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
- 作品数:14 被引量:35H指数:4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水平肌加强减弱术联合下斜肌切断术治疗小儿斜视的临床效果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 分析下斜肌切断术联合水平肌加强减弱术治疗小儿斜视的临床价值。方法 抽取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在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治疗的50例小儿斜视患儿,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采取水平肌加强减弱术治疗;观察组2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下斜肌切断术治疗。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患儿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下斜肌功能正常比例为92%,对照组为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认知功能、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下斜肌切断术联合水平肌加强减弱术可提高小儿斜视的治疗效果,改善患儿生活质量,临床价值较高。
- 王惠卢跃兵楚瑞雪王飞李萍孙先桃
- 关键词:小儿斜视
- 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和单眼一退一截术治疗儿童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对比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分析BLR-rec(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和R&R(单眼一退一截术)治疗儿童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8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90例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根据诊断结果分为实验A组(双眼交替注视)和实验B组(单眼注视),实验A组45例患者采纳BLR-rec手术治疗,实验B组45例患者采纳R&R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成功率、外斜漂移量、视远斜视度、视近斜视度。结果实验A组手术成功率(86.67%)与实验B组(84.44%)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A组术后1月外斜漂移量、视远斜视度、视近斜视度与实验B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A组术后2月、4月外斜漂移量、视远斜视度、视近斜视度均显著比实验B组低(P<0.05)。结论BLR-rec手术与R&R手术在治疗儿童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中近期疗效相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R&R手术患者外斜漂移量会逐渐增加,这是导致R&R手术远期疗效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 楚瑞雪王惠王飞
- 关键词:儿童临床疗效
- 压贴三棱镜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过矫导致继发性内斜视的临床效果观察
- 2024年
- 目的观察压贴三棱镜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过矫导致继发性内斜视患者的眼位及立体视功能恢复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9年1月至2024年1月80名间歇性外斜视手术过矫导致继发性内斜视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仅戴镜,40例)和研究组(戴镜+压贴三棱镜,40例),对比两组患者眼位、立体视及双眼视功能恢复效果。结果研究组眼位正位率为90.00%(36/40),高于对照组的65.00%(26/40);欠矫率为7.50%(3/40),低于对照组的35.00%(14/40)(χ^(2)=7.17、9.04,P=0.007、0.003)。术后6个月,两组立体视率均提升(χ^(2)_(研究组)=48.08,χ^(2)_(对照组)=17.80;均P<0.001),黄斑中心凹立体视率均上升(χ^(2)_(研究组)=16.81,χ^(2)_(对照组)=5.00;P_(研究组)<0.001,P_(对照组)=0.025);研究组黄斑及周围立体视率显著提升(χ^(2)=12.47、6.28;P<0.001,0.012),且研究组无立体视、黄斑中心凹立体视、黄斑立体视级周围立体视率优于对照组(χ^(2)=9.03、4.94、4.59、4.50,P=0.003、0.026、0.032、0.034)。术后6个月,研究组存在立体视者为16例(40.00%)、存在融合功能者34例(85.00%)、存在同时视功能者21例(52.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例(17.50%)、19例(47.50%)、10例(2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94、12.58、6.37,P=0.026、<0.001、0.012)。结论应用压贴三棱镜治疗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过矫导致继发性内斜视患儿,可提高眼位的正位率,促进恢复立体视和双眼视功能,减少无立体视觉的发生率。
- 王飞楚瑞雪黄方王惠
- 幼儿教师情绪调节方式与工作倦怠的关系研究
- 目的:揭示河南省幼儿教师情绪调节方式和工作倦怠的现状,探讨幼儿教师情绪调节方式和工作倦怠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了解幼儿教师情绪调节方式和工作倦怠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情绪调节方式对工作倦怠的预测作用。
方法:...
- 王惠
- 关键词:幼儿教师情绪调节方式工作倦怠
- 显微镜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斜视的效果比较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比较显微镜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50例斜视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双盲法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接受传统斜视手术治疗,观察组接受显微镜斜视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与手术应激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斜视手术比较,显微镜斜视手术可减少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发生,可减轻患者手术应激水平,提高临床疗效,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王惠卢跃兵楚瑞雪王飞李萍孙先桃
- 关键词:斜视
- 三棱镜联合双眼视感知觉训练治疗小儿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观察被引量:7
- 2020年
- 目的探讨三棱镜联合双眼视感知觉训练治疗小儿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7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按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压贴三棱镜治疗,观察组在三棱镜治疗基础上联合双眼视感知觉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斜视度及视觉不适症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88.57%,31/35)高于对照组(57.14%,2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41,P<0.05)。治疗前,两组斜视度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斜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眼胀、眼眶疼痛及久视模糊等视觉不适症状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χ2=5.714,P<0.05)。结论三棱镜、双眼视感知觉训练联合治疗小儿间歇性外斜视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提高其治疗有效率,显著降低斜视度且视觉不适症状更少,安全性更高,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荐使用。
- 王惠楚瑞雪王飞孙先桃陈敏
- 关键词:三棱镜
- 学龄期弱视患儿数字距离效应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究学龄期弱视患儿的数字距离效应。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8例学龄期弱视患儿为观察组,其中31例患者为7岁组(6~8岁),29例患者为9岁组(9~10岁),38例患者为12岁组(11~13岁)。选取同期来我院进行健康检查的98例健康学龄期儿童为对照组,将其分为7岁组(n=29)、9岁组(n=32)和12岁组(n=37)。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儿童不同年龄组对不同数字的反应时、反应时差值,比较不同弱视儿童对不同数字的反应时。结果:数字≥5时观察组7岁组儿童对数字的反应时均长于对照组7岁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7岁组儿童对数字1、2、3、4的反应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9岁组患儿对数字1、2、8、9的反应时均长于对照组9岁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9岁组儿童对数字3、4、5、6、7的反应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12岁组儿童对数字1~9的反应时均长于对照组12岁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7岁组、9岁组和12岁组的反应时差值均低于对照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98例患者中轻度弱视患儿对数字的反应时短于中度和重度患儿,中度患儿短于重度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学龄期弱视患儿对不同数字(尤其是≥5的数字)的反应时较正常儿童均较长,较正常儿童的数字加工能力发展缓慢。
- 李萍夏天孙先桃卢跃兵王惠孙爽
- 关键词:学龄期反应时
- 水平肌加强减弱术联合下斜肌缩短术治疗斜视患儿的临床效果分析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研究小儿斜视采用水平肌加强减弱术联合下斜肌缩短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从郑州儿童医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接诊的斜视患儿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患儿到随机对照试验中,根据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将患儿分为两组,每组33例。观察组行水平肌加强减弱术及下斜肌缩短术治疗,对照组行水平肌加强减弱术治疗,通过比较两组患儿的斜视症状改善情况和下斜肌功能恢复情况,评价水平肌加强减弱术联合下斜肌缩短术治疗小儿斜视的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斜视症状改善总有效率84.85%相比,观察组的斜视症状改善总有效率96.97%更高,观察组患儿的下斜肌功能改善总有效率87.88%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下斜肌功能改善总有效率75.76%,组间数据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小儿斜视采用水平肌加强减弱术联合下斜肌缩短术治疗可取得理想的临床疗效,且有助于改善患儿下斜肌功能,其手术效果较单一使用水平肌加强减弱术更有效,可在临床应用。
- 李萍王惠孙仙桃
- 关键词:小儿斜视
- 抑制Pax6基因表达对视网膜母细胞瘤增殖侵袭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探讨抑制Pax6基因表达对视网膜母细胞瘤增殖侵袭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随机选取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30例,将其视网膜母细胞瘤组织及瘤旁组织保存下来,然后统计分析视网膜母细胞瘤及瘤旁组织中Pax6 mRNA基因表达。提取培养好的人视网膜母细胞瘤HXO-RB44,分为Pax6沉默组、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3组,每组10例,分别转染Pax6-siRNA、NC-siRNA、不经任何处理。分析比较3组Pax6蛋白相对表达量、HXO-RB44细胞存活率、侵袭数、ki-67、PI3K、MMP-2、p-AKT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视网膜母细胞瘤中Pax6基因mRNA表达显著高于瘤旁组织(P<0.05)。Pax6沉默组Pax6蛋白相对表达量、HXO-RB44细胞存活率均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P<0.05),HXO-RB44细胞侵袭数均显著少于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P<0.05),ki-67、PI3K、MMP-2、p-AKT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视网膜母细胞瘤增殖侵袭能力在抑制Pax6基因表达后会极大程度降低,其作用机制和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相关。
- 王惠王飞楚瑞雪卢跃兵孙爽孙先桃
- 关键词:视网膜母细胞瘤增殖侵袭
- Alström综合征患者眼部临床特征和致病基因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观察并分析Alström综合征(ALMS)患者的眼部临床特征和致病基因。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20年10月至2022年7月于河南省儿童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ALMS患者3例及家系成员5名纳入研究。3例患者来自2个无血缘关系家系。详细询问病史及家族史,并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全视野视网膜电图(ERG)以及全身系统性检查。采集受试者外周静脉血3 ml,提取全基因组DNA,应用二代测序技术进行基因测序。对于可疑的致病突变位点,通过Sanger进行验证,并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基因突变位点的致病性。结果2个家系的3例患者均在婴儿期出现眼球震颤和畏光。家系1先证者BCVA双眼均为无光感;眼底血管衰减,色泽斑驳;OCT检查,视网膜变薄,光感受器细胞层消失,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萎缩;ERG呈熄灭型。先证者弟弟BCVA右眼、左眼分别为0.04、0.02;眼底血管衰减,色素分布大致正常;OCT检查,光感受器细胞层模糊,ERG呈熄灭型。2例患者均有感音神经性耳聋、肥胖、黑棘皮症、胰岛素抵抗/糖尿病、肝功能异常。先证者存在左心增大、高血脂、肾功能异常等。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先证者及其弟弟ALMS1基因第8、10号外显子分别存在c.1894C>T/p.Gln632*(M1)、c.9148_9149delCT/p.Leu 3050 Leufs*9(M2)复合杂合突变,均为已知突变。先证者父亲携带M1,母亲携带M2。家系2先证者23月龄时,眼底检查基本正常。ERG暗适应0.01 b波以及3.0 a、b波均轻度降低;明适应3.0 a、b波重度降低。4岁随访时,BCVA右眼、左眼分别为0.01、0.05。眼底血管衰减,黄斑中心凹反光不清;除暗适应3.0 a、b波重度降低外,其余均呈熄灭型。全身暂未出现异常表现。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先证者ALMS1基因第11、5号外显子分别存在c.9627delT/p.Pro3210Glnfs*22(M3)、c.1089delT/p.Asp364Ilefs*13(M4)复合杂合突变。均为新发突变,先证者父亲携
- 刘伟伟楚莹莹王惠王飞楚瑞雪孙先桃卢跃兵余继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