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运威
- 作品数:14 被引量:19H指数:3
- 供职机构:淮阴师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吉林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论卢前《中兴鼓吹》的词史价值被引量:4
- 2016年
- 卢前以"天下兴亡、匹夫责在"的豪情壮志和"诗有史,词亦有史"的文体观,创作出抗战文学史不应忽视的重要词集《中兴鼓吹》。内容上,它刻画抗战时事最为完整深刻,尤其对中华民族抗日英雄事迹的歌颂成为其开拓新词境的重要特质,使词承担起发扬民族精神,激起抗战情绪这一时代使命;艺术风格上,它"以新材料入旧格律,用旧技巧写出新意境",一洗词坛严守四声、靡弱不振的"病态"现状,使词坛掀起慷慨悲壮的稼轩雄风。
- 杜运威马大勇
- 晚清淮安“山阳诗群”的生成与质实诗风的建构
- 2023年
- 潘德舆倡导的“质实”理念既充分传承了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又符合彼时社会动乱、人心思变的社会趋势,更是勾连起淮安文化融通南北的节点。该理念得到了鲁一同、吴昆田、丁晏、王锡祺、高士魁、丁寿祺、徐登鳌、杨庆之、孔继镕、刘湘云等人的大力支持。由此,以潘德舆为中心,以“质实观”为创作纲领,以地缘、学缘、血缘等为纽带,形成了共同追求“质实”诗风的诗人群体——山阳诗群。山阳诗群主要通过两大途径建构起质实诗风:一是将社会时事纳入叙述视野,极大地抬高诗歌反映社会、记录历史的价值;二是将目光聚焦于民生疾苦,拓宽诗言志及针砭时弊的现实作用。此类作品的集体出现既是宏观经世致用思潮对诗歌的重大冲击,也是微观山阳诗群在质实观影响下的集体亮相。综合而言,山阳诗群的发现有利于准确定位清代后期淮安文学在整个清代文学史上的坐标,其质实诗风的建构是对乾嘉学派和性灵诗派后期出现严重弊端的一种反思和纠正。
- 丛海霞杜运威
- 关键词:潘德舆
- 杨基词简论
- 2013年
- 杨基是明初著名词人,明清以来评论家对其词作成就多有肯定。杨基词的内容主要有:一是羁旅行役、天涯漂泊的生活词;二是清新雅令、俊逸风流的咏物词;三是比兴抒怀、感情真挚的言情词。艺术上主要表现为:清新俊逸,自然美丽;抚今痛昔,凄婉缠绵;运用比喻和叠词,以及笔调委婉含蓄等。
- 杜运威
- 关键词:艺术表现
- 论《山阳诗征续编》与淮安文学
- 2016年
- 清代淮安文学昌盛,但还未见较为系统的地域诗话著作。《山阳诗征续编》中所收的各种评语、案语、论诗绝句等诗话史料甚为丰富,对认识特定时期淮安府的文学地位、文学活动和文学取向意义深远。通过对续编人物传记及诗歌标题尊称的梳理,还可以编织出庞大而复杂的文学关系网,洞悉诗承渊源谱系,再现文人交游盛世面貌。总之,《山阳诗征续编》所具有的文学文献学价值理应给予足够重视。
- 杜运威张敏
- 博采众家 创新体例——论清代方志学家杨芳灿
- 2016年
- 杨芳灿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方志学家,编有《灵州志迹》、《四川通志》等,现从《芙蓉山馆志序存稿》中发现数条材料,证明嘉庆《南溪县志》亦为其所作。在编撰地方志上,芳灿博采众家,融通古今,注重体例架构的精细与创新。他将杂传分入职官、人物志的方法,解决了杂传人物褒贬问题;将艺文志散入其他门类,解决艺文志长篇累牍及与经籍志重复的问题。
- 杜运威
- 古代“秘书”参谋职能探析
- 2016年
- 秘书是一个能够追溯到殷商时期的古老职业,主要为领导出谋划策,处理各种大小事务,更像谋士、谏臣,其参与政治的职能也更为明显。本文以古代秘书为例,探究他们是如何发挥其参谋职能,借此为现代秘书工作提供指导。
- 杜运威
- 关键词:秘书参谋
- 抗战词坛研究——以晚清词史相关现象为背景
- 本文以1931至1945年的抗战词坛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该时期的词学理论、题材内容、词艺风格、群体流派等发展演变情况。其研究范围主要是:第一,1931至1936年间,与“九一八”、“一·二八”等事件相关或表达抗日救国情绪...
- 杜运威
- 关键词:微观史学稼轩风
- 文献传递
- 杨芳灿词辑佚及其价值被引量:2
- 2014年
- 《全清词·雍乾卷》收杨芳灿词297首,但尚有遗漏。从《吟翠轩词》《真率斋初稿》《芙蓉山馆词稿》《荆圃唱和集》等辑得漏收词作263首,并在系统梳理杨芳灿词集版本基础上,定量分析了各词集漏收情况。
- 杜运威丛海霞
- 关键词:《全清词》辑佚
- 论余一鳌词
- 2013年
- 余一鳌是清代词人之一,一生体弱多病,淡于名利,感一生命途多舛,每发为词章。词的内容大为羁旅行驿之劳顿,天涯倦客之思乡,而且多表达身世愁怨之情。就其词创作特点看,受常州词派影响较大,在技法上常活用前人诗词句,尤其化用李清照词句较多。因一生苦难重重,晚年于佛道思想中求解脱。
- 杜运威周成龙
- 论抗战时期南社词人及其词风被引量:3
- 2016年
- 由于群体性活动的停止,"后南社时代"的文学研究一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词更是少有关注。实际上,抗战时期的南社词人不仅勇敢地承担起鼓吹抗战、批评时政等时代赋予文学的艰难使命,还创作出诸多感人肺腑、贴近民生的"词史"巨制。战争对南社词体风格造成很大冲击,部分词人在原来宗法清真、梦窗的基础上作出适应抗战需要的内部调整,而更多人开始转向稼轩,汇聚成席卷整个词坛的豪放词风。战时南社词人传承了早期"革命文学"、"民族主义"的基本精神,而斗争目标的转变又使他们即时转换词语,扩大叙述视野,丰富创作风格,迅速找到文学政治性与抒情性兼融的基本定位。
- 杜运威
- 关键词:抗战文学词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