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手术
  • 3篇髋关节
  • 3篇疗效
  • 3篇关节
  • 2篇置换术
  • 2篇手术方式
  • 2篇头坏死
  • 2篇椎骨
  • 2篇髋关节置换
  • 2篇髋关节置换术
  • 2篇脱位
  • 2篇细胞
  • 2篇下颈椎
  • 2篇下颈椎骨折
  • 2篇下颈椎骨折脱...
  • 2篇颈椎
  • 2篇颈椎骨
  • 2篇颈椎骨折
  • 2篇颈椎骨折脱位
  • 2篇坏死

机构

  • 4篇河南中医学院...
  • 2篇大连医科大学
  • 2篇河南中医药大...

作者

  • 8篇蔡一强
  • 4篇赵明明
  • 4篇陈星
  • 4篇丁永利
  • 3篇姜勇
  • 2篇陈星
  • 2篇赵明明
  • 2篇丁永利
  • 2篇李贞
  • 1篇彭卫兵
  • 1篇张琦
  • 1篇肖艺
  • 1篇姜勇
  • 1篇李光曦
  • 1篇铁伟斌
  • 1篇郭会

传媒

  • 2篇中医正骨
  • 1篇国医论坛
  • 1篇河南中医
  • 1篇细胞与分子免...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不同手术方式疗效分析
目的:通过不同手术方式在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时的临床资料分析,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手术方式的临床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09年10月我院收治的33例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行不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根...
蔡一强
关键词:下颈椎骨折脱位手术方式疗效分析
文献传递
miR-133a对骨形态发生蛋白2诱导的鼠前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究miR-133a对骨形态发生蛋白2诱导的鼠前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检测骨形态发生蛋白2诱导的鼠前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中miR-133a水平、碱性磷酸酶活性、Runx-2蛋白水平及Osterix蛋白水平,检测转染miR-133a后鼠前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中碱性磷酸酶活性、Runx-2 mRNA水平、Runx-2蛋白水平、Osterix mRNA水平和Osterix蛋白水平。miR-133a测定采用qRT-PCR法,Runx-2和Osterix蛋白水平测定采用Western-blot法,Runx-2和Osterix mRNA水平测定采用RTPCR法,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采用碱性磷酸酶检测试剂盒。采用HEK293细胞进行miR-133a靶基因验证实验,细胞中荧光值的检测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结果:miR-133a在骨形态发生蛋白2诱导的MC3T3-E1细胞分化过程中表达显著下调,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则显著增高。转染miR-133a后,细胞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受到明显抑制,Runx-2蛋白水平显著下调、Runx-2mRNA水平未发生明显变化,Osterix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明显下调。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结果显示,miR-133a可靶向作用于Runx-2 mRNA的3’-UTR区。结论:miR-133a通过抑制Runx-2的蛋白表达进而抑制骨形态发生蛋白2诱导的鼠前成骨细胞分化过程。
丁永利陈星赵明明蔡一强姜勇
关键词:微RNAS成骨细胞OSTERIX碱性磷酸酶
无柄髋关节置换术入路探讨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通过大样本量的临床观察,优化无柄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手术入路,确定临床手术标准操作流程及临床治疗路径。方法:将确诊80例88髋关节进行无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对疗效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疗效满意。术后Harris评分,<80分者3例,占3%,余均大于80分,优良率为96%。术后2例2髋出现髋关节脱位(发生率约1.1%)。结论:改良的Hardinge入路能更好满足无柄髋关节置换手术的要求,而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创伤小。
丁永利陈星蔡一强郭会赵明明铁伟斌
关键词:桃红四物汤小承气汤HARRIS评分
过表达Sirt1调节胶原蛋白诱导的关节炎细胞因子平衡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研究过表达去乙酰化酶1(Sirtl)对2型胶原蛋白诱导的关节炎(CIA)小鼠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构建CIA模型,用携带Sirt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感染CIA小鼠,观察关节炎指数的变化。ELISA测定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17以及抑炎因子IL-4和IL-10的含量。实时定量PCR(qRT-PCR)测定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p65和乙酰化p65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d-Sirt1感染组降低了小鼠关节炎指数,同时显著降低了IL-1β、TNF-α和IL-17的含量,增加了IL-4和IL-10的含量。Ad-Sirt1感染组下调了MMP-13的mRNA表达,上调了TIMP-1的mRNA表达。Ad-Sirt1感染组使p65蛋白乙酰化水平下降。结论过表达的Sirt1有调节CIA小鼠关节炎细胞因子平衡的作用。
丁永利陈星蔡一强赵明明姜勇
关键词:SIRT1核因子ΚB细胞因子
132例颈性眩晕患者保守治疗效果观察
:回顾132例颈性眩晕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病因并探讨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2009~2012年收治的132例颈性眩晕患者,全部病人均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或椎动脉造影检查(DSA),其中纯中药治疗组82例,综合...
丁永利姜勇陈星蔡一强赵明明
关键词:颈性眩晕临床疗效生活质量
无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促进围手术期康复的临床研究
2017年
目的:观察中药热奄包外敷配合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预防无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围手术期疗效。方法:将134例无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术后常规予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并局部双柏散热奄包外敷,对照组术后仅常规予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观察比较两组术前、术后第12天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imer)、血小板以及血栓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术后第12天APTT、PT、D-dimer、血小板较本组术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dimer、血小板术后第12天组间比较,治疗组下降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较本组术前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栓发生率为2.99%,对照组血栓发生率为7.49%。结论:对于预防无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药热奄包外敷配合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临床效果显著。
丁永利陈星姜勇蔡一强赵明明李贞李光曦彭卫兵
关键词: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方式疗效分析
目的:通过不同手术方式在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时的临床资料分析,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手术方式的临床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09年10月我院收治的33例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行不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根...
蔡一强
关键词:下颈椎骨折脱位手术疗效脊髓损伤骨性融合神经功能
无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患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观察无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患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1年3—11月,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患患者134例182髋,男110例148髋、女24例34髋。年龄20~55岁,中位数47岁。股骨头坏死111例146髋,强直性脊柱炎双髋关节骨性强直15例24髋,髋臼发育不良并发骨关节炎4例6髋,髋关节重度骨关节炎4例6髋。所有患者均表现为髋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术前Harris评分17~25分,中位数20分。术后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及髋关节疼痛改善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26例171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个月至4年,中位数3年;8例11髋失访。术后3个月5例6髋出现髋关节疼痛,给予局部封闭、理疗治疗后症状缓解;3例3髋腹股沟区疼痛,给予对症处理并密切随访影像学改变,其中2例2髋疼痛无缓解,考虑髋臼松动,行髋臼及有柄关节翻修术后症状缓解;1例1髋罩体下沉,行髋臼及有柄关节翻修后症状缓解。术后4个月1例1髋出现迟发感染,给予关节腔置管持续冲洗、抗生素治疗3周后痊愈。术后2年1例1髋出现局部包块,常规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患者自动出院。术后3年1例出现左髋关节感染,手术取出股骨假体,行关节旷置术后感染得到控制。均无内置物退出、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85~98分,中位数96分。结论:无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可以恢复髋关节功能,减轻髋关节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发症少,是需要接受髋关节置换的青壮年患者的治疗方案之一。
赵明明蔡一强丁永利陈星李贞张琦肖艺
关键词:髋关节股骨头坏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