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 作品数:32 被引量:165 H指数:7 供职机构: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环境科学与工程 矿业工程 交通运输工程 更多>>
黄土高原“红土林”成景过程探讨及景观价值 2025年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形成大量的侵蚀地貌,其中有一种蚀余地貌(黄)红土柱零星分布于各沟谷中。在一些特殊的构造地貌位置,(黄)红土柱会集中成林出现,对其进行研究对于理解黄土高原地质历史时期地貌演化过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进而为探究鄂尔多斯高原新构造运动及对水系的影响控制作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黄土高原东部晋陕峡谷两侧红粘土地层非常发育,在保德、石楼、佳县、子洲等地发现了有一定规模的“红土林”。野外调查显示“红土林”多出露于黄土高原的各支沟中,多位于沟谷的中上游谷坡上,且多分布在阳坡。红土柱形态各异,有毛笔状、锥状、粗柱状、宽柱状、火炬状、梭子状等。“红土林”的成景地层多为第四纪早更新世午城黄土和新近纪中-上新世红粘土,一是因为其强度较上覆黄土地层硬,不易倒塌,二是午城黄土和红粘土中夹杂有密集的钙质结核层,进一步增加了其稳定性。通过区域地貌演化和“红土林”出露区地层接触关系初步判定“红土林”所在的沟谷侵蚀始于晚更新世中晚期,而“红土林”则在沟谷侵蚀过程中不断的产生和消亡。按照地质景观和旅游资源评价标准综合评价认为“红土林”在美学性、科学性、稀有性、完整性及科普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景观资源属性,建议当地以“红土林”为核心发展地质+研学/科普的旅游模式。 徐永 王健 王健 岳乐平关键词:黄土高原 地质景观 吕梁山西麓红粘土的起始堆积时间及沉积过程 被引量:5 2016年 新近纪中晚期吕梁山西麓堆积了厚层红粘土。本文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选择卫家洼、复兴和石楼红粘土剖面进行古地磁定年及区域分布研究,认为吕梁山西麓大部分红粘土剖面底界年龄与黄土高原腹地相同,约为7~8Ma;不同的是,石楼地区红粘土起始堆积时间较早,达到11Ma,与黄土高原南部边缘相当。自此时起鄂尔多斯高原内部出现差异隆升,吕梁山西麓开始堆积红粘土,但由于构造和地貌位置不同导致红粘土的厚度、沉积特征差异较大,其物质组成也明显不同。低洼地带,粉尘物质沉降在其四周,在水流的作用下向洼地中心汇集,如果水流作用较强,汇集过程中会将山体的剥蚀物和部分哺乳动物一同卷入,也有可能将已经沉积的部分红粘土重新搬运至局部汇水中心堆积。另外,在红粘土堆积早期吕梁山存在快速隆升,产生了大量剥蚀物加入到红粘土中,导致红粘土厚度较大。但由于早期堆积的红粘土可能受构造抬升或者后期水流作用影响而不复存在,或者以红粘土泥砾的形式出现在更晚的红粘土地层中,因此没有保存更老的红粘土;而在构造稳定区山麓或者山脊两侧高地或者平台,粉尘物质受水流作用影响小,沉降在其周围的粉尘物质稳定,因此红粘土堆积厚度不大,但年龄较老。 徐永 李建星 潘峰 岳乐平关键词:红粘土 磁性地层学 阿尔金新近纪红黏土粒度特征及古气候记录 被引量:2 2019年 为反演阿尔金新近纪红黏土记录的古气候、古环境信息,在已有的磁性地层学约束基础之上对剖面的粒度指标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利用粒度端元模型(EMM)进行分解。结果表明,可分为三个粒度端元:端元1(众数粒径5.2μm)众数粒径集中分布于2~6μm,与北太平洋西风带粒度分布和中国黄土细粒组分的粒度分布相似;端元2(众数粒径20μm)呈负偏态非对称分布,众数粒径在32~16μm之间,为低空西风所搬运短距离做跃移运动的粉尘物质;端元3为双主峰分布,众数粒径57μm和2.5μm,代表着尘暴事件中风动力近源变化强度,反映混合沉积特征。其中在10.8~10.3 Ma、8~6 Ma、5.2~4.3 Ma、3.6~2.8 Ma端元1粒度含量呈减小趋势,端元2粒度百分含量呈逐渐增加趋势,中值粒径增大。13~2.6 Ma阿尔金红黏土记录显示内陆干旱化加剧事件经历了10.8~10.3 Ma、8~6 Ma、5.2~4.3 Ma、3.6~2.8 Ma四个阶段,结合前人对该剖面及邻区其他地质环境记录研究表明,亚洲内陆干旱化可能的起始时间为11 Ma左右,西风环流在本区占主导地位。全球变冷是内陆干旱化加剧的主导要素,青藏高原的阶段性隆升起着推动作用。 黄丹青 杨利荣 李建星 岳乐平 潘峰 潘峰 徐永关键词:红黏土 粒度 西风 黄土高原北部晚新近纪“吴起古湖”的古地磁年代学与古环境记录 被引量:3 2010年 晚新近纪以来中国北方堆积的风成红粘土-黄土序列是古气候信息的良好载体,在黄土高原北部的吴起地区存在一套湖相沉积物,层位上介于第四纪黄土与晚新近纪红粘土之间,但该古湖存在的具体时限尚不清楚.我们利用岩石磁学及古地磁年代学方法并结合多种气候指标对代表"吴起古湖"的土佛寺剖面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湖相沉积物中特征剩磁的载体主要为磁铁矿和赤铁矿,在此基础上得到的磁极性序列能很好地与国际地磁极性年表对比,剖面起始于4.28 Ma B.P.左右,湖相沉积层起始于3.0 Ma B.P.左右,结束于1.2 Ma B.P.左右.岩性、磁化率、粒度和沉积速率变化均反映出这一时期该地区环境变化的总体趋势是由暖湿向冷干发展,期间"吴起古湖"的演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3.0~2.5 Ma B.P.为古湖形成时期,水体相对较深;2.50~2.05 Ma B.P.期间受古气候变化的影响湖水明显变浅;2.05~1.20 Ma B.P.时古湖中仍有一定量的水体存在,但随后逐步缩小并最终消亡.该地区气候条件在1.2 Ma B.P.左右的恶化是导致吴起古湖消亡的主要因素,区域构造活动引起的北洛河溯源侵蚀并切穿湖盆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孙蕗 岳乐平 王建其 李建星 徐永 张佳音 马冀关键词:古环境 黄土高原 从山前砾石看黄河形成与吕梁山隆升 被引量:21 2009年 野外调查和前人资料表明吕梁山前新生代砾石层特征如下:(1)平行于吕梁山方向砾石层延伸很长,基本与吕梁山如影相随,垂直于吕梁山方向延伸不远,一般不越过晋陕谷地;(2)砾石层在东西向剖面上呈东厚西薄不对称楔形,砾石粒径自吕梁山往外逐渐变细,分选性和磨圆度提高。(3)各地砾石相对单一但因地而异,主要来自毗邻的吕梁山基岩。砾石层空间分布特征、砾石成份与毗邻基岩区耦合关系及典型剖面沉积学研究表明,砾石层是吕梁山前冲积扇相堆积,是吕梁山新生代隆升剥蚀产物,非南北向黄河阶地堆积物。 李建星 岳乐平 徐永 孙蕗 孙勃 王晓勇 白斌关键词:砾石 黄河 隆升 吕梁山西麓新近纪红粘土的磁性地层及古环境研究 黄土高原新近纪红粘土堆积蕴含着丰富的古环境变化信息,它真实而详细地记录了东亚季风的发展演化过程和亚洲内陆干旱化的历史,对进一步探讨青藏高原的隆升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载体。在黄土高原东部粉尘堆积的起始时间和西部秦安地区相... 徐永关键词:黄土高原 磁性地层学 古气候变迁 文献传递 石楼红粘土剖面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及其意义 近年来,黄土下伏的新近纪红粘土堆积(也称三趾马红土,因为含有大量的三趾马化石)由于能良好的记录古气候,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野外特征,沉积学,地球化学,地貌学,土壤学和岩石磁学所有的研究都揭示红粘土和上覆黄土一样为风成... 徐永 岳乐平 李建星 孙蕗 王建其 孙勃 张佳音 马冀吕梁山地区新近纪晚期地层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009年 通过对吕梁山西部保德和柳林两个典型剖面的研究,认为山西柳林卫家洼保德组剖面结构与保德剖面相同,完全可以对比。保德组下部的砂砾石确为水成堆积无疑,但是上部的棕红色黏土与棕黄色的钙质结核层越来越被广大学者认为是风尘堆积,中部则为下部水成堆积物与上部红黏土与钙质结核的过渡地段。《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规定:组的含义在于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的一致性,除去变质程度不说,保德组下部水成堆积物和上部风尘堆积根本不是同一相环境所能包含的岩石组合,因此不能用一个组来定义,应予解体。保德组下部的水成堆积物划为芦子沟组,相当于初始定义的"芦子沟系"或"芦子沟砾岩";保德组上部风尘堆积仍称之为保德组,相当于初始定义的保德红土;在这种划分下芦子沟组为不整合于前新生代基岩之上,整合伏于红黏土之下的山前冲积扇相堆积。保德组为整合于芦子沟组之上静乐组之下的所有风尘堆积。 李建星 岳乐平 徐永 孙勃 孙蕗 王晓勇陕北地区北洛河上游石油开发对水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13 2008年 陕北是我国重要能源基地,随着陕北地区油气大规模的开采,资源勘探开发对区域环境带来的影响日趋严重,北洛河上游石油开发区内水质恶化,水体功能降低等问题非常突出。通过对北洛河上游地表水采样测试分析,并根据国家标准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六价铬、硫酸盐、COD、NH3-N、挥发酚、石油类在集油站、井场、个别污水偷排处超标情况较严重,在河岸有大量原油污染物沉积。在部分地区河水的氯化物含量较高,除本地区地质条件因素之外,油层水的排入也有一定影响。并且由于春冬季河水流量减少,河流自净能力下降,枯水期的污染程度大幅度上升。 康媛 岳乐平 徐永 孙勃关键词:石油开发 环境影响 水污染 吕梁山西麓复兴剖面红黏土的磁性地层学研究 被引量:7 2013年 吕梁山西麓中上新世的一套厚层红黏土层记录了吕梁山前盆地的演化和吕梁山新近纪的隆升。山前不同的构造部位,各异的古地貌特征导致红黏土的堆积特征差别较大,柳林复兴地区黏土层的下部常含有数层化石层和薄厚不等的砾石层。本文对复兴地区的红黏土进行了岩石磁学和磁性地层学研究,得出了复兴地区红黏土及所含砾石层和化石层的古地磁年龄,并通过野外沉积特征以及粒度等指标探讨了复兴地区红黏土的形成过程。岩石磁学结果表明,红黏土中特征剩磁的载体为磁铁矿和赤铁矿。古地磁和生物化石显示复兴剖面的年龄为7.1~2.6Ma。其中所含厚层砾石层的古地磁年龄约为5.2Ma。两层化石层的年龄分别为~6.8Ma和~7.1Ma。剖面野外沉积特征和粒度变化显示柳林复兴地区红黏土堆积初期有水流作用的参与。 徐永 岳乐平 李建星 王建其 孙勃 孙蕗 张佳音 马冀关键词:磁性地层 红黏土 粒度 上新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