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培冉

作品数:53 被引量:198H指数:9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4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50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5篇缺损
  • 15篇骨缺损
  • 13篇血管
  • 11篇干细胞
  • 11篇成骨
  • 10篇骨修复
  • 9篇组织工程骨
  • 9篇细胞
  • 8篇血管化
  • 8篇富血小板
  • 8篇富血小板血浆
  • 7篇血浆
  • 7篇血小板
  • 7篇基因
  • 6篇植入
  • 4篇蛋白
  • 4篇增殖
  • 4篇生物相容
  • 4篇生物相容性
  • 4篇分化

机构

  • 39篇南方医科大学...
  • 11篇南方医科大学
  • 8篇中山大学
  • 6篇中国人民解放...
  • 4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北京军区总医...
  • 2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华南理工大学
  • 2篇温州医学院附...
  • 1篇暨南大学
  • 1篇烟台毓璜顶医...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广州医学院第...
  • 1篇中山市博爱医...
  • 1篇赣南医学院第...
  • 1篇烟台市毓璜顶...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广东省中山市...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53篇赵培冉
  • 29篇裴国献
  • 27篇江汕
  • 18篇梁双武
  • 15篇金丹
  • 9篇黎洪棉
  • 7篇吴涛
  • 7篇刘勇
  • 6篇丁彦青
  • 6篇王秋实
  • 6篇王簕
  • 6篇穆天旺
  • 6篇覃俊君
  • 5篇崔建德
  • 5篇柳大烈
  • 5篇江千里
  • 5篇戴金良
  • 5篇余斌
  • 5篇姚旺祥
  • 4篇杨玉芳

传媒

  • 14篇中华创伤骨科...
  • 5篇中国组织工程...
  • 4篇中国修复重建...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第七届全国创...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第一军医大学...
  • 1篇新医学
  • 1篇广东医学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5篇2011
  • 7篇2010
  • 10篇2009
  • 8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4篇2004
5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富血小板血浆对体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富血小板血浆(PRP)对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及成骨能力的影响。方法取大鼠骨髓组织,密度梯度离心法体外分离培养BMSCs。取第3代细胞接种,分别加入含0.5%、1%、2%、5%、10%PRP的成骨诱导液或DMEM培养基进行培养,并以加入不含PRP的成骨诱导液或DMEM培养基培养(0 PRP)的BMSCs作对照。采用XTT比色法测定BMSCs的增殖情况。分别于培养3、7、11 d时用ELISA法测定细胞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培养7、14、21 d时用放射免疫法检测骨钙素(OCN)表达量,培养21 d时用茜素红染色观察钙化结节形成能力。结果成骨诱导培养的前7 d,PRP可促进BMSCs增殖,成骨诱导培养7 d以后,PRP也可促进BMSCs的成骨分化,且随着PRP浓度的增加,促细胞增殖、分化和成骨能力逐渐增强。PRP促进BMSCs内ALP活性和OCN表达的作用也呈剂量依赖性。成骨诱导培养21 d后,5%、10%的PRP诱导钙化结节形成能力优于0.5%、1%和2%的RPR,0 PRP培养的BMSC仅见少量钙化结节形成。结论在体外成骨诱导培养条件下,RPR能有效促进BMSCs的生长增殖和成骨分化,以浓度10%为最佳。
王和庚黎洪棉徐房添赵培冉梁双武
关键词:富血小板血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增殖成骨分化
复合环孢菌素同种异体骨的免疫学与组织学评价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对比评价复合环孢菌素同种异体骨(CAB)的免疫学特性及成骨特性。方法54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8只):实验组(植入CAB修复兔桡骨中段骨缺损)、对照组(植入深冻/冻干辐照同种异体骨修复兔桡骨中段骨缺损)、材料提供组。于不同时间点抽血行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并取材,标本经处理后分别行CD25分子免疫组化染色和改良马松三色法染色并图像分析,对淋巴细胞亚群及新骨面积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16周对照组CD25分子密度明显高于实验组,且对照组各个时间点间的CD4^+T淋巴细胞百分数及CD8^+T淋巴细胞百分数波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各骨缺损修复部位新骨生成面积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免疫学及组织学结果初步显示,与深冻/冻干辐照同种异体骨相比,CAB可以更稳定持久地抑制免疫排斥反应并更好地促进新骨生成。
陆海波裴国献金丹裘宇荣赵培冉
关键词:环孢菌素骨移植同种异体移植冷冻干燥法
增强型生物活性玻璃一胶原复合支架材料的成骨效能研究
2011年
目的 探讨增强型生物活性玻璃一胶原复合支架材料的体内外成骨效能。方法取第3代BMSCs种植于支架材料(支架组),以等量细胞常规培养作为非支架组,培养1、3、5、7、9、11d采用阿尔玛蓝法动态检测细胞的增殖率。取第3代BMSCs种植于支架材料(体外实验组),以等量细胞常规培养作为体外对照组,培养4、7d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一2(BMP一2)、碱性磷酸酶(ALP)、I型胶原的mRNA表达。裸鼠皮下植入复合成骨样细胞的支架材料(体内实验组),取正常骨组织作为体内对照组,6周后以X线片、qRT—PCR、组织学染色评估成骨情况。结果培养7~11d支架组细胞增殖率显著高于非支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实验组培养7dBMP一2、ALP、I型胶原的mRNA表达显著高于体外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内实验组x线片示植入区域有密度增高影,支架材料形成白色硬性组织;BMP一2、I型胶原、骨钙素、骨桥蛋白的mRNA表达较体内对照组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染色示支架材料大部分降解,新生骨形成明显。结论增强型生物活性玻璃一胶原复合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体内外均具有成骨效应。
张鑫鑫姜晓锐金丹王磊孟永春江汕赵培冉陈晓峰裴国献
关键词:生物相容性材料胶原
神经植入对大段组织工程骨成骨效果的一年观察
2008年
目的观察在组织工程骨内植入神经束后大段组织工程骨的长期成骨效果。方法新西兰大白兔64只,随机分为四组:A组,单纯组织工程骨组;B组,运动神经束植入组(股神经肌支);C组,感觉神经束植入组(隐神经);D组,感觉、运动神经束联合植入组。每只动物均在左侧股骨制作长1.5cm的段缺性骨与骨膜缺损,钢板固定后在骨缺损处分别植入四种方法制备的组织工程骨。术后1、3、6、12个月行大体观察、X线和组织学定量观察成骨情况。结果术后1、3、6个月时,在组织工程骨内植入感觉神经或联合植入两种神经后,比单纯组织工程骨和运动神经束植入的修复效果均有明显提高。术后12个月时,各组骨再生情况基本一致,但新生骨组织出现一定程度的吸收,其外观较正常股骨细,新生骨组织与兔股骨牢固愈合,并开始塑形且出现髓腔再通。结论在组织工程骨内植入感觉神经可促进成骨,而植入运动神经未见促进作用;组织工程骨可以修复兔大段骨缺损;该实验新生骨组织的吸收可能与模型的制作方法有关。
戴金良裴国献刘勇崔建德王秋实姚旺祥江汕赵培冉梁双武
关键词:神经化成骨
硅胶膜管联合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缺损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硅胶膜复合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在新西兰大白兔左、右侧桡骨中段制作长1.5cm的骨与骨膜缺损,左侧采用硅胶膜包裹组织工程骨修复缺损为实验组,右侧单纯用组织工程骨修复缺损为对照组;术后3、6、9个月通过肉眼观察,组织学观察和生物力学检测,评价硅胶膜复合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缺损的效果。结果:术后3个月实验组可见局部成熟的成骨区域,优于对照组;实验组6个月成熟成骨区域增大,可见明显血管;实验组9个月成骨区域基本上都是成熟胶原纤维,且结构排列规则,血管明显;生物力学检测发现实验组的压缩刚度、抗扭转刚度、三点弯曲最大载荷、抗折弯刚度都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硅胶膜包裹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效果良好,不但能促进骨组织的生长和成熟,并且能明显提高骨组织的力学性能;硅胶膜除了可以限制纤维组织的长入,还可以引导血管的长入和其他营养物质聚集在组织工程骨内,很好地发挥屏障和引导作用。
崔建德裴国献江汕戴金良王秋实赵培冉梁双武
关键词:骨缺损硅胶膜组织工程骨引导性组织再生
不同血清对成人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分化的影响
2011年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来源血清对体外培养成人骨髓基质干细胞(hBMSCs)向成骨诱导分化的作用。[方法]将体外第3代hBMSCs向成骨诱导分化培养,分为胎牛血清组(对照组)、AB血清组和自体血清组。对比观察细胞碱性磷酸酶(ALP)染色、钙结节染色。诱导培养后4、7、14 d和21 d,各血清组分别进行钙黄绿素法荧光显微镜动态观察矿盐沉积,检测ALP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成骨基因(ALP)、骨桥蛋白(OPN)和骨钙素(OCN)的表达。[结果]ALP染色和钙结节染色结果显示,与自体血清(AS)组、胎牛血清(FBS)组相比,AB血清(ABS)组明显提高了hBMSCs的染色阳性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诱导21 d的hBMSCs,ABS组较FBS组、AS组呈现更多的钙盐沉积。ALP活性结果显示,同一时间点ABS组的ALP活性均明显高于FBS组和AS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RT-qPCR结果显示,在7、14 d和21d,ABS组ALP、OPN和OCN成骨基因表达均明显高于FBS组、AS组,其中,ALP基因表达在7 d出现峰值,OPN基因表达在14 d出现峰值,OCN基因表达在21 d出现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S对hBMSCs成骨分化作用较FBS、AS明显增强。ABS有望替代FBS建立符合骨组织工程临床应用要求的体外hBMSCs培养体系。
李方国王磊张鑫鑫姜晓锐金丹江汕赵培冉裴国献
关键词:骨髓基质干细胞自体血清成骨分化
中等强度跑台运动结合改性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水凝胶对大鼠髌股关节软骨缺损修复影响的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研究中等强度跑台运动结合改性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水凝胶(CS/HA-g-CS)对大鼠髌股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的效果。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材料组(CS/HA—g—CS植入组)、运动组(跑台运动组)、材料+运动组(CS/HA—g—CS植入结合跑台运动组),大鼠均建立双侧髌股关节软骨缺损模型,材料组和材料+运动组在缺损处植入CS/HA骨CS,运动组和材料+运动组在造模后4周开始跑台运动。分别在跑台后4、12周切开关节行大体观察评分,软骨缺损组织予番红O一固绿染色行组织学观察,取缺损组织行PCR检测其Ⅱ型胶原、糖胺多糖、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mRNA表达。结果大体评分:4周时材料+运动组优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最低;12周时空白对照组低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0’Driscoll组织学评分:4周和12周时均为材料+运动组高于运动组和材料组,空白对照组低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组和材料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型胶原、糖胺多糖、BMP-2 mRNA的表达:在4、12周时材料+运动组均有最高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表达低于其他3组。结论中等强度跑台结合改性CS/HA—g—CS对大鼠髌股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的促进作用优于单独跑台运动或单独植入复合水凝胶,其所修复的软骨Ⅱ型胶原和糖胺多糖含量更高,更加接近正常软骨形态特点。
冯冬阳王磊柴瑜杨慎宇江艺赵培冉余斌
关键词:软骨
以人骨或β-TCP材料体外3D模拟造血龛扩增巨核细胞
目的 应用脱脂脱蛋白的人骨或β-TCP人工生物材料,构造模拟造血龛的3D培养模型,并观察造血干细胞向巨核细胞分化的过程.方法 1)C57 RFP-BMSCs、GFP-sca-1+小鼠细胞、人骨、β-TCP材料、3cm共聚...
江千里黄皓赵培冉江汕孙竞杨默刘启发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臭氧水冲洗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性创面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联合臭氧水冲洗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性创面的疗效。方法 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n=8):VSD联合5.10mg/L臭氧水冲洗组、VSD联合庆大霉素冲洗组、VSD联合生理盐水冲洗组、常规换药组。成功建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模型后行病灶清除、安置VSD装置。术后VSD联合冲洗组经冲洗管分别注入5.10mg/L臭氧水、庆大霉素及生理盐水冲洗、1次/12h,常规换药组换药、1次/d,共治疗5d。每组造模时、造模后及治疗5d时行白细胞总数、局部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表皮生长因子(EGF)含量检测。治疗5d时局部组织行HE染色观察炎性反应。结果 治疗5d时VSD联合5.10mg/L臭氧水冲洗组TNF-α表达[(26.93±3.57)、(24.47±3.08)pg/ml]明显低于VSD联合庆大霉素冲洗组、VSD联合生理盐水冲洗组、常规换药组[(34.98±3.17)、(45.76±4.17)、(49.07±4.27)]pg/ml],EGF表达[(172.49±6.47)、(185.03±5.56)pg/ml]明显高于后3组[(124.51±6.75)、(90.81±4.17)、(85.72±4.67)]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SD联合5.10mg/L臭氧水冲洗组无明显分泌物渗出,大量肉芽组织生长、HE染色显示炎性细胞浸润最少,白细胞总数恢复正常水平。结论 VSD联合10mg/L臭氧水冲洗治疗感染性创面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换药及VSD联合庆大霉素或生理盐水冲洗,其中VSD联合10mg/L臭氧水冲洗疗效最好。
陈安富马云飞姜楠林庆荣赵培冉董福余斌
关键词:引流术软组织感染表皮生长因子
缺氧诱导因子1α基因转染脂肪干细胞与自体脂肪移植被引量:6
2013年
背景:自体颗粒脂肪组织作为理想的填充材料用于美容与重建修复领域,但因其移植后组织大量被吸收,严重影响了远期效果。目的:观察缺氧诱导因子1α基因转染脂肪干细胞对自体移植脂肪组织存活率的影响。方法:取健康成年人吸脂术后的脂肪组织分离脂肪干细胞并行原代及传代培养,传至第3代,调整细胞浓度为1×109L-1,经缺氧诱导因子1α基因转染后调整细胞浓度为1×1011L-1备移植时使用;同时选用同一抽脂术后的脂肪组织颗粒并进行纯化,利用纤维蛋白胶的物理特性制备不同成分脂肪组织复合移植物,在20只裸鼠背部皮下随机分离3个腔隙,实验分为3组:基因修饰组移植经缺氧诱导因子1α基因修饰的脂肪干细胞+脂肪组织+纤维蛋白胶;基因未修饰组移植单纯脂肪干细胞+脂肪组织+纤维蛋白;生理盐水组移植生理盐水+脂肪组织+纤维蛋白。结果与结论:移植后3个月和6个月,各组移植物血管密度比较,基因修饰组>基因未修饰组>生理盐水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各组移植物脂肪细胞纤维坏死率比较,基因修饰组<基因未修饰组<生理盐水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各组移植物脂肪质量保持率比较,基因修饰组>基因未修饰组>生理盐水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证实,缺氧诱导因子1α基因转染脂肪干细胞可促进移植脂肪组织局部的血管再生,促进脂肪细胞的成活,增加脂肪组织的质量保持率,减少脂肪移植术后的纤维坏死程度。
王和庚黎洪棉柳大烈南华赵培冉梁双武
关键词:干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脂肪干细胞脂肪组织移植基因转染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