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友军

作品数:355 被引量:2,805H指数:27
供职机构: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84篇期刊文章
  • 32篇专利
  • 31篇会议论文
  • 5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86篇农业科学
  • 21篇文化科学
  • 11篇生物学
  • 9篇经济管理
  • 4篇轻工技术与工...
  • 4篇医药卫生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71篇小麦
  • 52篇冬小麦
  • 47篇甘薯
  • 44篇土壤
  • 42篇旱地
  • 41篇籽粒
  • 31篇脱毒
  • 30篇耕作
  • 27篇脱毒甘薯
  • 26篇耕作方式
  • 25篇旗叶
  • 24篇氮素
  • 24篇根系
  • 23篇酶活性
  • 19篇栽培
  • 18篇玉米
  • 15篇淀粉
  • 15篇生长发育
  • 15篇抗旱
  • 13篇籽粒产量

机构

  • 294篇河南科技大学
  • 58篇洛阳农业高等...
  • 17篇河南农业大学
  • 10篇中国农业大学
  • 10篇中国农业科学...
  • 9篇洛阳农林科学...
  • 8篇华中农业大学
  • 7篇扬州大学
  • 6篇山东农业大学
  • 6篇河南省烟草公...
  • 4篇西北农林科技...
  • 4篇学研究院
  • 3篇河南省农业科...
  • 3篇河南城建学院
  • 3篇山西农业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兰州大学
  • 2篇山东轻工业学...
  • 2篇商洛学院
  • 2篇河南省农学会

作者

  • 353篇李友军
  • 96篇付国占
  • 88篇黄明
  • 83篇陈明灿
  • 64篇吴金芝
  • 42篇王贺正
  • 33篇孔祥生
  • 32篇史国安
  • 27篇焦念元
  • 27篇王林生
  • 25篇张均
  • 25篇苗艳芳
  • 23篇刘领
  • 23篇徐国伟
  • 22篇熊瑛
  • 17篇尹飞
  • 17篇陈明灿
  • 16篇马超
  • 15篇吕强
  • 13篇侯文邦

传媒

  • 24篇干旱地区农业...
  • 23篇河南农业科学
  • 17篇麦类作物学报
  • 10篇作物杂志
  • 10篇洛阳农业高等...
  • 10篇麦类作物
  • 9篇水土保持学报
  • 9篇河南科技大学...
  • 9篇河南科技大学...
  • 8篇植物营养与肥...
  • 8篇华北农学报
  • 7篇江苏农业科学
  • 7篇核农学报
  • 6篇山东农业科学
  • 5篇农业工程学报
  • 5篇中国农业科学
  • 5篇安徽农业科学
  • 5篇西北农业学报
  • 4篇河南农业大学...
  • 4篇湖北农业科学

年份

  • 11篇2024
  • 18篇2023
  • 10篇2022
  • 10篇2021
  • 4篇2020
  • 5篇2019
  • 5篇2018
  • 13篇2017
  • 10篇2016
  • 16篇2015
  • 17篇2014
  • 13篇2013
  • 22篇2012
  • 21篇2011
  • 21篇2010
  • 12篇2009
  • 24篇2008
  • 18篇2007
  • 9篇2006
  • 6篇2005
35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耕作方式对旱作区麦-玉轮作体系小麦产量、氮素利用和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2024年
为筛选适合黄河中游旱作区麦-玉轮作体系小麦生产的耕作方式,2019年10月至2022年6月在洛阳市小浪底镇进行定位试验,设置深松(SS)、翻耕(PT)和旋耕(RT)3种耕作方式,研究了小麦产量特性,氮素积累分配转运特性及利用效率和0~200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3年中SS较RT和PT显著提高了产量、穗数和穗粒数,但降低了千粒质量.PT较RT提高产量和穗数,但对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的影响存在年际差异.SS不仅增加了越冬至成熟期各时期的地上部氮素积累量,而且可提高花前氮素转运量及其对籽粒氮素的贡献率,最终使蛋白质产量较RT和PT分别提高17.90%~23.56%和7.92%~12.98%,氮肥偏生产力提高5.63%~15.89%和3.09%~11.00%,成熟期0~200cm土壤硝态氮残留量显著降低7.39%~21.24%和4.76%~23.04%.综上,SS不仅能提高小麦产量,而且能促进氮素积累、转运和利用,降低土壤硝态氮残留量,是黄河中游旱作麦-玉轮作区实现小麦高产高效和环境友好的耕作方式.
方保停方保停李友军李向东李向东胡川周起辉董誓言赵凯男黄明黄明
关键词:耕作方式氮素利用硝态氮残留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作区冬小麦旗叶衰老代谢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在旱作大田条件下,对一次深翻、免耕覆盖、深松覆盖、传统耕作4种耕作方式小麦旗叶衰老特性及籽粒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免耕覆盖和深松覆盖的小麦旗叶 SOD 和 POD 活性提高,MDA 和 O 含量降低,可溶性蛋白和叶绿...
李友军黄明姚宇卿张灿军蔡典雄金轲
关键词:耕作方式冬小麦
文献传递
脱毒甘薯北京553增产的生物学基础被引量:2
2000年
脱毒甘薯北京 5 5 3茎尖苗、原原种苗、原种苗的生物产量分别比对照高 5 1.3% ,4 5 .7%和 2 2 .7% ,其经济产量分别比对照高 6 3.3%、 5 4.6 %和 2 3.7% ,经济系数也明显高于对照。脱毒北京 5 5 3栽后发根快 ,结薯早 ,光合面积大 ,光合能力强 ,前期光合产物积累主要分配到地上部茎叶 ,中后期向地下部块根输送迅速增加 ,源库关系协调。
王林生郭素琴孔祥生苗艳芳李友军
关键词:脱毒甘薯生物学生物产量经济产量
枣粮间作生态系统土壤氮素水平分布特性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基于枣粮间作复合生态系统内部异质性,通过在系统内不同位置采样,分析了枣粮间作系统内土壤氮素水平分布特性。结果表明:①枣粮间作生态系统中,在小麦收获期和玉米收获期两个时期,土壤全氮和硝态氮含量均存在明显的水平变异性。土壤全氮含量在距枣行1-6.5 m范围内,随着与枣行距离的缩短,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最高值出现在距枣行3 m处。土壤硝态氮含量随着与枣行距离的缩短而迅速增加。而土壤铵态氮含量极低且没有明显的水平变异;②氮素施用量对土壤全氮和硝态氮空间变异有正向作用,而植株对氮的吸收利用可以降低土壤氮素分布空间差异程度。各因子对土壤全氮空间变异影响强弱顺序为氮吸收量〉氮素施用量〉土壤含水量;对土壤硝态氮空间变异影响强弱顺序为氮素施用量〉土壤全氮含量〉氮素吸收量〉土壤含水量。
尹飞李佩艳李友军付国占
关键词:枣粮间作土壤全氮硝态氮
不同氮素形态配比对不同品种小麦蛋白质组分及谷蛋白大聚合体含量的影响
<正>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河南省大面积推广的郑麦9023,洛旱23两个冬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氮素形态配比即硝态氮/铵态氮为N1:100:0、N2:75:25、N3:50:50、N4:25:75、N5:0:100五种处...
段有强李友军黄明李强孙华尊吕瑞珍
关键词:小麦蛋白质蛋白质组分谷蛋白大聚合体
文献传递
一种冬小麦推荐施肥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冬小麦推荐施肥方法,涉及农作物施肥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夏作物收获后,对土壤进行深耕或深松,将鸡粪、牛粪和人粪捣碎混合均匀撒向地表,对土壤进行旋耕整地;用杀菌剂或/和杀虫剂对冬小麦种进行拌种;旋耕整地后的...
黄明吴金芝李友军陈明灿付国占王贺正
文献传递
脱毒甘薯种薯(苗)生产及分级标准被引量:1
2001年
陈明灿李友军孔祥生马素巧
关键词:脱毒甘薯种薯生产脱毒试管苗
L-半胱氨酸对水稻根系吸收亚硒酸盐的影响被引量:1
2010年
张联合郁飞燕李友军苗艳芳
关键词:L-半胱氨酸亚硒酸盐水稻还原型谷胱甘肽
不同水分和氮素形态对两种筋型小麦籽粒碳代谢相关酶活性及淀粉含量的影响
试验于2008~2009年在河南科技大学试验农场进行。土壤质地为壤土,0~40 cm土层中含有机质15.9 g/kg,碱解氮36.27 mg/kg,速效磷20.98mg/kg,速效钾120mg/kg。小麦生育期间降雨量1...
李友军郅娟娟牛凯丽黄明赵文峰
关键词:氮素形态小麦碳代谢淀粉含量酶活性
氮、锌肥配施对小麦根系氮、锌含量和氮、锌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2
2019年
以豫麦66(根系较发达型)和豫麦49-198(根系欠发达型)为供试材料,在3个供氮水平[0(N1)、120(N2)、240(N3)kg/hm2]和3个供锌水平[0(Zn1)、15(Zn2)、30(Zn3)kg/hm2]下,通过盆栽试验分析不同氮、锌肥配施对不同类型小麦根系氮、锌含量和氮、锌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以筛选出适宜豫西旱地小麦栽培的最佳氮、锌肥组合。结果表明,适当增施氮、锌肥可提高小麦根系全氮含量、锌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谷氨酸合成酶活性、色氨酸合成酶活性和植酸酶活性,且这些指标总体上均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对于豫麦66,N2Zn2处理根中全氮含量在拔节期及之前高于其他处理,拔节期之后根中全氮含量开始下降;除拔节期、灌浆期外,其余时期根中锌含量均以N2Zn3处理最高,N2Zn2处理次之;根系硝酸还原酶活性以N2Zn2处理最高,越冬期-挑旗期,较N1Zn1处理显著提高18.8%~70.7%;根系谷氨酸合成酶、植酸酶活性均以N2Zn2处理最高,谷氨酸合成酶活性较N1Zn1处理显著提高0.8~2.4倍,植酸酶活性较其他处理提高16.7%~50.0%;根系色氨酸合成酶活性总体以N2Zn3处理最高,N2Zn2处理次之。对于豫麦49-198,根中全氮含量总体以N2Zn2处理最高,较N1Zn1处理显著提高34.9%~87.7%;分蘖期、越冬期、拔节期、挑旗期根中锌含量均以N3Zn3处理最高,其余时期总体以N2Zn2处理最高;越冬期-挑旗期,根系硝酸还原酶活性以N2Zn2处理最高;根系谷氨酸合成酶活性总体以N2Zn2处理最高,较最低的N1Zn1处理显著提高41.8%~200.0%;根系色氨酸合成酶活性总体以N2Zn3处理最高,N1Zn1、N2Zn2、N3Zn3处理较高;根系植酸酶活性以N2Zn2处理最高。综合分析可知,本试验条件下,N2Zn2为最佳氮、锌肥组合。
张均梁振凯李友军
关键词:小麦根系
共3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