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美茂

作品数:41 被引量:66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文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6篇哲学宗教
  • 5篇文学
  • 4篇文化科学
  • 2篇艺术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语言文字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8篇哲学
  • 5篇西周
  • 4篇中国哲学
  • 4篇明治
  • 4篇柏拉图
  • 3篇散文
  • 3篇散文诗
  • 3篇理学
  • 2篇哲学史
  • 2篇中江兆民
  • 2篇日本哲学
  • 2篇诗歌
  • 2篇品茗
  • 2篇主体性
  • 2篇文本
  • 2篇伦理
  • 2篇伦理学
  • 2篇明治初期
  • 2篇柏拉图哲学
  • 2篇本真

机构

  • 37篇中国人民大学
  • 2篇北京外国语大...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东京大学
  • 1篇梧州学院
  • 1篇四川省委党校

作者

  • 37篇林美茂
  • 1篇卞崇道
  • 1篇李萍
  • 1篇邱静
  • 1篇钟世华
  • 1篇臧峰宇
  • 1篇赵淼
  • 1篇王青
  • 1篇常潇琳

传媒

  • 7篇哲学研究
  • 4篇中国人民大学...
  • 2篇解放军艺术学...
  • 2篇北京大学学报...
  • 2篇南开学报(哲...
  • 2篇中国哲学史
  • 2篇梧州学院学报
  • 1篇哲学动态
  • 1篇江汉论坛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 1篇文史哲
  • 1篇社会科学
  • 1篇学术月刊
  • 1篇美术大观
  • 1篇清华大学学报...
  • 1篇日本问题研究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日本学刊
  • 1篇世界哲学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6
  • 1篇2003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宽容与应该、或者理所当然--从人的选择死亡问题引起的思考
本文通过对一些人选择死亡的例子进行思考,认为只有保持宽容的心态,一颗感恩的心,才能真正认识生命的价值,珍惜已经拥有的幸福,才能健康的生活。
林美茂
关键词:自杀心理分析生命价值
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问题探讨
2017年
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日本哲学会、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和《日本学刊》编辑部联合举办的"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围绕"日本的马克思哲学研究"、"中国的日本马克思哲学研究"以及"日本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运动"等议题各抒己见,并达成了一些共识: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领域都是如此;日本的马克思哲学研究发生了转向,更加重视文本研究;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对中国具有特殊意义,诸多议题值得关注。
李萍教授林美茂臧峰宇王青邱静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社会运动笔谈
柏拉图“洞喻”问题再认识被引量:12
2006年
以柏拉图哲学中的人论为背景,比较学术界对于“洞喻”中各个象征性细节描写的不同解释,可以发现他们所存在的偏颇。对于“洞喻”中所描绘的洞穴“内部”与“外部”,即关于“洞内”与“洞外”的场景设置,应该理解为那是人所拥有的“现实”与“理想”的两种世界的隐喻。在“洞喻”里,他构筑了与现实世界相对应的另一个世界——理想(真实)的世界,并以此作为人类追求的最高目的。而他的哲学,就是阐述这两个世界究竟是怎样关系的一种哲学。
林美茂
关键词:影子
“哲学”的接受与“中国哲学”的诞生
2021年
东亚学界对“philosophy”这一学科概念的引进,发生在明治维新前后的日本,明治初期启蒙思想家西周用汉字“哲学”翻译了这个概念。随着这个学科概念的接受与传播,东亚传统学问也面临着近代范式的转换。“中国哲学”这个学科概念,也是在这个时期在日本应运而生。然而,西周在翻译此概念时,由于对西方意义之“哲学”的真正内涵理解不足,混淆了“哲学”与“思想”的区别。
林美茂
关键词:学科概念明治初期启蒙思想家西周哲学
从坚持“理学”到接受“哲学”——关于中江兆民对Philosophy译语的立场变化
2021年
中江兆民是近代日本特立独行的存在,面对明治时期学界流行把philosophy译成"哲学",他却采用东亚传统的"理学"翻译这个来自西学的概念。然而,在他临终前的两部著作中,最终还是接受了"哲学",对自己一生的坚持表现出妥协的姿态。不过,与此同时他留下了"日本无哲学"的断言。中江兆民的"理学"立场,源于他对于汉学的体认与唯物论的哲学倾向所致;而他的妥协,一方面由于他无力改变日本近代的社会以及学界的现实,另一方面则标志着主导东亚两千年的经学地位的终结。此后的东亚学界,源于西方的"哲学"范式成为学术主流,在近代中日乃至东亚学界被人们普遍接受。
林美茂葛诗嫣
关键词:中江兆民PHILOSOPHY理学哲学
井上哲次郎《东洋哲学史》与“中国哲学”的诞生被引量:2
2021年
“中国哲学”是近代出现的学科概念,在东亚学界起源于东京大学文学部1881年“哲学科”的独立与“支那哲学”课程的设置,但最初则出现在《东洋哲学史》课程中,丼上哲次郎是讲述“支那哲学”的第一人。然而,《东洋哲学史》讲稿已经失传,学界只能通过近年发现的丼上圆了与高岭三吉的课堂笔记确认其部分内容。通过对比两种“笔记”的异同大致可知,《东洋哲学史》所讲述的只有“支那哲学”,并且集中在先秦部分,主要是儒家以及与儒家相关的内容,其中虽然也涉及道家以及西方哲学家等思想,但都只是作为与儒家思想比较的形式出现。而最具特色的则是高岭笔记的“总论”部分,自伏羲至清代,把中国哲学分为“发生”“思辨”“继述”“调和”“考据”五个时期,而“思辨”(周秦期)与“调和”(宋明期)则被着重阐述。根据重要性,其顺序则为“思辨-调和-继述-发生-考据”,勾勒出中国哲学发展概况与整体脉络。这是东亚学界把中国传统思想拉入世界哲学框架,以“哲学”范式进行近代学术转换的最初尝试,成为“中国哲学”在近代诞生的标志。
林美茂常潇琳
关键词:中国哲学
浅析《茶经》中的精神取向与人生哲学被引量:2
2020年
唐代中期陆羽作《茶经》,不仅较为全面的规范了茶事活动,同时提出了以“精行俭德”为标志的精神性追求。这种精神追求可归纳为精、俭、和、怡四个方面。由于陆羽在其中包含人与茶、人与天地以及人与人关系的反思,陆羽所规定的茶事在实践层面具有一定的人格修养意义。陆羽在行与德两方面,分别以“精”、“俭”为标准,形成了“于行求精”、“于德求俭”的修养工夫论,最终指向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和怡然自得的个体精神境界。
赵子涵林美茂
关键词:修身人生哲学
对谈:日本哲学的成立、意义与展望被引量:4
2012年
前近代日本究竟有无哲学,日本哲学的合法性依据究竟何在?关于日本有无哲学的讨论意义何在?这是中日哲学研究者近年来热议的课题。本文作者认为,关于日本是否有哲学的判断基准在于如何理解"何谓哲学"的问题。无论从狭义的哲学,还是广义的哲学理解来看,日本都有哲学。概而言之,它大体包含以下3个层面的内容:其一,自古以来日本人的价值观、自然观、宇宙观、人生观等,即日本人关于自然与人的深层性思考;其二,引进西方哲学后关于西方哲学的研究成果;其三,在与西方哲学对决(对话)的过程中,日本学者独自的哲学创造。但是,在思考日本哲学问题时要注意"思想"与"哲学"的区别,以免泛哲学化。思想只是"臆见"、主观的、想当然的,但不是哲学思维;哲学必须是建立在"逻格斯(Logos)"基础之上,努力追求抵达客观性依据的学说。
卞崇道林美茂
关键词:真知日本哲学
主体性问题与“日本哲学史”探索转向——“日本哲学史”仅以近现代文本为对象探因
2024年
20世纪30年代中期之后,日本学界关于“日本哲学史”的探索从最初立足于对明治以前经典文献的考察与阐述,转向了以明治后的文本为对象的研究,这种转向的根本原因源于对日本主体性的追求。由于意识到明治以前的日本经典文献只是以汉学为主体进行的论说,为了寻求所谓的日本性,日本学界将明治之前与之后的学术史进行区别对待,把近代以前的文献归入“日本思想史”研究领域,只将近代以后引进和接受西方哲学过程中出现的哲学文献作为“日本哲学史”研究对象,这导致迄今尚未出现一部得到普遍认可的通史性“日本哲学史”。这一极具日本特色的学术现象在形式上体现为日本学界对何谓“哲学”的认识分歧,实质则是学者们寻求确立日本哲学与思想“主体性”而采取的无奈快择。
林美茂
关键词:文本选择主体性
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叫视觉——与“看”的思索者许江对话
2006年
  对于绘画,我是外行,但我喜欢看画.因为我读画时不是追求看懂,很多情况下都是看不懂的,我只需要那种与色彩、与构图之间无言的交流.我面前的绘画似乎在诉说什么,或者是我在被画诉说着什么.……
林美茂
关键词:视觉经验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