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洋

作品数:16 被引量:42H指数:4
供职机构: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新乡市重大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4篇小麦
  • 5篇高产
  • 3篇强筋
  • 3篇高产小麦
  • 2篇叶面
  • 2篇叶面积
  • 2篇叶面积系数
  • 2篇育种
  • 2篇特性分析
  • 2篇品种(系)
  • 2篇强筋小麦
  • 2篇稳产
  • 2篇稳产性
  • 2篇小麦品种
  • 2篇黄淮
  • 2篇灌浆
  • 2篇丰产
  • 2篇丰产性
  • 1篇倒伏
  • 1篇信息化

机构

  • 16篇河南省新乡市...
  • 1篇河南省农业科...
  • 1篇河南省种子管...

作者

  • 16篇李洋
  • 13篇付亮
  • 8篇范永胜
  • 7篇蒋志凯
  • 7篇郭战备
  • 6篇马华平
  • 5篇夏彦莉
  • 4篇郭秋荣
  • 3篇王士坤
  • 3篇冯留锁
  • 3篇沈玮囡
  • 2篇刘震宇
  • 1篇杨丽娟
  • 1篇骅平
  • 1篇张栩
  • 1篇赵启学
  • 1篇刘景堂
  • 1篇唐振海
  • 1篇程玉民
  • 1篇王映红

传媒

  • 8篇农业科技通讯
  • 4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种子
  • 1篇中国种业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农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6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国审高产小麦品种新麦20号的育种实践被引量:1
2011年
新麦20号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和郑州大学河南省离子束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合作,用高产、抗病、早熟、多穗型亲本偃展1号为母本,超高产、多抗、中早熟小麦品种温麦6号为父本杂交,F_1种子进行离子束照射处理选育而成的高产、稳产、抗病、早熟小麦新品种。2007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国审麦2007012),
付亮李洋范永胜刘朝辉王映红董昀骅平
关键词:小麦品种育种实践离子束生物工程中早熟
黄淮南片小麦新品种(系)产量稳定性与适应性分析被引量:11
2019年
旨在为小麦新品种审定和其市场推广提供参考依据。利用R语言统计模型,分析2016—2017年度国家黄淮南片小麦区试的试验结果,评价17个冬小麦品种稳定性和适应性。单变量参数分析显示,‘新麦35’、‘周麦36’、‘中育1220’、‘郑麦103’和‘泛育麦17’的CV值较小,表明这5个品种静态稳定性较好;‘新麦35’、‘周麦18’、‘泉麦31’、‘郑麦16’、‘周麦36’和‘郑麦103’的Shukla变异系数较小,表明这6个品种平均动态稳定性好;‘新麦35’、‘郑麦103’、‘周麦36’、‘郑麦16’和‘禾丰3号’的Pi值小,说明这些品种产量高且试点间稳定性好,普遍适应性强。‘新麦35’、‘郑麦103’和‘周麦36’在各个试点的适应性和稳定性较好,适于黄淮南片推广应用。
付亮李洋马华平郭战备范永胜夏彦莉蒋志凯
关键词:小麦R语言
国审小麦新品种新科麦169丰产性、稳产性及产量结构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利用国家黄淮南片区域试验汇总资料,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对新科麦169和对照周麦18的丰产性、稳产性及产量构成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国审小麦新品种新科麦169具有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结构合理的特点。广泛适应于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除信阳市和南阳市南部部分地区以外的平原灌区,陕西省西安、渭南、咸阳、铜川和宝鸡市灌区,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北地区高中水肥地块中茬种植,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
冯留锁夏彦莉李慧李洋沈玮囡郭战备任帅丁强
关键词:小麦丰产性稳产性
超强筋小麦新麦26及其衍生品种新麦45、新麦58的品质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通过对小麦面粉进行品质性状对比分析,挖掘新麦系列品种强筋优质的形成机制,为强筋小麦品质特点和筛选指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笔者以新麦45和新麦58为试验材料,以新麦26为对照,通过对比试验分析了3个品种的7个品质性状。结果表明,小麦品质性状表现出广泛的表型变异,变异系数为1.34%~22.35%;新麦45在容重、湿面筋、吸水率和拉伸面积的指标中分别高出对照1.88%、14.38%、4%和2.24%,面粉蛋白质(干基)、面粉稳定时间和面团最大拉伸阻力的指标中分别低于对照0.69%、2.51%和8.78%;新麦58在容重、蛋白质(干基)、湿面筋含量、稳定时间和最大拉伸阻力的5项指标中比新麦26都有所提高,其中稳定时间高出36.22%,但吸水率和拉伸面积分别低于对照2.4%和0.32%。
杨海峰李洋范永胜刘震宇郭战备周思远夏彦莉付亮
国审超强筋新麦26的品质指标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为了更好的市场推广和作为种质资源利用,连续分析了11年小麦品种新麦26的品质性状.结果表明,小麦品种新麦26的品质指标受年际和地域影响较小,无论籽粒品质指标还是加工品质指标都比较高且稳定,为在黄淮南片小麦主产区进行优质强筋小麦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一个较为适宜的强筋优质高产小麦品种.因此,在今后黄淮南片小麦强筋育种方面,作为种质资源,要利用好新麦26,在此基础上要大力引进、利用国内外的优质资源,积极发掘、探索新的近缘野生优质资源,丰富遗传基础,从而拓宽小麦育种种质库.
蒋志凯闫玉信李洋唐振海刘景堂付亮彭晓红马华平王士坤
关键词:小麦
高产小麦新品种新科麦168灌浆特性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为配合高产新品种新科麦168的推广和应用,采用大田攻关和小区试验相结合,探讨新科麦168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特性。结果表明:在超高产条件下,新科麦168籽粒灌浆期长,粒重增加快,每日每千粒增重平均达2.1 g;新科麦168叶片上冲,透光性好,上三叶功能期长,特别是旗叶功能期更长。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叶面积系数达7.70,上三叶叶面积系数为5.01,旗叶叶面积系数1.61;小麦籽粒灌浆所需要的干物质主要来自开花后的光合水平产物。试验表明:新科麦168在7 500~9 000 kg/hm^2产量水平下表现最稳定。产量构成最佳模式:单位有效穗数630万/hm^2以上,穗粒数33.3粒左右,千粒重50.0 g左右。
李洋郭秋荣冯留锁付亮蒋志凯沈玮囡赵良金
关键词:叶面积系数
种植密度对新麦35产量和生理学特性的影响被引量:7
2019年
在大田条件下,以大穗大粒型小麦新品种新麦35为试验材料,分别设置5种不同种植密度,研究其对小麦产量和生理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下,小麦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当种植密度达到220株/m2时,小麦产量最高,种植密度超过220株/m2时,小麦产量急剧降低。由此可知,220株/m2为小麦的最佳种植密度。220株/m2处理下,小麦群体处于合理的状态,根系总量较多,地上部生长状况较好,因此小麦产量最高;而不同种植密度下,小麦叶绿素a、叶绿素b、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等生理特性均随着小麦生育进程呈逐渐增加趋势。
付亮蒋志凯夏彦丽范永胜李洋马华平王士坤
关键词:小麦种植密度
国审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新麦35的产量分析
2023年
通过研究新麦35在不同年份产量和三要素的变化,旨在揭示新麦35高产、稳产潜力,为其在黄淮南片地区的生产推广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多年多点试验数据比较的方法,对新麦35产量表现和增产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新麦35比对照增产的幅度都在5.00%以上,最高达到8.77%,具有明显的增产潜力。2014—2018年度新麦35在参加区域试验和国家生产试验所统计站点中增产点率分别为95.5%、90.0%、95.5%和100%,表现出在黄淮南片地区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增产稳定性。田间统计新麦35株高为75.5 cm在22个试验点中无倒伏情况发生,为粮食生产安全提供保障。试验表明,新麦35是一个具有高产潜力、区域适应性强、高抗倒伏的小麦品种,适合在黄淮南片地区进行推广应用。
李洋徐鹏亮付亮郭战备夏彦莉郭秋荣李习军范永胜周思远
关键词:增产适应性株高抗倒伏
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化育种被引量:3
2021年
信息化是育种的主流趋势和必然选择。为促进作物育种信息化建设,从种质资源管理、数据采集、系谱分析、试验设计、参试进程管理、遗传解析和生理学解析、品种产业化推广等方面探讨了大数据背景下信息化在育种中的应用。指出了信息化育种实施步骤和要点,以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为例,规划了软件应用、科研管理、人才培养、硬件更新、信息共享等实施信息化育种的重点步骤。认为信息化育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不被育种家广泛接受、技术有待完善和数据共享存在障碍等3个方面,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杨丽娟王士坤李洋闫玉信张栩李栋马华平
关键词:大数据信息化育种
小麦新品种春化和光周期基因组成以及春化基因与产量性状的关系被引量:2
2021年
为研究春化和光周期基因在河南省小麦新品种中的分布特点及春化基因与产量性状的关系,以近年河南省冬小麦品种区域试验的118份小麦品种为材料,用STS标记对4个春化基因位点(Vrn-A1,Vrn-B1,Vrn-D1和Vrn-B3)和1个光周期基因位点(Phd-D1)进行检测,并结合供试材料的农艺性状,分析近年来河南省小麦新品种春化基因组成及其与品种的冬春性、苗穗期及产量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供试的118份小麦品种在Phd-D1、Vrn-A1、Vrn-B3位点均为隐性等位变异;含有显性等位变异Vrn-B1的品种有9份,其分布频率为7.62%,且均表现为弱春性;含有显性等位变异Vrn-D1的品种有41份,其分布频率为34.7%,这些品种中有21份表现为弱春性;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显性等位变异Vrn-D1与苗穗期显著负相关,与产量构成各要素正相关,但未达显著水平;显性等位变异Vrn-B1与产量构成要素中的成穗数和穗粒数负相关,而与千粒重正相关,但均未达显著水平。
付亮李洋蒋志凯范永胜马华平郭战备胡卫国李晓航
关键词:小麦春化基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