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颖红 作品数:93 被引量:1,448 H指数:23 供职机构: 南昌工程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 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文化科学 生物学 更多>>
改良剂对旱地红壤活性有机碳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针对江西早地红壤肥力低下,生产力不高等突出问题,基于长期野外旱地红壤定位试验,研究了改良剂(生物质炭和过氧化钙)对旱地红壤活性有机碳和与碳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试验设置9个处理,即CK、C0Ca1、C0Ca2、C1Ca0... 袁颖红 张文锋 周际海 芮绍云 刘贵军 李丽关键词:旱地红壤 改良剂 活性有机碳 酶活性 一种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涉及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领域。使用食细菌线虫对石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本发明方法简单方便,易于实施,可以有效降低污染土壤的石油浓度,从而起到净化土壤的作用,实现被污染土壤的重生再利用,在... 周际海 濮海燕 黄荣霞 樊后保 袁颖红 李威 唐嘉婕 程坤 吴雪艳 袁东东文献传递 不同林龄尾巨桉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的研究 被引量:12 2011年 对闽南山区不同林龄(2、3、4、5、6年生)尾巨桉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其中林木生物量采用标准木法,林下植被和地被物生物量采用样方收获法。结果表明:乔木层生物量随着林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分别为45.14、69.22、92.20、111.82、175.09t/hm2,其中树干占的比例最大(44.5%~60.4%),细根最小(0.2%~0.6%);各林龄尾巨桉生产力依次为22.86、26.07、32.63、32.70、46.69t/(hm2·a),叶的生产力随林龄增长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林下植被生物量依次为5308.83、7201.62、5676.47、4033.42、9183.13kg/hm2,其中灌木生物量在3年生时最大,为2121.89kg/hm2,而草本生物量在6年生时最大,达到1062.19kg/hm2;不同年龄尾巨桉地被物现存量大小表现为6年生>3年生>5年生>2年生>4年生,2~5年生时未分解层现存量小于分解层,6年生时则是分解层现存量小于未分解层。 李燕燕 樊后保 刘文飞 黄荣珍 袁颖红 苏兵强 廖迎春关键词:尾巨桉 生态系统生物量 林下植被 地被物 一种加快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加快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石油浓度逐渐增加的线虫生长培养基平板上接种培养食细菌线虫,得到驯化后的食细菌线虫;向石油污染土壤中加入有机质,搅拌混合均匀,所述有... 周际海 樊后保 濮海燕 袁颖红 李威 廖迎春 黄荣霞 唐嘉婕高氮负荷森林生态系统对大气氮沉降降低的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24年 大气氮沉降对全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构成严重威胁。过去50多年,由于减排措施的实施,欧美国家率先出现大面积区域的氮沉降降低,中国从2010年开始趋于稳定,氮沉降的未来变化趋势可能因全球各地而异。本研究采用文献检索方法和综合分析方法,综述了国内外氮沉降恢复的方法,分析了森林生态系统土壤(酸化和溶液化学)、结构(植被-微生物多样性)与功能(生产力和碳吸存)对氮沉降降低的响应。随着氮沉降的降低,植被物种组成、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土壤过程可能恢复缓慢,而一些土壤参数(如pH、硝酸盐和铵浓度等)对氮输入减少的响应相对较快。当氮沉降降低时,可在某种程度上减轻土壤酸化,促进树木生长,但也可能因环境氮沉降速率依然很高并保持土壤酸化,林木的活力仍在恶化。植被多样性的恢复可能存在恢复障碍并在短期内难以维持富营养化的恢复,但促进了贫营养型物种的增加。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响应对减排政策存在延迟,且氮沉降增加存在遗留效应,致恢复相当缓慢,但恢复只是时间问题。因此,高氮负荷生态系统的恢复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进一步加强减排尤为重要。 沈芳芳 王彬宇 姚必达 莫明敏 廖迎春 房焕英 邹显花 刘文飞 袁颖红 樊后保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 土壤酸化 生物多样性 杉木第3代种子园种子产量和养分因子分析 被引量:11 2013年 以福建沙县官庄国有林场杉木第3代种子园高产母树和低产母树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和叶片养分含量特征,并探讨了种子产量与土壤和叶片养分含量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指导杉木种子园平衡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除40-60cm土层低产母树土壤Mg含量显著高于高产母树外,其余土层养分含量总体表现为高产母树大于低产母树。利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了种子产量与土壤和母树叶片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之间的相关程度,结果表明,种子产量与0-20cm和20-40 cm土层中的Ca、Mn、N、K和Zn含量的相关程度较高,而且与Ca含量的相关性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与40-60 cm土层的P、Zn、Mn和Mg含量的相关性较强,与P含量的相关性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与Zn含量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由此可见,有针对性的补充母树所需的养分元素,进行配方施肥,是实现种子园高产、稳产的关键措施。 刘文飞 李燕燕 吴建平 樊后保 许鲁平 袁颖红关键词:土壤养分 平衡施肥 氮沉降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6 2013年 在杉木人工林中开展模拟氮沉降实验,设计N0(对照)、N1(60kg/hm2)、N2(120kg/hm2)和N3(240kg/hm2)4种氮沉降水平,通过对杉木人工林进行8年模拟氮沉降试验后,研究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响应。结果表明:1~0.5mm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在各氮沉降处理占总水稳性团聚体的比例均最大,<0.053mm粒径的含量最小。各级团聚体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1~0.5mm,>2mm,2~1mm,0.5~0.25mm,0.25~0.053mm,<0.053mm。与对照(N0)相比,中低氮处理(N1、N2)提高了水稳性大团聚体(>0.25mm)的含量以及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而高氮处理(N3)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各氮沉降处理中,>2mm粒径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最高,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储量在氮沉降处理下有所增加,以低氮处理(N1)最高,说明氮沉降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壤的固碳潜力。 郭虎波 袁颖红 吴建平 樊后保 刘文飞 黄荣珍 房焕英关键词:氮沉降 水稳性团聚体 有机碳 碳储量 杉木人工林 亚热带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生长与土壤养分对氮沉降的响应 被引量:63 2007年 为探讨亚热带森林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项目在杉木人工林中开展了野外模拟N沉降试验,分N0(对照)、N1、N2、N3等4种处理,N沉降量分别为0、60、120、240(kgNhm-2a-1)。通过3a的研究发现,中高氮处理(N2、N3)明显促进了杉木胸径的生长,而低氮处理(N1)则没有产生明显影响。氮沉降对树高生长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随着氮沉降水平的增加其影响有减弱趋势。通过各水平N处理后,杉木年平均蓄积增长量分别为28.82、28.96、32.63m3hm-2和33.68m3hm-2,表明N沉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林分蓄积量的积累,但处理之间的差异没有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性水平。随着氮沉降水平的增加,NH4+-N和NO3--N含量明显上升,而土壤pH值、有机质、速效P、速效K和交换性Ca、Mg含量则呈下降趋势。杉木针叶养分状况对氮沉降的响应也比较敏感,N1、N2、N3处理使针叶平均N含量分别增加18.25%、11.68%和13.14%,但对P、K、Ca、Mg含量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 樊后保 刘文飞 李燕燕 廖迎春 袁颖红 徐雷关键词:氮沉降 杉木人工林 林木生长 土壤化学 叶片养分 改良剂对旱地红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13 2017年 基于室内模拟培养试验,研究改良剂(生物质炭、过氧化钙)对旱地红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试验设置4个处理,即CK、Ca(过氧化钙,1.72g/kg)、C(生物质炭,21.46g/kg)、C+Ca。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以及可溶性有机碳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即前期(3d内)都增加较快,在第3天达到最大值,随试验进行有所下降,配施效果优于单施。各处理可溶性有机氮在21d内缓慢增加;第21天时,C+Ca、Ca、C相比CK分别显著增加了62.1%,55.5%,40.9%;35d以后,配施(C+Ca)与单施过氧化钙(Ca)的效果显著优于单施生物质炭(C)和对照(CK)。120d培养期内,配施(C+Ca)处理能够明显提高微生物量碳、氮以及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平均含量;微生物量碳的平均含量大小顺序为C+Ca>C>CK>Ca,微生物量氮的平均含量C+Ca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可溶性有机碳的平均含量大小顺序为C+Ca>Ca>C>CK,可溶性有机氮的平均含量C+Ca、Ca处理显著高于CK、C处理。微生物量碳、氮以及可溶性有机碳之间互为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微生物量碳与可溶性有机氮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因此,生物质炭和过氧化钙能有效提高旱地红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可溶性有机碳、氮,且生物质炭与过氧化钙配合施用更有助于土壤改良。 芮绍云 袁颖红 周际海 刘贵军 张文锋 李丽 黄欠如 成艳红关键词:改良剂 旱地红壤 微生物量碳 可溶性有机碳 可溶性有机氮 模拟氮沉降对杉木幼苗养分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29 2011年 研究氮沉降对植物养分平衡的影响,对1 a生杉木(Cunningham ia lanceolata(Lamb.)Hook.)幼苗进行了室内模拟试验。以NH4NO3作为外加氮源,设计了N0(0 g N m-2.a-1)、N1(6 g N m-2.a-1)、N2(12 g N m-2.a-1)、N3(24 g N m-2.a-1)和N4(48g N m-2.a-1)等5种氮沉降水平,每处理重复6次。通过1 a的试验发现,杉木幼苗叶、茎、粗根和细根中的N、K、Mg含量随氮处理水平的增加而上升,但Ca在各器官中的含量则呈下降趋势;中低氮(N1,N2)对叶、茎和粗根中P的含量表现为促进作用,而高氮(N3,N4)则表现为抑制作用。幼苗各器官中的N与其他养分元素的比值随氮处理水平的增加而普遍升高,但粗根中的N/K、N/Mg则表现为下降。与对照(N0)相比,在N1、N2、N3、N4处理中,幼苗对外加氮素的表观利用率分别为60.7%、57.9%、43.3%和27.9%,随氮处理水平增加,利用率呈明显下降趋势。随着氮处理水平的增加,幼苗体内的氮分配到叶和细根中的比例增加,而分配到茎和粗根中的比例下降。因此,氮沉降明显增加了杉木幼苗各器官的氮含量,影响了幼苗的养分平衡。 樊后保 廖迎春 刘文飞 袁颖红 李燕燕 黄荣珍关键词:模拟氮沉降 杉木幼苗 养分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