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兵 作品数:43 被引量:154 H指数:6 供职机构: 南京医科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 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 南京市卫生局医学科技发展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阑尾杯状细胞类癌谱系的病理分类和临床生物学行为 2009年 Tang L H Shia J Soslow R A 杨小兵 黄文斌关键词:阑尾杯状细胞类癌 临床生物学行为 病理分类 神经内分泌分化 谱系 病理学分类 肿瘤出芽对判断pT3期结直肠高、中分化腺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pT3期结直肠高、中分化腺癌肿瘤出芽数目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光镜和免疫组化EnVision法观察106例结直肠癌组织中肿瘤出芽情况并进行分级。结果肿瘤出芽数:1级37例(34.9%),2级27例(25.5%),3级42例(39.6%)。肿瘤出芽数1级组(<5个/HPF)的淋巴结转移检出率明显低于2级组(5~9个/HPF)和3级组(≥10个/HPF),差异有显著性(P=0.000)。3级组淋巴结转移检出率高于2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6)。肿瘤出芽分级与患者年龄、性别及肿瘤发生部位、分化程度均无关(P>0.05)。结论 pT3期结直肠高、中分化腺癌中,肿瘤出芽数≥5个/HPF是提示肿瘤淋巴结转移的重要组织学特征。 赵有财 王劲松 黄悦 李俐 杨小兵 赵建华 黄文斌关键词:结直肠肿瘤 肿瘤出芽 雷贝拉唑对NSAIDs相关小肠损伤大鼠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雷贝拉唑对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相关性小肠损伤大鼠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阴性对照组、双氯酚酸损伤组和雷贝拉唑处理组。采用双氯酚酸7.5 mg/(kg.d)灌胃,连续4 d,制造大鼠NSAIDs相关性小肠损伤模型;而雷贝拉唑处理组在每次造模前0.5 h予以15 mg/(kg.d)雷贝拉唑灌胃处理,连续4 d。处死大鼠进行大体及病理观察小肠损伤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小肠组织中Occludin和磷酸化ERK(p-ERK)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雷贝拉唑处理组大鼠大体和病理损伤均低于损伤组(P<0.05)。Occludin蛋白在损伤组中表达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而在雷贝拉唑处理组中的表达较损伤组上升(P<0.05);与阴性对照组相比,p-ERK蛋白在损伤组中表达上升(P<0.05),在雷贝拉唑处理组中的表达较损伤组下降(P<0.05)。结论雷贝拉唑对大鼠NSAIDs相关性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MAPK中的ERK途径,增加小肠上皮组织中Occludin蛋白表达,从而增强肠黏膜屏障功能。 高欣 张振玉 吴海露 胡可伟 姜宗丹 杨小兵 王劲松关键词:雷贝拉唑 OCCLUDIN蛋白 MAPK/ERK信号通路 益生菌对阿司匹林致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研究益生菌对阿司匹林引起的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4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对照组、损伤组、培菲康组和亿活组.培菲康和亿活组的大鼠分别用相应益生菌制剂灌胃进行预处理,然后将除对照组以外所有大鼠以150mg/kg阿司匹林灌胃造成急性胃黏膜损伤;分别测定各组大鼠的胃黏膜损伤指数(lesionindex,LI);观察大鼠胃黏膜组织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胃黏膜上皮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表达情况;免疫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MAPK信号通路中磷酸化p38蛋白的表达量.结果:与损伤组相比,两组益生菌组(培菲康组和亿活组)胃黏膜损伤较损伤组均减轻(18.4±3.69、17.1±3.84vs25.8±4.94,P<0.05);大鼠胃黏膜中的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在损伤组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下降(P<0.05),而在两组益生菌组中的表达则较损伤组增加(P<0.05)大鼠胃黏膜中磷酸化p38蛋白在损伤组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增加(P<0.05),而在两组益生菌组中的表达则较损伤组下降(P<0.05).结论:益生菌制剂培菲康和亿活对阿司匹林引起的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均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通过MAPK中的p38信号通路上调胃黏膜上皮黏膜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表达进而增强了大鼠胃黏膜的物理屏障功能有关. 高欣 张振玉 吴海露 陈菲菲 杨小兵 王劲松关键词:益生菌 阿司匹林 胃黏膜损伤 OCCLUDIN MAPK信号通路 卵巢硬化性间质瘤CT表现与临床病理探究 被引量:14 2014年 目的分析卵巢硬化性间质瘤的CT表现与病理特点,总结影像学特征。材料与方法搜集我院病理诊断明确的卵巢硬化性间质瘤患者16例,进行CT表现与病理结果分析。结果硬化性间质瘤主要CT特征为动脉期肿瘤周边早期强化伴肿瘤实质部分静脉期延迟强化,强化不均匀。病灶周边丰富的脉管系统及血窦样结构是肿瘤周边明显强化的原因,肿瘤内粘液样坏死区和囊性变是其不均匀强化的病理学基础。结论硬化性间质瘤临床少见的卵巢良性肿瘤,其CT增强表现典型,应进一步深化对此病的认识,合理诊治。 武新英 王丽萍 杨小兵 张娣 殷信道关键词:卵巢硬化性间质瘤 计算机断层成像 病理 甲状腺转移癌四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4 2018年 甲状腺转移癌少见,发生率约占甲状腺恶性肿瘤的1.5%。在未经选择的尸检中发生率为0.5%,而在发生广泛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尸检中发生率为24%。当转移癌以甲状腺占位为首发症状时,可能导致误诊。本研究探讨4例甲状腺转移癌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认识,避免误诊。 赵有财 田智丹 黄悦 杨小兵 王劲松 黄文斌 赵建华关键词:转移癌 甲状腺 免疫组化 胃肠道间质瘤中DOG1和nestin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DOG1和nestin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中的表达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分别检测25例GIST、5例平滑肌瘤和5例神经鞘瘤中DOG1和nestin的表达。结果:DOG1和nestin在GIST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和88%,而CD117和CD34在GIST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4%和64%。GIST中DOG1和nestin的表达与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危险度分级和组织学形态均无关(P>0.05)。5例平滑肌瘤中DOG1和nestin均阴性表达,DOG1和nestin在神经鞘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和100%。DOG1,nestin,CD117和CD34联合检测阳性率为48%。结论:DOG1在诊断GIST中具有敏感性和特异性,而nestin则是GIST诊断中比较敏感的一种标志物,但特异性差。DOG1,nestin,CD117和CD34联合检测可提高GIST的正确诊断。 蒋春莲 黄文斌 王劲松 李俐 杨小兵 赵建华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 DOG1 NESTIN CD117 CD34 长链非编码基因PRNCR1遗传多态性与胃癌的易感性 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LncRNA PRNCR1(prostate cancer non-coding RNA 1)相关的4个基因多态性位点与胃癌发病风险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研究纳入300例经病理确诊的胃癌患者和300例健康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基因分型采用Mass-array基因分析平台完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状态。结果:LncRNA PRNCR1 rs16901946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在对照组及病例组中有显著性差异(P=0.018)。与野生型AA基因型相比,rs16901946位点AG基因型(AG vs. AA:校正后OR=1.41,95%CI:1.00~1.98,P=0.048)、GG基因型(GG vs. AA:校正后OR=2.57,95%CI:1.15~5.75,P=0.022)及AG/GG基因型(AG/GG vs. AA:校正后OR=1.51,95%CI:1.09~2.09,P=0.014)的胃癌相对发病风险较高。亚组分析显示,该位点在男性(AG/GG vs. AA:校正后OR=1.82,95%CI:1.23~2.69,P=0.003)、在H. pylori感染人群(AG/GG vs. AA:校正后OR=1.83,95%CI:1.16~2.89,P=0.009)发病风险相对较高。对肿瘤病理特征进行亚组分析显示,该位点与贲门癌的发病风险相关(AG/GG vs. AA:校正后OR=1.58,95%CI:1.10~2.28,P=0.011)、早期胃癌风险相关(AG/GG vs. AA:校正后OR=1.88,95%CI:1.18~2.98,P=0.008)。结论:lncRNA PRNCR1 rs16901946的遗传多态性位点与胃癌发病风险相关,在男性及H. pylori感染阳性人群中的相对风险高。 杨小兵 王劲松 周琎 潘超关键词:胃癌 基因多态性 3.0T MRI扩散成像研究兔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初探 2016年 目的探讨3.0T MRI扩散成像评价兔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esangial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Ms PGN)的可行性。方法实验兔共24只,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8只,模型组16只,造模后4周及8周分别对实验兔行3.0T MRI检查。同一时间点皮髓质ADC值(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FA值均数比较应用t检验。不同分组间皮、髓质ADC值、FA值(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均数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实验动物各个时间点皮质ADC值均大于髓质,两者组内比较对照组、模型组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4周、模型组8周皮质与髓质的ADC均值与对照组相比逐渐降低,对照组皮质ADC值与模型组8周皮质ADC值、模型组4周皮质ADC值与模型组8周皮质AD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髓质ADC值与模型组8周髓质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动物各个时间点皮质FA值均小于髓质,三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三个时间点组间比较皮质FA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髓质FA值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3.0T MRI弥散成像能显示兔Ms PGN肾脏的皮髓质ADC值及FA值变化情况,且皮质ADC值、FA值较髓质改变更为显著。 张娣 顾建平 毛存男 肖文波 杨小兵 殷信道 武新英关键词: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磁共振成像 SOX10:一种光谱的神经鞘细胞和黑色素细胞的标记物 2008年 Nonaka D Chiriboga L Rubin B P 杨小兵 黄文斌关键词:黑色素细胞 神经鞘细胞 标记物 神经嵴细胞 S-100蛋白 光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