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太云
- 作品数:47 被引量:63H指数:4
- 供职机构:长江师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庆市教委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艺术更多>>
- 神性、人性:刘醒龙《圣天门口》的双重叙事
- 2016年
- 中国当代小说的主潮是现实主义。80年代末虽然有过短暂的先锋写作的探索,但自世纪末以来,众多作家复归于现实主义的大旗之下。可与50至70年代的现实主义创作不同的是,随着思想的解放、外来的影响与写作自由度的宽松,新时期以来的现实主义小说,有一个新的特质,就是神性书写的介入。
- 肖太云
- 关键词:主潮现实主义神性
- 论沈从文创作语言中的音乐性特征
- 2016年
- 沈从文善于运用各种手法来增强作品的音乐性特征,将内心旋律转化为语言旋律,将语言旋律转化为音乐旋律。他在用字遣词上,十分注意选用动感与乐感特征较强的词语;在短语的运用上,特别强调对称感和节奏感;在句式运用上,力求使句与句之间具有鲜明的节奏感、旋律美与音乐感;在组段成篇上,善于在行文中调用各种手法来增强作品的音乐美感。
- 肖太云
- 关键词:语言
- “大学转型”视域下“大学语文”教育的挑战及对策研究被引量:1
- 2017年
- 大学语文课程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一个基石,是大学生成才成业的基础,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受国家"制造强国"战略、社会"重理轻文"倾向、教育部"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路向等的影响,大学语文教育正面临"身份"的尴尬,濒于困境之中。如何应对挑战成为一个必然课题。困境的出路要从教材建设着眼,以精品、多样的教材建设为基础。同时,教育行政当局、学校、教师三个主体须共同发力,各司其职,各尽其力,才能化解危机,走出困局。
- 肖太云
- 关键词:大学转型语文教育
- 《鸠摩罗什》与《黄心大师》的佛学内涵分析被引量:1
- 2007年
- 施蛰存的某些作品与佛理有着很深的渊源。他的两部以佛教为题材的小说《鸠摩罗什》《黄心大师》烛显出佛教的我执观、轮回观。
- 肖太云
- 关键词:佛教
- 吴宓1949年后的四封佚信及识解被引量:2
- 2017年
- 书信与日记是一对孪生姐妹,构成一种互证互参、互信互辩的关系。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老一代学人如王瑶、樊骏等极为重视文人日记、书信的史料价值。吴宓皇皇二十巨册日记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是目前已知的规模最大的文人日记,也是吴宓一生最辉煌、最杰出、最经典的文字。而1949—1974年的部分为研究1949年之后的吴宓及其他相关文人的生命形态提供了最直接、最有力的材料。
- 肖太云
- 关键词:吴宓中国现当代文学识解现当代文学史生命形态
- 当代文学史写作的拓展与本体追求——评赵树勤、李运抟《中国当代文学史(1949-2012)》
- 2014年
- 中国当代文学能不能写史?要不要写史?学界有过争鸣,实际情形却是一个不证自明的问题。自1980年代末期,黄修己、谢冕、孟繁华、陈平原等及陈思和王晓明等分别提出“重写文学史”以来,当代文学史的书写就方兴未艾、风起云涌,“暗流涌动,蓄势待发”,是“变动前夜的学科状况”。
- 王本朝肖太云
-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史文学史写作本体
- 人文素质培养与大学语文的人文性教学被引量:1
- 2017年
- 人文性是大学语文的根本属性,人文教育是大学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宗旨所在。如何实现大学语文的人文性教学,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历时性考察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历史渊源,从现时性剖析大学语文教育的现实语境,从实践性探究大学语文人文性教学的具体实施。
- 肖太云
- 关键词:人文素质大学语文人文性
- 民族预科语文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被引量:3
- 2017年
- 预科语文是预科教育的主要课程,是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感、国族身份的认同感的重要课程。民族预科语文教育在当代中国蓬勃发展、形势喜人,但在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预科语文除了在学校管理、学生激励方面进行改进之外,预科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其中的关键要素。教师的教学是一门艺术,须在兴趣激发、内容精选与讲授、写作教学、授课进度计划等方面做出精心设计,以促进预科语文的教学。
- 肖太云
- 关键词:民族预科语文教育教育现状
- 《吴宓日记》中吴宓与汤用彤的交往考察
- 2017年
- 吴宓和汤用彤是同学兼好友。两人一生交往,临到人生的后期,出现隔阂,由生命中的至交退变为普通的应酬,这是性格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非关文化。考察吴宓与汤用彤的关系,不仅可以互见两人的生命历程,而且可以烛照两人文化思想观的碰撞和形成过程,同时可以考察两人的文化人格及个人与时代的互动。走进历史的"现场","还原"两人的交往,是一项有趣又有味的历史"探密"。
- 肖太云
- 关键词:吴宓交往文化思想
- 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空间表征
- 2017年
-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具有强烈而自觉的空间表征意识。空间具有"支援作用",当代少数民族作家通过对审美空间的构建,以自身的生存体验和空间经验为基础,运用诸多表现手法,恢复空间的地方场域性,回归空间的日常生活性,提炼空间的民族精神性,从而打造出一个融构自然地理、社会生活、精神文化于一体的多重立体空间,拓殖了文学的表现范围,增值了文学的表达深度。
- 肖太云
- 关键词:民族文学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