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康康

作品数:3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山西中医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电针
  • 1篇针刺
  • 1篇针刺治疗
  • 1篇正交
  • 1篇正交设计
  • 1篇肢体
  • 1篇肢体运动
  • 1篇肢体运动障碍
  • 1篇治疗慢性胃炎
  • 1篇黏膜
  • 1篇黏膜损伤
  • 1篇胃炎
  • 1篇胃黏膜
  • 1篇胃黏膜损伤
  • 1篇量效
  • 1篇量效关系
  • 1篇疗效
  • 1篇临床疗效
  • 1篇慢性
  • 1篇慢性胃炎

机构

  • 3篇山西中医学院
  • 2篇山西省人民医...
  • 1篇山西中医药大...

作者

  • 3篇田康康
  • 2篇李圣云
  • 2篇王海军
  • 2篇吉宏明
  • 1篇程艳婷
  • 1篇郭建忠
  • 1篇冀来喜
  • 1篇药智婷
  • 1篇闫丽萍
  • 1篇吕慧玲

传媒

  • 1篇山西中医
  • 1篇山西中医学院...
  • 1篇世界中西医结...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基于正交设计腧穴“胃病方”最佳刺激量优化研究
2015年
目的:在胃黏膜损伤模型基础上,通过对电针腧穴"胃病方"的刺激量诸因素包括针刺时间间隔、留针时间、电针频率关系的研究,完善针灸治疗胃病的针灸处方。方法:采用吲哚美辛片造成大鼠胃黏膜损伤模型,在选用腧穴"胃病方"的基础上,电针刺激大鼠。其中针刺时间间隔选取每日2次、每日1次,隔日1次,留针时间为10 min、20 min、30 min,电针频率定为2 Hz、30 Hz、100 Hz。通过黏膜损伤指数、胃黏膜组织学观察、胃黏膜超微结构观察等方面来筛选出疗效最佳的针刺时间间隔、留针时间、电针频率,并确定哪个因素为影响疗效的关键因素,筛选出最佳刺激量组合。结果:治疗组中第1~9组的黏膜损伤指数、胃黏膜组织学观察、胃黏膜超微结构观察较模型组改善(P〈0.01),其中第9组较第1~8组改善(P〈0.01),第1~8组之间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吲哚美辛片可以造成大鼠胃黏膜损伤模型;通过筛选得出留针30 min、电针频率100 mz、每日1次为最佳刺激量。
吕慧玲王海军田康康闫丽萍程艳婷冀来喜
关键词:量效关系胃黏膜损伤正交设计
针刺治疗脑基底节区出血后肢体运动障碍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后肢体运动障碍的疗效。方法:60例脑基底节区出血后肢体运动障碍为主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针刺结合西医常规治疗。运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Barthel ADL指数等评定方法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病例的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西医常规治疗结合针刺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后肢体运动障碍可提高其疗效。
李圣云吉宏明郭建忠药智婷田康康
关键词:针刺治疗脑出血肢体运动障碍
电针腧穴“胃病方”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观察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观察电针腧穴"胃病方"对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2年6月于山西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60例慢性胃炎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口服甲硝唑0.4 g.次-1,日2次,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 mg.次-1,日2次,1个月为1个疗程,服药后停药半个月,然后进行纤维胃镜检查,通过临床症状改善及纤维胃镜检查结合以此来评价临床疗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结合特定电针治疗,选取中脘、内关、足三里,采用直刺,留针30 min,电针频率采用30 Hz,10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疗效评定方法同上。治疗结束后评价各组疗效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慢性胃炎的总有效率达93.4%,对照组8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腧穴"胃病方"治疗慢性胃炎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普及。
田康康吉宏明王海军李圣云
关键词:慢性胃炎临床疗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