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屹然 作品数:27 被引量:211 H指数:9 供职机构: 云南省气象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云南省科技厅科研基金 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环境科学与工程 建筑科学 电气工程 更多>>
云南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5 2019年 利用1998-2013年TRMM卫星上携带的闪电探测仪(LIS)监测的闪电资料以及云南6个气象站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云南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降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云南地区平均闪电密度为4.7 fl·km^-2·a^-1,闪电密度分布与地形密切相关,自西北向东南呈"V"字型带状增大,滇南的西双版纳、普洱东南部和中越边境的闪电活动最为活跃,最高值为30.6 fl·km^-2·a^-1。(2)闪电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春、夏季闪电活动明显多于秋、冬季,其中春季闪电活动主要发生在滇南,而夏季则在滇东。滇北闪电活动的月分布呈单峰型,峰值在7月或8月,且闪电密度与降水量有较好的相关性,而滇西、滇南和滇东南则呈双峰型,峰值在4月,次峰值在7月或8月,闪电密度与降水量的相关性较差。云南大部地区闪电易发生在当地时间16:00-20:00,而密度高值区的闪电活动多发生在夜间。(3)云南闪电活动明显受地形和海拔高度影响,且与季风密切相关。 刘雪涛 谢屹然 许迎杰 孙绩华关键词:闪电活动 地形 2001-2017年云南雷电灾害中人员伤亡特征 利用2001-2017年云南气象局收集的雷灾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给出了云南省有人员伤亡的雷电灾情特征.资料包括雷灾造成了728人死亡和949人受伤,平均每年有42.3人死于雷灾和55.3人在雷灾中受伤.在云南省每年每一百万... 谢屹然 刘雪涛 许迎杰 孙绩华 周德丽 赵宁坤关键词:雷电灾害 昆明天气分型及其与臭氧污染日的关联分析 2025年 运用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聚类(SOM)方法,对昆明市2017—2019年间的大气环流进行大规模样本的客观分型研究。结合地面观测的臭氧浓度及臭氧日污染数据,分析不同天气类型的气象条件及环流形势特点。结果显示,昆明的大气环流场大致可分为9种类型,各天气型的出现概率及季节变化存在显著差异。在不同的天气类型下,昆明市臭氧污染日(O_(3)-8h≥160µg/m³)的出现频率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差异。在所有臭氧污染日中,T2型(滇西北高压脊型)和T6型(西行台风型)的出现频率最高,分别占臭氧污染总日数的30.8%和38.5%,属于“污染天气型”;T4,T7和T8型天气未出现过臭氧污染日,属于“偏清洁天气型”;T1,T3,T5和T9型则为“偏污染天气型”。T2与T6型在环流形势上具有明显差异。在T2型天气控制下,昆明及整个云南地区都受高压脊前西风的支配,而T6型天气为台风外围东风影响所致。这两种环流形势下,昆明及云南地区均处于高压环流控制之下,均易形成高温、低湿和强辐射等有利于臭氧浓度超标的气象条件。 谢屹然 陈云波 段玮 龚元均 樊雯璇关键词:臭氧污染 滇南春季一次强对流风暴系统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8 2016年 利用普洱3830/CC多普勒天气雷达、云南闪电定位系统和Micaps客观分析场等资料,对2007年4月6—7日滇南强对流风暴系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低空低槽切变线相互配合、南支锋前偏西急流的耦合作用及中高层干冷、低层暖湿的大气垂直结构为强对流风暴提供水汽、热力、对流不稳定和动力条件;垂直风切变和中低层中尺度径向辐合有利于倾斜入流上升气流加强和超级单体发展,超级单体风暴强度达60 d Bz、顶高超过12 km、50 d Bz强回波高度超过7.5 km,具有后侧"V"槽口回波、前侧"V"缺口、弱回波区、阵风锋回波、钩状回波、中气旋、中尺度径向辐合、回波墙、假尖顶回波、悬挂回波等特征,产生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对应着正地闪发生;飑线具有中尺度辐合和径向大风等特征,但各部位对流回波发展不均匀,具有倾斜结构的对流云体发展强烈,形成超级单体,产生冰雹大风等强烈灾害天气,导致高层正电荷区暴露出来而对应正地闪发生,而具有垂直结构的对流云体,对流发展相对弱一些,产生短时强降水天气,主负电荷区遮挡高层正电荷区而对应负地闪发生. 张腾飞 张杰 尹丽云 谢屹然 朱莉关键词:强对流风暴 多普勒雷达回波 地闪 中尺度特征 云南中尺度对流系统地闪分布差异及成因 被引量:3 2014年 利用NCEP/NCAR资料以及气象卫星和闪电定位系统等探测资料对2010年3种中尺度对流雷暴系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CS频繁地闪对应着TBB≤-52℃,但其低中心及其梯度大值区和地闪频数空间分布不同,MCS具有后侧对流发展型、中间对流发展型、前侧对流发展型等三种特征;北方低槽切变配合南方倒槽、高层偏北气流叠加在低层偏南气流上的垂直风场结构、深厚的减弱台风低压倒槽为MCS提供有利环流背景,而近地面800 h Pa中尺度辐合线是诱发MCS的直接影响系统,且对流和地闪易于在偏南暖湿气流或风辐合一侧发展;500 h Pa以下水平风辐合及高低层间垂直风切变和垂直风辐合导致强烈上升运动,低层上升气流和高层下沉气流的有利配合及稳定次级垂直环流保障上升气流的维持,为MCS发展提供抬升动力机制;高层强大偏东风和垂直风切变导致对流区在MCS后侧,高层偏东风速小于承载层导致对流区出现在MCS前侧,而弱的风或弱的垂直风切变则导致地闪发生在MCS中部对流区;低层大气温度高于周围大气和650~750 h Pa高湿层的存在为MCS发展提供足够热力不稳定条件和充沛水汽条件。 张杰 张腾飞 尹丽云 谢屹然关键词:天气学 中尺度对流系统 气象卫星 青藏高原腹地的雷电物理特征 被引量:11 2004年 通过利用大气平均电场仪和快、慢电场变化仪等仪器设备对青藏高原腹地那曲地区的雷电物理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高原雷暴天气过程中发生的闪电与低海拔地区的相比存在许多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闪电在短时间内可以引起较大的电场变化,接近±50kV/m;在一次雷暴天 气过程中的短时强降水可以改变大气平均电场的极性,存在着多个FEAWP过程。较多的地闪只有一次回击,占总地闪数的36.3%,地闪回击数最多的可达到17次,平均为4.11次。地闪中正地闪比率较高可以达到32%。对于负地闪继后回击的电场幅度与首次回击的比与其他地区相比非常高,其平均值为1.42,其中最大值为11.64,最小值为0.17。占总数62%的地闪的连续电流发生在首次回击之后,其持续时间绝大多数在60-160ms之间。 周筠珺 郄秀书 谢屹然 张广庶 王怀斌 张彤关键词:闪电 电场 青藏高原腹地 基于WWLLN的云南闪电活动特征及其成因研究 被引量:2 2021年 利用WWLLN闪电资料、NOAA地形资料,分析了2010~2018年云南地区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云南地区闪电活动总体呈东南多、西北少的分布特征,地形与海拔高度共同影响着闪电活动的空间分布,且地势较海拔的作用更为突出。受纬度、季风和日照等因素影响,北回归线附近的闪电活动夏半年多于冬半年,闪电活动在夏季达到峰值,纬度较高的滇东、滇中以北大部分地区闪电活动呈单峰型月分布,而纬度较低的滇南和滇西的闪电活动则呈双峰型月分布,闪电活动的日变化与深对流活动特征一致。本研究进一步了解了雷电灾害的活动规律,加深了地形和季风对云南闪电活动影响的认识,为该地区雷电预警与防护提供参考。 陶心怡 赵阳 谢屹然 谢屹然关键词:闪电活动 地形 海拔 季风 云南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54 2007年 利用1971-2005年云南132个气象站的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对云南雷暴的时间、空间分布特点和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运用保证率公式计算了云南不同地区的雷暴可能初终日时空分布。分析结果表明:云南雷暴天气35年来在波动中呈减少趋势,年平均雷暴日滇西北最少,滇西南最多。滇东北、滇西北雷暴初日开始较晚,雷暴终日结束较早。全省雷暴集中发生在4-9月。全省雷暴日变化基本相同,呈两峰一谷的变化趋势,最大峰值发生在午后14-22时。 尹丽云 许迎杰 张腾飞 刘雪涛 谢屹然 徐开关键词:雷暴 滇西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5 2016年 利用2010-2013年滇西12个自动气象站逐时降水资料和高空观测资料,研究了滇西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分析典型短时强降水过程的环境背景场特征。结果表明,滇西短时强降水的频次的空间变化总体趋势呈南北向分布,大值中心在龙陵站;滇西短时强降水频次有显著的年变化;短时强降水集中发生在5-9月;日变化呈多峰型,最强峰值出现在04:00-05:00;滇西短时强降水存在5种环流概念模型。 许宏波 谢屹然 谢银剑关键词:短时强降水 滇西 昆明长水国际机场雷暴天气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2 2017年 利用2006~2015年共10年云南地闪定位网资料和对应的常规气象资料,综合分析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地闪时空分布和强雷暴过程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得出如下结论:机场附近的负地闪年平均密度为6次/km^2,正地闪年平均回击密度为0.1次/km^2。大约95%的负地闪发生在5至9月。正地闪最多发生在8月(27%),在4月份还存在另一峰值(12%)。地闪活动日变化的第一个高峰出现在17∶00~18∶00,第二个次高峰出现在凌晨3∶00,这与当地中尺度系统具有夜发性的特点有关。建立了包括天气背景、地闪回击频率和雷暴持续时间等的长水机场强雷暴过程的概念模型,以期为长水机场雷暴预警提供参考依据。 邹琴 谢屹然 许迎杰关键词:雷暴 地闪 飞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