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血管
  • 2篇缺血
  • 2篇出血
  • 1篇单基因
  • 1篇蛋白
  • 1篇蛋白酶
  • 1篇地平
  • 1篇动静脉
  • 1篇动静脉联合
  • 1篇动静脉联合溶...
  • 1篇心脏
  • 1篇心脏结构
  • 1篇眩晕
  • 1篇血管痉挛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生长...
  • 1篇血管内皮生长...
  • 1篇炎性
  • 1篇炎性因子
  • 1篇炎症

机构

  • 8篇湖北省黄冈市...

作者

  • 8篇田宇
  • 3篇宛丰
  • 2篇王佳君
  • 2篇王昌权
  • 1篇周刚
  • 1篇倪小红
  • 1篇王洪敏
  • 1篇黄梅
  • 1篇夏光明
  • 1篇姜华
  • 1篇李宝云

传媒

  • 2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心血管康复医...
  • 1篇海南医学院学...
  • 1篇卒中与神经疾...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 1篇国际中医中药...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5
  • 4篇201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动静脉联合溶栓与机械取栓治疗早期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预后被引量:28
2015年
目的观察动静脉联合溶栓与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诊断为急性脑梗死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溶栓方法不同分为动静脉联合溶栓组(对照组)35例,机械取栓组(观察组)35例。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临床有效性、近期疗效与远期预后观察。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97.14%vs.80.0%,x^2=5.081,P<0.05)。观察组治疗后3 d及14 d 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5.667,5.850,P<0.05)。对照组治疗后3 d与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83,P>0.05),治疗后14 d 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8.326,P<0.05);2组治疗后3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67,P<0.05),治疗后观察组TIMI血流≥2级明显多于对照组,血管急性再闭塞率明显少于对照组(x^2=17.481、10.403,P<0.01)。治疗后2组病变残余狭窄率、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及3个月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188、0.159、0.348,P>0.05)。结论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效果优于动静脉联合溶栓,对神经功能改善时间较早,且其远期临床预后较好。
田宇王佳君李宝云宛丰
关键词:动静脉联合溶栓机械取栓临床疗效预后
参麦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眩晕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6
2014年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眩晕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入选的75例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基础治疗相同,对照组37例,采用倍他司汀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组38例,采用参麦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注射液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血浆黏度、血压改变和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4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38%(P<0.05);观察组3个月复发率为13.1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62%(P<0.05);同时,观察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血浆黏度、血压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眩晕优于单用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
肖展翅吕衍文宛丰王洪敏王昌权田宇姜华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眩晕参麦注射液倍他司汀注射液
MMP-9与脑出血后迟发性脑水肿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8
2014年
目的探讨MMP-9对脑出血后迟发性脑水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65例,其中并发迟发性脑水肿患者20例,未发生迟发性脑水肿患者45例,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3组患者血清MMP-9水平,并定期行头部CT检查,观察脑水肿情况。结果脑出血患者较对照组MMP-9水平明显增高(P<0.01),迟发性脑水肿组较非迟发性脑水肿组MMP-9水平明显升高(P<0.05)。通过ROC曲线获得MMP-9预测迟发性脑水肿的临界值为103.7 ng/ml。结论迟发性脑水肿可能与血清MMP-9水平升高有关,动态观察MMP-9水平可能对迟发性脑水肿的早期诊断有积极意义。
宛丰黄梅吕衍文田宇王佳君
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出血基质金属蛋白酶9迟发性脑水肿
芍药甘草汤加减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观察芍药甘草汤加减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法随机分为两组各38例。治疗组给予芍药甘草汤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对照组接受卡马西平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及随访第6周临床疗效、疼痛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3%(34/38)高于对照组的75.5%(2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两组患者治疗后日发作频率、持续时间、VAS评分等均较同组治疗前明显改善明显[治疗组治疗后分别为(0.54±0.78)次、(2.15±1.73)s、(1.58±1.26)分,随访6周时分别为(0.24±0.63)次、(1.36±1.03)s、(0.86±1.95)分;对照组治疗后分别为(1.98±1.68)次、(3.96±1.49)s、(3.02±1.45)分,随访6周时分别为(1.06±1.78)次、(1.97±1.69)s、(2.13±1.54)分,P<0.05],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芍药甘草汤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田宇吕衍文
关键词:芍药甘草汤三叉神经痛原发性
VEGF单基因治疗大鼠脑缺血的效果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基因治疗大鼠脑缺血的效果。方法:选择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基因治疗组,空白载体对照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所有大鼠均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基因治疗组给予注射携带治疗基因hVEGF165的Ⅰ型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rAAV1-VEGF),空白载体组给予注射rAAV1-null,对照组给予注射生理盐水,检测脑脊液和脑组织VEGF水平,测定各组大鼠颅内压、脑组织含水量和水肿脑体积,并观察各组微血管密度。结果:缺血再灌注后24h,与对照组和空白载体对照组比较,基因治疗组脑脊液和脑组织VEGF水平[脑脊液:(0.64±0.11) pg/ml、(0.63±0.12) pg/ml比(73.10±9.70) pg/ml,脑组织[(6.81±1.33) pg/ml、(6.64±1.30) pg/ml比(578.20±78.36) pg/ml]显著升高,颅内压[(14.10±1.63) mmHg、(14.62±1.57) mmHg比(25.81±2.05) mmHg]、脑水含量[(79.02±1.04))%、(79.81±1.10)%比(85.82±1.02)%]、水肿脑体积[(170.04±13.02) mm^3、(173.13±14.20) mm^3比(404.22±20.15) mm^3]和脑微血管密度[(106025.17±13320.11) m^2/mm^2、(106103.11±14022.57) m^2/mm^2比(140331.21±13892.05) m^2/mm^2]均显著增加(P均=0.001)。结论:通过载体rAAV1-VEGF给予治疗可使大鼠脑内VEGF水平增加,并促进脑内微血管增殖,但同时会诱发缺血半球脑水含量增加,水肿脑体积增大,引起颅内压升高。
田宇
关键词:脑缺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基因疗法
尼莫地平与硫酸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与硫酸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1例SAH后CVS患者分成尼莫地平组(31例)和硫酸镁组(30例),尼莫地平组患者使用尼莫地平进行治疗,硫酸镁组患者使用硫酸镁进行治疗。治疗2周后,采用彩色头颅多普勒检测患者脑血管内血流速度,比较两组患者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以及大脑后动脉(PCA)收缩峰流速(Vp)。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头痛、呕吐、脑膜刺激症状)缓解情况及不良反应(血压下降、梗阻性脑积水、再出血、胃肠道出血等)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硫酸镁组患者左ACA、右ACA、左MCA以及右MCA的Vp值分别为(81.2±9.1)、(80.8±12.2)、(122.6±20.7)、(118.4±21.6)cm/s,均明显高于尼莫地平组的(70.6±10.2)、(68.6±10.7)、(100.5±16.6)、(101.5±12.7)cm/s(P<0.05);尼莫地平组患者的脑膜刺激征缓解率为77.4%,明显优于硫酸镁组的50.0%(P<0.05);酸镁组患者血压下降发生率显明显低于尼莫地平组(P<0.05)。结论尼莫地平对SAH引起的CVS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且其疗效优于硫酸镁,值得临床推广并进一步研究。
田宇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尼莫地平硫酸镁
CPAP治疗对中重度OSA病人心脏结构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病人心脏结构变化及持续正压通气(CPAP)对其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21年3月96例中重度OSA病人,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心脏结构与功能,分析中重度OSA病人心脏结构变化情况,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CPAP治疗,治疗8周后评估治疗效果,比较治疗前后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指标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8周后中重度OSA病人右心室舒张期内径(RVIDd)、室间隔厚度(IVSTd)、肺动脉环径(PA)、二尖瓣舒张晚期最大充盈速度(A峰)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二尖瓣舒张早期最大充盈速度(E峰)、舒张早期与末期二尖瓣血流峰值速度比值(E/A)、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治疗前(P<0.05),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丙二醛(MDA)、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OSA病人RVIDd、IVSTd、PA、A峰、E/A水平与SOD呈负相关(P<0.05),与MDA、IL-6和TNF-α水平呈正相关(P<0.05);E峰、LVEF水平与SOD呈正相关(P<0.05),与MDA、IL-6、TNF-α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中重度OSA病人发病后常伴有心脏结构变化,给予病人CPAP治疗有助于降低机体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水平。
倪小红王金华田宇廖远高吕衍文
关键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心脏结构持续正压通气
帕金森患者血清Aβ1-42含量与炎症因子及受体、抗氧化酶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探讨帕金森患者血清中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含量与炎症因子及受体、抗氧化酶的相关性。方法:2014年12月~2017年10月间本院收治的帕金森病患者48例作为帕金森组,同期至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对比两组研究对象血清Aβ1-42含量、炎症因子及受体含量、抗氧化酶含量的差异,采用Pearson检验评估帕金森患者血清Aβ1-42含量与病情的相关关系。结果:帕金森组患者血清中Aβ1-42的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清中炎症因子及受体IL-2、sIL-2R、IL-6、sIL-6R的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清中抗氧化酶SOD、GSH-Px、CAT、TPX的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Pearson检验发现,帕金森患者血清中Aβ1-42含量与炎症因子及受体、抗氧化酶含量均直接相关。结论:帕金森患者血清中Aβ1-42含量降低,具体含量与帕金森病情直接相关,可作为帕金森病诊断及病情判断的重要辅助指标。
王昌权田宇周刚吕衍文夏光明
关键词:帕金森病炎症因子抗氧化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