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熊海洋

作品数:6 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文学
  • 2篇艺术

主题

  • 2篇艺术
  • 2篇艺术理论
  • 1篇德性
  • 1篇心性
  • 1篇艺术本体论
  • 1篇艺术理论研究
  • 1篇艺术作品
  • 1篇英伽登
  • 1篇用意
  • 1篇寓言
  • 1篇拯救
  • 1篇政治
  • 1篇伤逝
  • 1篇审美
  • 1篇审美形式
  • 1篇诗学
  • 1篇诗学观
  • 1篇启蒙
  • 1篇文本
  • 1篇文本细读

机构

  • 4篇南京大学
  • 1篇河南大学

作者

  • 5篇熊海洋
  • 1篇周计武

传媒

  • 1篇学术研究
  • 1篇西华大学学报...
  • 1篇时代文学(下...
  • 1篇中外文论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罗曼·英伽登的艺术理论研究
罗曼·英伽登(Roman Ingarden,1893—1970)是20世纪著名的现象学美学家。他的艺术理论主要表现为一种基于现象学方法之上的艺术本体论。他认为艺术作品是一种有着图式化的层次构造的纯粹意向性对象。重新发掘和...
熊海洋
关键词:英伽登艺术本体论艺术作品
文献传递
“非人间”的启蒙——《伤逝》新解
2010年
在鲁迅研究中,《伤逝》是一个长期被边缘化的文本。近年来的《伤逝》研究中,解读活动并没有立足文本,立足鲁迅本身的视角,更多的是用各种理论进行分割式地解读。因而,在作为整体的鲁迅的关照下,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或许,能够更有效地进入鲁迅的文学世界。文本细读发掘出长期被简单化的内蕴,整体的关照则能够获得一个更充实的文本与更开放的文本的世界,并进一步去探寻真实、启蒙、非人间这些鲁迅世界中本体性关键词。
熊海洋
关键词:《伤逝》文本细读启蒙
从“拯救现象”到“拯救艺术”——论古希腊艺术理论的一条线索
2017年
柏拉图早年的'理念说'的最大特点是本质与现象的分离,反映在艺术上就是迷狂的诗歌与摹仿的艺术之间的对立。他晚年对自己'理念说'进行大幅度地修正,陈康先生将其称之为'拯救现象'。这个修正还隐含一条'拯救艺术'的思想线索。亚里士多德后来以道德哲学的突破,成功地改造了'摹仿说',并最终形成了西方艺术理论史第一个关于艺术的总体理论。这种成就的取得在相当程度得益于对柏拉图晚年的自我修正的继承和发展。这种发展的关键就在于道德哲学的突破。
熊海洋
关键词:摹仿迷狂德性
黄庭坚的“用意”诗学观初探
2016年
黄庭坚诗论中的"用意""道意中事""意有所属"等诗学观念,是连接他诗论中的"句法""句中眼"等修辞概念与"心性""读书"等修养概念之间的中介。它的"体"既包含了"心性"存养的要求,也包含了作为存养工夫的"洞见"和"见解"等;它的"用"则既有以"意"贯通"古人之陈言"的意思,也有"寓意于物"的心物观。但是,这些观念的内涵既不同于单纯的心性存养,也不仅仅是诗歌形式的寓言化,更超出了道学家的"观物"。其复杂的肌理标志着诗人感知方式的根本性变化。对这种变化的把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黄庭坚,也为我们理解宋诗提供一个颇有启发性的视角。
熊海洋
关键词:用意寓言心性
文学批评的阐释伦理
2016年
强制阐释论揭示了近来西方文论自身所存在的巨大问题。这个问题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有其独特性。西方文论旅行到中国,也将强制阐释带入到中国当下的文学批评和理论之中,并以更复杂的形式呈现出来。强制阐释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各种文化理论绕过文学的审美形式,忽略批评的德性基础。面对强制阐释,需要重申文学批评的阐释伦理,尊重审美形式的主体性,以正义和友爱的方式对待精神对象化的审美形式,并在这个基础上充实和修正社会政治的道德根基。在符合德性的对话中,文学批评既能保持审美形式这种文学的本体属性,也使得这种审美形式向着社会政治功能开放。
熊海洋周计武
关键词:审美形式文化理论政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