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华
- 作品数:3 被引量:5H指数:2
- 供职机构:福建省立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清胸苷激酶1检测对消化道恶性肿瘤诊断及疗效评估的意义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血清胸苷激酶1(sTK1)在消化道恶性肿瘤诊断及临床治疗效果评估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印迹-增强化学发光法检测100例治疗前后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50例消化道良性疾病者及60例健康对照者的sTK1水平。结果恶性肿瘤组治疗前sTK1水平显著高于消化道良性疾病和健康体检者(P<0.01),食道癌、胃癌和结直肠癌三组间sTKI水平无显著性差别(P>0.05),各组治疗前、后的sTKl水平间有显著性差别(P<0.01),消化道良性疾病和健康体检者sTKI水平无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血清胸苷激酶1检测在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诊断、疗效监测及预后判断上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沈菁陈雯徐如梅张建钫江华
- 关键词:胸苷激酶消化道恶性肿瘤
- 胶体金单克隆抗体法与邻联甲苯胺法联合检测粪便隐血的临床意义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探讨胶体金单克隆抗体法与邻联甲苯胺法联合检测粪便隐血的临床意义。方法同时采用胶体金单克隆抗体法与邻联甲苯胺法检测33例下消化道出血患者血便、36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柏油样便、38例正常对照粪便,分析对比两种方法检测粪便隐血结果的差异。结果胶体金单克隆抗体法在33例血便中的阳性率为84.8%(28/33),低于邻联甲苯胺法的阳性率[100%(33/33)];胶体金单克隆抗体法在36例柏油样便和38例正常对照粪便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1.1%(22/36)、0%(0/38),均明显低于邻联甲苯胺法的阳性率[100%(36/36)、23.7%(9/38)](P<0.01)。结论邻联甲苯胺法检测粪便隐血敏感性高,但存在较高的假阳性;胶体金单克隆抗体法检测粪便隐血不受饮食限制,特异性高,但在敏感性上不如邻联甲苯胺法,两种方法联合使用,可有效保证临床粪便隐血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 江华黄毅郑晖
- 关键词:粪便隐血试验
- 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的差异分析
- 2024年
- 目的分析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差异及25(OH)D水平与其他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4月于福建省立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229例作为试验组,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58例、类风湿关节炎(RA)45例、干燥综合征(SS)37例、强直性脊柱炎(AS)60例、皮肌炎(DM)14例和系统性硬化症(SSc)15例;选择同期体检健康人群29例作为对照组。收集血清标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血清标本中的25(OH)D进行检测,分析25-羟维生素D_(2)[25(OH)D_(2)]、25-羟维生素D_(3)[25(OH)D_(3)]和总25(OH)D水平在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的差异;分析总25(OH)D水平与其他实验室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试验组的血清总25(OH)D水平表现为缺乏或不足的比例总体上高于对照组。试验组的25(OH)D_(3)和总25(OH)D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各疾病亚组25(OH)D_(3)、总25(OH)D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组25(OH)D_(3)和总25(OH)D水平最低,与S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的血清25(OH)D_(3)和总25(OH)D水平低于男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组血清总25(OH)D水平与红细胞沉降率(ESR)、肌酐(CREA)和尿素氮(BUN)呈负相关(P<0.05),RA组血清总25(OH)D水平与类风湿因子(RF)呈负相关(P<0.05),DM组总25(OH)D水平与ESR呈负相关(P<0.05)。结论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通常表现为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且存在性别差异。在不同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血清总25(OH)D水平与ESR、CREA、BUN及RF表现出不同的相关性。
- 张彪曾丽娥卢鑫鑫黄肖利陈少婷梅端容江华
-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疾病25-羟维生素D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