 营养神经 胶质瘤中miR-34a靶向作用于MAPK13 mRNA并抑制其表达 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预测并验证miR-34a与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3(MAPK13)的靶向作用关系,寻找胶质瘤基因治疗的新方法。方法将miR-34a相似物转染入胶质瘤细胞A172中,实时定量PCR检测miR-34a在胶质瘤中的表达。目的基因的mRNA水平用实时定量PCR来评估,蛋白水平分别用荧光素酶试验和蛋白印迹来评估。miR-34a与目的基因3'非翻译区(3'UTR)的结合用MAPK13报告实验确认。结果 miR-34a相似物转染入胶质瘤细胞A172后在A172细胞中大量表达,实时定量PCR、蛋白印迹和免疫荧光证明miR-34a降低MAPK13的表达量,MAPK13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显示,MAPK13荧光素酶活性被miR-34a降低。结论 miR-34a通过与MAPK13 3'UTR区的特异结合作用发挥对胶质瘤责任基因MAPK13的靶向沉默作用,可能成为未来胶质瘤基因治疗的新选择。 王亮 黄凯 刘晓智 李罡 苏治国 王骏飞 赵玉军 刘洪良 陈镭关键词:神经胶质瘤 基因治疗 叶酸/聚酰胺-胺作为miR-7基因载体的胶质瘤靶向性研究 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检测叶酸/聚酰胺-胺(FA/PAMAM)作为miR-7基因载体的细胞转染效率及其胶质瘤靶向功能,为研发高效小分子靶向投递药物奠定基础。方法透析法制备FA/PAMAM络合物,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粒子形貌;以其为载体转染miR-7至人脑胶质瘤细胞系U251,荧光显微镜观察络合物转染效率,qRT-PCR方法检测miR-7水平;制作去胸腺小鼠颅内U251胶质瘤模型,分别经尾静脉、颈内动脉及肿瘤原位进行络合物移植,48 h后取脑制作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观察络合物在肿瘤内的聚集程度;蛋白印记(Western blot)法检测miR-7靶基因EGFR和细胞增殖活性抗原(PCNA)的蛋白表达。结果粒子形貌规整,与U251细胞共培养48 h后可获得高效转染,并显著提高miR-7水平。经尾静脉、颈内动脉及肿瘤原位三种途径移植后获得的冰冻切片中均可发现络合物粒子在肿瘤部位的聚集,但聚集程度为尾静脉<颈内动脉<肿瘤原位。Western blot结果示EGFR和PCNA水平较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结论 FA/PAMAM能够高效投递miR-7基因至体内、外胶质瘤细胞,有望成为一种新的高效小分子靶向投递药物进行胶质瘤基因治疗。 刘振林 李罡 苏治国 王骏飞 赵玉军 陈镭 刘洪良 姜忠敏 刘晓智关键词:胶质瘤 微小RNA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CD133^+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的分离与恶性行为特征 被引量:4 2012年 背景与目的:在恶性胶质瘤中存在一类恶性度极高的前体细胞,它们控制着肿瘤的生长与恶性演进,也是肿瘤复发的根源。本研究对胶质母细胞瘤进行肿瘤干细胞的分离与恶性行为特征分析,旨在验证胶质瘤干细胞的存在,并为未来该领域研究打下基础。方法:充分消化术中切除的胶质母细胞瘤组织块至单细胞悬液,流式细胞术检测CD133+肿瘤细胞百分率,免疫磁珠分选法分离CD133+和CD133-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两类细胞中巢蛋白(nesti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水平;Transwell双室培养体系检测两类瘤细胞的侵袭能力,血清依赖实验检测两类瘤细胞在低营养条件下的生存能力,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瘤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去胸腺小鼠腹股沟皮下接种瘤细胞,观察成瘤率。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CD133+肿瘤细胞百分率为(2.31±0.57)%。CD133+细胞高表达nestin,低表达GFAP和NSE;CD133-细胞则相反。与CD133-细胞比较,CD133+细胞具有更高的细胞侵袭能力、低营养耐受能力和克隆形成能力。CD133+细胞在小鼠体内成瘤率为87%(26/30),CD133-细胞为7%(2/30)。结论:CD133+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具有更高的恶性细胞表型,提示其具有高度研究价值。 刘振林 刘晓智 陈镭 姜忠敏 刘洪 赵玉军 史万超 李罡关键词:胶质母细胞瘤 干细胞 侵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