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炜
- 作品数:53 被引量:192H指数:9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动脉导管未闭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左肺动脉假性动脉瘤一例
- 2006年
- 程力剑张尔永石应康蒙炜
- 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合动脉假性动脉瘤左肺高热不退无外伤史
- 腋动脉侧接人工血管插管法在深低温停循环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介绍腋动脉侧接人工血管插管法在深低温停循环手术中的应用,总结其经验。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们在36例A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中应用腋动脉侧接人工血管插管法建立体外循环中的动脉灌注;将右侧腋动脉游离,全身肝素化,前后阻断腋动脉,于腋动脉前壁作一长约8~10mm切口,用一直径8~10mm、长约6~8cm的人工血管与腋动脉行端侧吻合,侧接人工血管与普通升主动脉插管连接。结果施行腋动脉侧接人工血管顺利,成功率为100%,体外循环及选择性脑灌注满意。无腋动脉插管的相关并发症发生,除2例苏醒延迟外,其余均无神经系统并发症。手术死亡3例,死亡原因与腋动脉侧接人工血管插管无关。结论腋动脉侧接人工血管插管法作为心脏大血管深低温停循环手术中建立体外循环的动脉灌注及选择性脑灌注,其方法简单、疗效可靠、无插管相关并发症,值得临床应用。
- 肖正华张尔永郭应强蒙炜石应康
- 关键词:腋动脉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
- 流动激活血管内皮细胞中转录因子核因子-кB和激活蛋白-1的表达
- 2012年
- 目的比较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在不同流场中转录因子核因子-кB(nuclear factor-кB,NF-кB)和激活蛋白-1(activator protein-1,AP-1)的表达规律,为力学信号对基因调控模式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将培养的人脐静脉ECs加载于层流和湍流的离体流室模型中,以作用时程的不同分为6个时间点(0.5 h、1 h、2 h、3 h、4 h和5 h),运用共聚焦显微镜,从蛋白水平观察ECs中NF-кB和AP-1在不同流室中表达的时间规律和空间规律。结果层流中NF-кB的表达高峰出现在1 h段(26.49±1.63,P<0.05),随后转行向下;湍流中NF-кB表达在3 h段升至峰值(34.41±6.43,P<0.05);层流中c-Jun/AP-1表达一过性增高,0.5 h到达峰值(18.95±5.38,P<0.05),随即下降至基线水平;湍流中c-Jun/AP-1表达呈持续缓慢上升趋势(P<0.05)。结论湍流流场对血管ECs中NF-кB和AP-1表达的影响不同于层流,湍流对NF-кB和AP-1的持续激活上调作用可能引起了ECs形态结构和功能行为的病理学改变。
- 杨驾煌赁可蒙炜张尔永
- 关键词:湍流血管内皮细胞激活蛋白-1
- 聚合人脐带血血红蛋白(PolyPHb)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聚合人脐带血血红蛋白(PolyPHb)对新西兰大耳白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对照研究的方法,将30只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平均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注射5 ml生理盐水和PolyPHb溶液(8 gHb/dl)做预处理,通过临时阻断冠脉前降支实现心肌缺血;观察缺血30 min、再灌注90 min后的心脏功能和肌钙蛋白Ⅰ释放水平。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兔左室收缩压:(82.59±8.13)mmHg vs(61.39±7.92)mmHg(P<0.05);左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3.76±0.73)mmHg/msvs(2.23±0.89)mmHg/ms(P<0.05);左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3.08±0.49)mmHg/ms vs(-1.89±0.65)mm-Hg/ms,P<0.05):左室舒张末压(9.35±1.82)mmHg vs(18.21±2.43)mmHg(P<0.01);肌钙蛋白Ⅰ释放水平:(8.71±1.90)ng/ml vs(17.83±1.72)ng/ml(P<0.05)。结论 PolyPHb预处理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 蒙炜陈艳芳廖大清朱达李涛石应康
- 关键词:心肌心脏功能新西兰兔
- 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心肌损伤、炎症反应和术后结果对比
- 目的 研究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心肌损伤、炎症反应程度及其同术后结果的相关性。 方法 随机选取10例行双机械瓣置换(DVR)患者代替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CCABG)患者,与5例行非体外循环冠状...
- 蒙炜
- 三种三尖瓣成形术治疗三尖瓣返流近期疗效分析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比较3种三尖瓣成形术治疗三尖瓣反流术后近期反流程度的改善效果。 方法2010年10 月-2011年6月,共纳入148例风湿性心脏病行左心瓣膜置换手术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患者。男32例,女116例;年龄15~66岁,平均47.5岁。根据三尖瓣成形术不同将患者分为3组:Cosgrove-Edwards成形环组(成形环组)58例、Kay成形组(Kay组)61例、DeVega成形组(DeVega组)29例。术前3组除三尖瓣反流程度(成形环组重于其余2组)、房颤及行射频消融术比例(成形环组高于其余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外,其余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记录3组患者围手术期资料,根据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标准行心功能评价, 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记录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的三尖瓣反流程度。 结果术后Kay组及成形环组各1例因发生低心排综合征死亡。Kay组和成形环组分别有2例和1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成形环组有1例术后胸骨哆开再次手术,3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0)。出院时3组患者三尖瓣反流程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 〈 0.001)。146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7.3个月。末次随访时3组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较术前均有所提高(P 〈 0.001),但3组心功能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0,P=0.942)。末次随访时,3组患者反流程度较术前有所改善(P 〈 0.001),且3组改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827,P=0.000),成形环组术后反流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其余2组(P 〈 0.001),DeVega组与Kay组术后反流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67,P=0.142)。 结论采用 三尖瓣软质成形环成形术治疗三尖瓣反流患者,其术后近期三尖瓣反流程度改善效果优于Kay成形术及DeVega成形 术。
- 方智蒙炜张尔永
- 关键词:三尖瓣反流瓣环成形术
- 主动脉腔内全程重塑装置(AERD)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疗效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主动脉腔内全程重塑装置(aortic endovascular remodeling device,AERD)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Ⅱ型杂交手术中的早中期结果,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2021年2月至2023年10月,共纳入46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男32例,女14例,参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单中心临床试验,接受Ⅱ型杂交手术(Bentall/升主动脉置换术+AERD主动脉腔内修复)。通过对术后死亡比例、心脑血管意外、截瘫、脏器缺血等临床指标,以及真假腔体积变化、弓上分支血流量等血流情况进行分析,探讨AERD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Ⅱ型杂交手术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方案已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ChiCTR2000036883)。结果随访期间死亡3例(6.52%),其中手术相关死亡2例(4.35%)。余43例随访(25.53±9.60)个月,术后发生卒中事件2例(4.35%),未发现截瘫、急性肾功能不全等其他严重并发症。随访过程中,主动脉弓上分支血流通畅,术前及各随访时间点分支血流量均无明显差异;术后真腔血流量较术前显著增加,假腔随时间逐渐血栓化,腔内血流量减少。术后2年时,支架部分真腔体积相较术前扩大59.0%,假腔体积缩小82.4%。结论AERD在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Ⅱ型杂交手术中安全有效,有助于提高该类患者围术期及近远期生存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临床结局。
- 徐振圆王海越卢晨刘宇杨鹏张洪伟肖正华蒙炜胡佳
- 关键词: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杂交手术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 急性主动脉夹层近端修复术后远端残余夹层的再干预:主动脉腔内全程重塑装置(AERD)的应用
- 2024年
- 目的总结单中心3年随访结果评估主动脉腔内全程重塑装置(AERD)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的18例主动脉夹层近端修复术后残余夹层的患者接受了AERD治疗,对其进行术后3年随访,完成血管增强CT复查。主要结局指标为全因死亡和支架相关死亡。次要结局指标包括分支动脉通畅率、再次手术率和严重不良事件。通过形态学指标评估AERD治疗远端残余夹层的有效性。结果17例完成了术后3年随访,1例失访。随访期间无支架相关死亡及分支动脉闭塞发生,无新发严重不良事件。12例完成影像学复查,AERD术后3年患者真腔明显扩张,假腔显著缩减,真腔体积(52.39±22.32)cm^(3)对(74.34±14.64)cm^(3)(P<0.01),假腔体积(50.42±25.44)cm^(3)对(32.32±31.75)cm^(3)(P<0.01)。尤其在肾动脉下平面和肾动脉下5 cm平面,真腔最小直径[(0.96±0.30)cm对(1.41±0.21)cm,(0.83±0.22)cm对(1.65±0.16)cm,P<0.001]和面积的增加[(1.23±0.40)cm^(2)对(1.94±0.44)cm^(2),(1.27±0.66)cm^(2)对(2.50±0.46),P<0.001]、假腔直径的变小[(2.40±0.40)cm对(1.07±0.49)cm,(2.29±0.43)cm对(0.91±0.79)cm,P<0.001],差异较术前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AERD治疗远端残余夹层的中期效果令人满意,促进了远端主动脉正性重塑,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李雯帆卢晨杨鹏刘宇王海越蒙炜肖正华胡佳
- 关键词:急性主动脉夹层
- 升主动脉成形治疗主动脉瓣病变伴升主动脉扩张的疗效观察
- 目的总结升主动脉成形术治疗主动脉瓣病变伴升主动脉扩张患者的临床经验和手术近中期的疗效。方法从2008年8月至2011年2月,共对37例主动脉瓣病变伴升主动脉扩张的患者同时行主动脉瓣瓣膜置换和升主动脉成形术。37例中,男3...
- 张尔永蒙炜李阳肖正华
- 关键词:升主动脉扩张主动脉瓣病变
- 肠道屏障功能障碍: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全身炎性反应的新靶点被引量:17
- 2016年
- 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TAAD)患者中是否存在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并分析其损伤程度与炎症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就诊的75例ATAAD患者及门诊体检中心的50例健康人的血清标本进行前瞻性分析。通过比色法测定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AO)、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及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C反应蛋白(CRP)的表达水平;通过Pearson分析DAO与TNF-α、IL-6和CRP之间的相关程度。结果 ATAAD组DAO、LDH、IL-6、TNF-α及CRP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DAO的活性与IL-6(r=0.682,P<0.001)、TNF-α(r=0.696,P<0.001)及CRP(r=0.519,P<0.001)表达水平存在明显正相关性。此外,DAO的活性与氧合指数(OI)存在负相关性(r=-0.397,P<0.001)。结论血清DAO活性升高可反映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其可能是ATAAD患者合并全身性炎症反应的重要机制。
- 阳毅蒙炜
- 关键词:A型主动脉夹层肠道屏障功能障碍二胺氧化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