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彬

作品数:30 被引量:35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外国语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理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8篇文学
  • 1篇语言文字
  • 1篇理学

主题

  • 6篇四重奏
  • 6篇重奏
  • 5篇小说
  • 4篇政治
  • 4篇伦理
  • 4篇后殖民
  • 4篇家园
  • 3篇道德
  • 3篇殖民
  • 3篇品特
  • 3篇种族
  • 3篇回家
  • 2篇帝国
  • 2篇艺术
  • 2篇隐喻
  • 2篇身份
  • 2篇神话
  • 2篇自我
  • 2篇悖论
  • 2篇奈保尔

机构

  • 14篇华中师范大学
  • 10篇大连外国语大...
  • 7篇大连外国语学...
  • 7篇上海外国语大...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大连教育学院

作者

  • 30篇徐彬
  • 4篇张雪
  • 1篇李维屏
  • 1篇徐彬
  • 1篇赵首鸣
  • 1篇刘禹
  • 1篇王博
  • 1篇刘禹
  • 1篇汪海洪

传媒

  • 4篇外语与外语教...
  • 3篇国外文学
  • 3篇外国文学研究
  • 3篇山东外语教学
  • 3篇英美文学研究...
  • 2篇长沙大学学报
  • 1篇外国文学
  • 1篇当代外国文学
  • 1篇外国文学评论
  • 1篇社科纵横
  • 1篇解放军外国语...
  • 1篇大连教育学院...
  • 1篇广东外语外贸...
  • 1篇外文研究
  • 1篇外国语文研究

年份

  • 1篇2021
  • 3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6
  • 5篇2015
  • 4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4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达雷尔《黑书》中自我与他者之生死变奏被引量:4
2010年
现当代著名英国作家劳伦斯·达雷尔的早期小说《黑书》中小说家的自我及小说主人公的自我分别与不同形式的他者相互作用,使小说成为一部充满自我与他者之生死变奏的乐章。本文凭借精神分析和叙事学理论,阐释了小说自我与他者之间抵抗、共生和融合的辩证关系。
徐彬李维屏
关键词:《黑书》
妓女、女神、生命意识的回归——哈罗德·品特戏剧《回家》之主题探析被引量:2
2009年
哈罗德·品特的戏剧《回家》在"威胁喜剧"的创作基础上更进一步,从对一个不健全的现代家庭生活的刻画入手对现代西方"精神荒原"进行了深度剖析。而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和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运用于《回家》一剧进行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女主人公露丝经过一番唇枪舌战后实现了由妓女到丰饶女神的转变,并使原本畸形的家庭完成了生命意识的回归,这与英国小说家D.H.劳伦斯对生命意识的讴歌不谋而合。
徐彬
关键词:哈罗德·品特戏剧生命意识
浅析《国家的客人》所展示的存在主义两难境地被引量:3
2009年
《国家的客人》中弗兰克.奥康纳将背景设置在远离硝烟的爱尔兰偏远山区,将英国战俘和爱尔兰士兵置于宗教、职责和人性等重大问题之中。除了反映人类命运无常和理想主义幻灭的主题之外,小说还展现出殖民国家和被殖民国家的士兵们在职责和仁爱面前选择的无力以及存在主义的两难境地。而在揭示英国战俘光辉人性的同时,反抗殖民主义统治、争取国家独立的爱尔兰士兵们因这场血腥战争而被扭曲了的人格也被清晰地呈现了出来。
徐彬
关键词:幻灭
超越“影响的焦虑”——约翰·福尔斯短篇小说集《紫檀塔》中“逆反批评”三部曲
2007年
英国小说创作由来已久,在为世人留下宝贵传统的同时,也为后续小说家的创作带来了"影响的焦虑"。在约翰·福尔斯的短篇小说集《紫檀塔》中,主人公对小说和艺术的本质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争论,其中短篇小说《紫檀塔》、《可怜老》、《迷》成为蕴含福尔斯小说创作理念的"逆反批评"三部曲。这些创作理念成为福尔斯本人超越"影响的焦虑",进行小说创作的思想和理论源泉。
张雪徐彬
劳伦斯·达雷尔《恋人们的吹笛手》中“回家”主题的政治伦理批评
2018年
以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国殖民政治和社会文化为背景,劳伦斯·达雷尔在其自传体小说《恋人们的吹笛手》中揭示了"帝国之子"沃尔什有"家"难回的经济、种族与文化原因。与从被殖民"他者"的视角出发对殖民政治的伦理批判不同,达雷尔从对英国底层殖民者后代沃尔什的英国"家园"情节与文化焦虑的描写入手,实现了对帝国辉煌之主流话语的政治伦理批判。
徐彬
关键词:回家
卡里尔·菲利普斯小说中的流散叙事与国民身份焦虑被引量:2
2018年
当代英国小说家卡里尔·菲利普斯流散叙事中的主人公并非仅限于黑人,与黑人流散共生的白人的流散同样是菲利普斯关注的主题。透过小说,菲利普斯指出与白人流散者英国国民身份的"工具化"焦虑相对的是黑人流散者在英美社会中国民身份"工具化"与"商品化"的双重焦虑。黑人的有用性和可消费性是认定他们英美国家国民身份的基本标准。殖民地或英美国家里的黑人流散者对(流散)白人的绝对接受和服从与英美社会(白人)对黑人流散者有条件的接受形成鲜明反差。菲利普斯巧妙地将其流散叙事中对流散者国民身份焦虑的探讨转换为对殖民与后殖民语境下英美社会白人的种族道德批判。
徐彬
从贝克特到品特:荒诞派戏剧之焦虑面面观
2008年
现代文学背景下的荒诞派戏剧创作面临着来自传统剧作家们的写作技巧、语言和结构这三方面影响的焦虑。在种种焦虑面前,英国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贝克特和品特作为选择了“逆反批评”的解决办法,针对传统反其道而行之,将“误读”、“非戏剧化”、“身体语言”的解放以及“消减的螺旋”的结构运用到荒诞派戏剧的创作之中。
张雪徐彬
关键词:焦虑身体语言
“困在打气筒里的猫”——达雷尔《芒特奥利夫》中的亚历山大后殖民寓言被引量:1
2013年
达雷尔在小说《芒特奥利夫》中借物喻人,用“困在打气筒里的猫”比喻英国、埃及精英在埃及亚历山大城里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猫”不仅可以用来形容以芒特奥利夫为代表的英国驻埃及的殖民主义“精英”,还可以用来形容埃及本土的有识之士.他们共存于一个集合了各色“打气筒”的亚历山大城.“困在打气筒里的猫”已成为昭示亚历山大城英、埃精英生存状况的后殖民寓言.透过寓言,达雷尔告诉读者:“猫”虽充满活力,但如果长时间被关在“打气筒”里就只有死路一条.
徐彬
《亚历山大四重奏》的经典化与妖魔化
2013年
英国现当代著名小说家劳伦斯达雷尔代表作《亚历山大四重奏》在主题和形式上沿袭了现代主义文学的传统,由此成就了它作为英美文学经典作品的地位。然而其中的实验性写作如:巴洛克散文体的运用,对历史文本的回写、文本的自我复写等却将读者带入一个婉转曲折的迷宫,凸显了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虚无主题,与现代主义文学所倡导的以人为中心的主体性和可知性主题形成强烈反差。本文以哈罗德布鲁姆的"经典化"观点为基础,从读者反应的角度出发,阐释了该小说被经典化和妖魔化的内在原因。
徐彬刘禹
关键词:妖魔化
“帝国博览会”与轰炸“幽灵村”:多丽丝·莱辛《非洲故事集》中的跨种族命运共同体想象被引量:2
2021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受“帝国博览会”这类英国政治经济宣传的影响,为数众多的英国人移民南非并与南非白人和南非黑人之间建立了跨种族互动关系。多丽丝·莱辛的《非洲故事集》从英国南非定居者的视角出发,凭借“非洲大路”“幽灵村”和“第二间小屋”等隐喻,诠释了构建南非跨种族命运共同体的希望与需求。然而,在南非英国社区殖民主义意识形态和种族杂合暗恐的影响下,莱辛跨种族命运共同体的愿望只能停留于想象层面,轰炸“幽灵村”可被视为莱辛跨种族命运共同体想象破灭的文学表征。
徐彬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