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子曼

作品数:4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化学工程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2篇余热
  • 2篇余热驱动
  • 2篇热驱动
  • 2篇吸附剂
  • 2篇回热
  • 2篇合成氨
  • 2篇复合吸附剂
  • 1篇等温线
  • 1篇吸附等温线
  • 1篇氯化钙
  • 1篇硅胶
  • 1篇合成气
  • 1篇DISPER...
  • 1篇MONOLA...
  • 1篇ISOTHE...

机构

  • 4篇四川大学

作者

  • 4篇胡子曼
  • 4篇杨景昌
  • 3篇张莹
  • 3篇毛雪峰
  • 2篇张伟东
  • 1篇唐猷成
  • 1篇储伟
  • 1篇李彬
  • 1篇李丹凤

传媒

  • 3篇现代化工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氨复合吸附剂体系CaBr_2/硅胶与CaCl_2/硅胶比较被引量:1
2009年
以自发单层分散理论为指导,比较研究了不同条件对CaBr-2和CaCl_2在粗孔硅胶上单层分散的影响,以及35℃时二体系不同担载量微波样品的氨吸附等温线和吸附量衰减情况.结果表明,经焙烧分散,CaBr_2/硅胶体系的单层分散阈值介于0.5 g/g~0.6 g/g之间,CaCl_2/硅胶体系的阈值小于0.4 g/g;经微波辐射分散,二体系的阈值均介于0.5 g/g~0.6 g/g之间.说明微波辐射对二体系单层分散更有利.微波辐射样品的吸附实验表明,当二体系的担载量为0.5 g/g时,其吸附量达到最大,且在吸附—脱附循环中无衰减,均有明显的阈值效应.在相同条件下,CaCl_2/硅胶的吸附效果显著好于CaBr_2/硅胶.
张伟东胡子曼唐猷成李彬杨景昌储伟Wei-DongZi-ManYou-ChengJing-Chang
关键词:复合吸附剂硅胶MONOLAYERDISPERSIONISOTHERMDISPERSION吸附等温线
合成气余热驱动的氨吸附分离流程的模拟与比较被引量:1
2010年
提出了氨合成气余热驱动的不同氨吸附分离流程,对各流程的操作性能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和比较了脱附温度及冷却水温度对无回热流程、一级回热流程和二级回热流程的吸附剂用量、所需的热合成气温度、余热用量以及回热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有回热流程的余热用量要明显低于无回热流程,二级回热流程的节能效果最为显著。随脱附温度的升高,吸附剂用量、热合成气温度、余热用量、回热量均存在一个突变点,突变点前后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即热合成气温度、余热用量和回热量随着脱附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脱附温度选在突变点右侧附近,余热用量较低。在相同条件下,吸附分离法的功耗显著低于冷凝分离法。由合成气余热驱动的吸附分离功耗虽然高于由低温余热驱动的吸附分离功耗,但前者利用合成气自身的余热,热量来源有充分保证,且可使脱附换热强度大大加强。
张莹毛雪峰胡子曼杨景昌
关键词:合成氨余热回热
氯化钙/大球硅胶复合吸附剂的氨吸附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以单层分散理论为指导,研究了氯化钙在大球硅胶上的单层分散、氨吸附及吸附稳定性。结果表明,对于焙烧分散法,氯化钙/大球硅胶的适宜焙烧温度为500%;对于微波分散法,适宜的微波辐射时间是20min。焙烧样品的单层分散阈值为0.2~0.3g/g,微波样品的单层分散阈值为0.3~0.4g/g。将吸附量较大的样品进行比较,在35℃下,担载量为0.4g/g的焙烧样品氨吸附量为0.35g/g;担载量0.5g/g的微波样品氨吸附量为0.41g/g。微波样品的氨吸附量大于焙烧样品。吸附一脱附循环实验表明,2种分散法所得复合吸附剂同样具有较好的吸附稳定性。
毛雪峰张莹李丹凤胡子曼杨景昌
关键词:氯化钙复合吸附剂
低温余热驱动的合成氨吸附分离流程的模拟及比较被引量:3
2010年
提出了不同的合成氨吸附分离流程,通过计算模型分析和比较了余热温度及冷却水温度对无回热流程、一级回热流程和二级回热流程的吸附剂用量、余热用量、回热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有回热流程的余热用量要明显低于无回热流程,二级回热流程的节能优势最为显著。在随余热温度升高过程中,吸附剂用量、余热用量、回热量存在1个突变点,余热温度选在突变点右侧附近,余热用量较低。与现行的冷凝分离法相比,吸附分离法不仅能有效地利用低温余热,而且其耗也明显低于冷凝分离法。
胡子曼张莹毛雪峰唐猷成张伟东杨景昌
关键词:合成氨回热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