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振坤

作品数:7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广州市中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科研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医案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组
  • 1篇蛋白质组研究
  • 1篇虚损
  • 1篇选编
  • 1篇选评
  • 1篇学术
  • 1篇学术观
  • 1篇学术观点
  • 1篇医案医话
  • 1篇医话
  • 1篇医家
  • 1篇用药特色
  • 1篇诗稿
  • 1篇脾胃
  • 1篇脾胃虚
  • 1篇脾胃虚损
  • 1篇清代

机构

  • 7篇广州市中医医...
  • 7篇广州中医药大...
  • 2篇广州中医药大...

作者

  • 7篇林振坤
  • 1篇李乙根
  • 1篇杨晓军
  • 1篇汪双双
  • 1篇张朝曦
  • 1篇卢巧毅

传媒

  • 2篇中华医史杂志
  • 2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中医文献杂志
  • 1篇新中医
  • 1篇光明中医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清代吴中女医顾德华考略被引量:5
2016年
女医是传统中国医疗从业人员的特殊群体,一方面宋元以来掌握社会话语权的士人阶层,和以医学正统自居的男性医者,常常通过各种媒介方式,表达对女医道德、技术水平的质疑,并使其形象不断负面化;而另一方面,基于12世纪宋明理学兴起后男女有别的意识形态,社会一直对于女医及其服务存在现实的强大需求,一位优秀的女医仍可以获得社会的广泛尊重.顾德华是清代的一位著名女医.通过对其家世、事迹与著作的初步考证,可以增进对这位清代著名女医的了解,并借此窥视明清社会中女医这一群体的相关情况.
林振坤宋文集
从《广州近代老中医医案医话选编》和《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赠诊医草》论近代广东中医之学术风貌被引量:1
2020年
近代岭南瘟疫频发与西学东渐带来的社会变迁,给广东中医造成巨大而深刻的冲击,引发广东中医实践者们由此开始反思传统中医理论体系,探索与西医学、近代科学的对话方式,以适应时代、社会的发展。基于对《广州近代老中医医案医话选编》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赠诊医草》的探讨,认为近代广东中医在日常临证中呈现出别样的学术风貌,他们秉持中医的固有理论,以证括病,执证驭繁,故在面临新的传染病时能从传统理论中汲取经验,制定应对策略;而在日常的学术探究中,传统经典内的命题依然是他们热切关注的话题。同时近代广东中医始终在中医学术规律内发展,他们对仲景经方的探索,对叶天士、吴鞠通温病学术的传播与发展,以及对本土经验的持续重视与吸纳,逐渐建构起独具特色的岭南医学流派。这种"于常治变,于变有常"的特征,展现了中医学术体系的灵活性与稳定性,以及强大的生命力。
林振坤宋文集李乙根卢巧毅
绍兴名医章柏年医疗经验举隅
2013年
绍兴已故名医章柏年学验俱丰,著有医话著作《蕉窗话医》,临证深受金元名家李东垣补气升阳和清代名医王清任益气活血学术思想的影响,善用补气法治疗各种内科杂病,颇具特色。
林振坤宋文集
关键词:补气法癃闭崩漏老年便秘
王孟英《乘桴医影》选评
2014年
《乘桴医影》是王孟英1862年5月旅居上海时所录医案集,篇幅虽小,却充分反映了王孟英"辨证精当,处方熨贴"的临证特点。
林振坤张朝曦宋文集
关键词:医案
吴金寿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吴金寿生于乾隆五十年(1785)至乾隆六十年(1795),卒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至咸丰元年(1851),曾有志于举业,但在晚清国势萧条的情势下,与当时许多中国社会下层士人一样,沉滞乡间,以从医作为科举之外的谋生道路。吴金寿亦医亦儒,与文人张廷济、姚文田、陆长春、韦光黻,儒医陈希恕、陆增,以及当时名医徐锦一家均有交往,身份在医者与士人间毫无违和的自如切换,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当时中国医者的基本面相。道光十一年(1831),吴金寿刊刻《三家医案》《医效秘传》与《温热赘言》,其有意识的商业操作,顺市场形势而为,对吴中医籍之流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制作出时车今日仍为濡病学术由研有中绕不开、谈不尽的话颢.
林振坤宋文集
岭南医家吕安卿温病辨治经验介绍被引量:2
2018年
吕安卿,祖籍广东鹤山,出生中医世家,曾为广东近代中医学术社团——广州医学卫生社社员,为民国时期广州妇儿科名医。岭南医史学者吴粤昌曾将杨鹤龄、郭梅峰、吕楚白、吕安卿并称近代"岭南四大家",认为此四家用药"形成了岭南医派的奠基人",持论和治绩"开创了岭南医家的新风气"。
宋文集林振坤
关键词:学术观点用药特色
脾胃虚损型重症肌无力患者骨骼肌的蛋白质组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研究脾胃虚损型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患者与正常人骨骼肌蛋白的差异性表达情况,以探讨MG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双向电泳技术对脾胃虚损型MG患者与正常人的骨骼肌蛋白进行分离,采用Image Master 2D platinum 5.0软件对所得的图像进行分析,寻找差异性蛋白。对比值≥1.5的差异蛋白点运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进行鉴定,在IPI数据库进行搜索,寻找匹配的相关蛋白质。【结果】通过双向电泳技术分析,在实验组脾胃虚损型MG患者与正常对照组骨骼肌中共找到27个表达差异的蛋白质斑点,其中实验组呈低表达,对照组呈高表达的有14个蛋白质点;实验组呈高表达,对照组呈低表达的有13个蛋白质点。对27个表达差异的蛋白质点中选择比值较大的15个蛋白质点进行质谱鉴定,共鉴定出10个蛋白。【结论】MG的发病和(或)病理过程可能是多种机制参与的结果,与骨骼肌收缩有关的肌细胞结构蛋白表达变化、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钙通道以及氧自由基等均可能与此相关,MG与纤维蛋白原及其肽链,MG并发胸腺增生或胸腺瘤与ADP-Ribosylarginine Hydrolase是否存在关系,尚不明确。
宋文集林振坤杨晓军汪双双
关键词:脾胃虚损重症肌无力蛋白质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