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齐福
- 作品数:61 被引量:194H指数:8
- 供职机构: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更多>>
- 20世纪中国文化史研究之回顾与展望被引量:3
- 2000年
- 中国文化史研究在上个世纪孕育与诞生后 ,经历了短暂的成长与发展时期 ,不久便进入了一个徘徊与彷徨、停滞与曲折的阶段 ,80年代后获得了新生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文化史研究在近百年的历程中 ,其成就是辉煌的 ,其不足也是明显的 。
- 杨齐福
- 关键词:文化史研究
- 科举制度废除后私塾与塾师命运散论被引量:3
- 2008年
- 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使得私塾塾师的耕读生活从此被打断,他们顿时陷入迷茫与困惑之中,不知所措。为了应对生活的困窘,大多数塾师被迫另谋生路,或进学堂做教员,或因势利导去经商,或远涉重洋去留学。尽管废科举给私塾造成一定冲击,但私塾仍是广大乡村中教育的主要形式,塾师也赖私塾得以继续生存,甚至还吸引不少新学堂毕业生加入其中。私塾在废科举后仍然得以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近代新教育的先天不足、私塾教育的乡土特性以及传统文化的韧性都为私塾存在提供了适合的土壤。回眸中国教育的历史传统,便可发现传统私塾教育还是有一些有价值的内容需要重新发扬光大。科举制度废除后,私塾和塾师在近代新式教育体制的猛烈冲击下,仍然继续自身的历史表演,并以其极强的乡土性和适应性在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中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既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特殊性,也凸显了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复杂性。
- 杨齐福
- 关键词:科举制私塾塾师命运
- 清代台湾科举考试中移民问题刍议被引量:5
- 2006年
- 康熙年间清政府统一台湾后,随之在台湾设立县、府学并开科取士,童试及岁、科两试皆在台湾举行,乡会试则在福州和北京举行。这样,清代台湾科举考试制度基本确立。清代前期的台湾社会是个移民社会,闽粤人成为台湾移民的主体。移民对台湾科举考试制度的发展产生怎样影响,这是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试就移民与台湾科举考试之间关系作初步探讨。
- 杨齐福
- 关键词:科举考试制度移民问题清代前期康熙年间移民社会
- 西方教育思想东渐与近代教育观的生成
-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开始走进近代,传统教育在近代出现了严重的危机。而西方东渐的教育思想却为中国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随着西方教育思想的传播,人们开始逐渐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近代教育观也由是日渐生成。
- 杨齐福
- 关键词:教育思想传统教育观念文化传播
- 台湾举人与清代台湾社会被引量:2
- 2010年
- 康熙年间清廷收复台湾后,举行科举考试,并在乡试中设立专门保障名额,清代台湾举人也随之产生。作为台湾社会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举人积极参与各种文教活动,推动了台湾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当地文化的繁荣。
- 杨齐福
- 关键词:清代台湾社会
- 考试选官的现代意义
- 2007年
-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考试传统的国度,实行1300余年科举考试对近现代各国文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曾产生过深刻影响,考试选官制度则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的政治体制也产生了深远的直接影响。
- 杨齐福
- 关键词:科举考试选官
-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水利建设运动中的女性——以福建省惠安县惠女水库为例被引量:3
- 2011年
-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大地掀起一股水利建设热潮,众多女性参与其中。福建惠安的"惠女水库"便是由当地女性民工建成的,因此颇受社会关注。在"惠女水库"的建设过程中,女性被动员起来,并通过劳动竞赛、表彰模范等形式,重塑女性形象,表达"女性解放""、男女平等"的理想。然而,这种女性解放并非源自女性自觉,亦存在将女性问题等同于阶级问题的误解,同时表现出让女性简单模仿男性的现象。这种做法尽管在当时有其政治合理性,但缺少对女性本身的关注,同时也使两性平等的实现方式简单化。
- 杨齐福汪炜伟
- 关键词:女性解放
- 试论1911年梁启超台湾之行被引量:2
- 2004年
-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的风云人物,他的一生和台湾有着割不断的联系。1895年甲午之战,清政府战败而被迫签马关条约,割让宝岛台湾给日本,梁启超与其师康有为联合各省在京应试举人“公车上书”,反对割台,声动中外。台湾被割让后,梁启超时刻关注宝岛同胞的境况,1911年他应台湾父老的邀请,终于如愿登上宝岛,“本是同根,今成异国”,沧桑之感油然而生,遂以其饱蘸爱国挚情的笔锋,倾吐了对台湾民众的热爱,披露了殖民统治的黑暗。学术界对梁启超的研究比较充分,但惟独其台湾之行的研究却相对不足,因而有必要作进一步研究。
- 杨齐福
- 关键词:地方史志
- 科举考试与清代台湾社会习俗被引量:2
- 2018年
- 康熙年间,清廷统一台湾后便举行科举考试。科举考试对清代台湾社会习俗产生深远影响,譬如功名思想的流传,读书风气的盛行,连饮食娱乐、歌谣谚语、民间信仰中也常可见到科举印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移民文化的养成,抵制了殖民文化。而清代台湾社会习俗为台湾科举考试构建了广泛的心理认同,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提供了重要的外部力量。清代台湾科举考试与社会习俗交互影响,不仅模塑了清代台湾的社会特质,而且也打造了两岸共通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印象。
- 杨齐福
- 关键词:科举考试社会习俗
- 晚清新政时期乡民毁学述论被引量:21
- 2002年
- 清末新政时期,全国各地不断出现毁学现象,1910年毁学活动更是发展到顶峰阶段。乡民毁学蕴涵着复杂的社会原因,一是新政的横征暴敛使乡民视学堂“如横暴之关卡”;二是学堂的现代性得不到乡民的普遍认同;三是社会转型期乡民惊慌的心理惯性;四是乡民缺少文化归属感。虽然清末乡民的毁学并非是普遍性事件,只是“民变”一部分,但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却不可低估。清末乡民毁学既有乡民对苛捐重税的反抗,具有维护基本生存权的正义性;同时也有乡民对新政举措的不满,具有反现代化的守旧与落后性,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力支持并侧应了波澜壮阔的辛亥革命运动。
- 杨齐福
- 关键词:清朝末年心理社会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