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螺旋体
  • 8篇钩端螺旋体
  • 7篇螺旋体病
  • 7篇钩端螺旋体病
  • 5篇流行病
  • 5篇流行病学
  • 3篇病毒
  • 2篇血清
  • 2篇血清学
  • 2篇血清学调查
  • 2篇环状病毒
  • 2篇感染者
  • 2篇虫媒
  • 2篇虫媒病
  • 2篇虫媒病毒
  • 1篇毒性
  • 1篇致病机理
  • 1篇特点及防治
  • 1篇微生物鉴定
  • 1篇临床病例

机构

  • 11篇福建省卫生防...
  • 3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福建省安溪县...

作者

  • 11篇潘敏楠
  • 11篇徐国英
  • 4篇李世清
  • 3篇潘亮
  • 2篇陈娟
  • 2篇施强
  • 2篇黄祥瑞
  • 1篇杨保安
  • 1篇吕富双
  • 1篇严延生
  • 1篇刘洪
  • 1篇杨婷婷
  • 1篇祝庆余

传媒

  • 7篇海峡预防医学...
  • 2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疾病监测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年份

  • 2篇2003
  • 3篇2002
  • 3篇2000
  • 2篇1999
  • 1篇199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福建省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新特征被引量:2
2000年
[目的 ]对福建省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 ,为我省钩端螺旋体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历年来流行趋势、流调资料、监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发病率 5 0~ 70年代初呈上升趋势 ,个别年份发病率高达16 .43/ 10万 ,70年代中期至 90年代末明显下降 ;发病地区有从沿海丘陵地区移向内地山区的趋势 ;流行季节从双峰型转为单峰型。 5 0~ 70年代流行菌群以以波摩那群、爪哇群、秋季热群为主 ,90年代则以七日热群、巴达维亚群、秋季热群和澳洲群为主 ,血清抗体检测各型均有检出 ,以秋、黄、巴、七为主。 [结论 ]近年福建省钩体病发病特征及菌群分布发生变化 ,疫苗配方应改为七日热群和巴达维亚群为主。
潘敏楠徐国英潘浩李世清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
福建省2002年钩端螺旋体病病原学及血清学调查结果分析被引量:6
2003年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历年是福建省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虽近10年疫情趋于平稳,但每年均有病例发生,且时有局部流行或暴发流行甚至发生死亡病例.
徐国英杨婷婷潘敏楠施强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病病原学血清学调查传染源
福建部分地区环状病毒血清学调查被引量:2
2002年
潘亮杨德林洪思让李青山陈振光潘敏楠徐国英黄祥瑞陈娟
关键词:环状病毒血清学病毒性脑炎脊髓炎
福建省近年来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概况
1997年
徐国英潘敏楠林金瑞李世清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
福建首次从临床病例中发现东部马脑炎病毒感染者被引量:9
2003年
[目的 ]调查福建省临床疑似病例中东部马脑炎的感染情况。[方法 ]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 ]病人血清共 2 5 4人份 ,同时检测东部马脑炎 (EEE)、日本乙型脑炎 (JBV )和森林脑炎 (TBV )IgG抗体 ,阳性率分别为 :EEE 5 91%( 15 / 2 5 4) ,JBV 1 18% ( 3 / 2 5 4)与TBE 1 97( 5 / 2 5 4)。[结论 ]首次从福建临床病例中发现东部马脑炎病毒感染者。
潘亮潘敏楠严延生徐国英祝庆余杨保安吕富双刘洪
关键词:虫媒病毒间接免疫荧光法
福建省沿海地区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征分析
2000年
徐国英潘敏楠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
福建省首次发现环状病毒感染者被引量:1
1999年
环状病毒名称由Borden等于1971年首次提出,其典型特征是在感染的细胞管中出现管型结构,病毒分类上含12个亚属,引起的人兽共患病包括:蓝舌病毒病、非洲马瘟病毒病、鹿流行性出血病毒病等[1]。1988年我国学者首次从云南蚊类中分离出环状病毒[2]。...
潘亮潘敏楠徐国英潘 浩黄祥瑞陈娟
关键词:环状病毒虫媒病毒流行病学
闽西北山区一起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的调查报告
1999年
1998年,福建省闽西北地区部分县市洪水泛滥成灾。洪水过后,闽西北山区某农场发生一批不明原因发热、头痛、全身酸痛及淋巴结肿大等病人。根据当地送检的血清标本进行实验室有关疾病的血清学检查,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证实该地区是一起洪水过后引起的稻田型钩端螺旋...
潘敏楠徐国英潘 浩李世清林文家林 华鄢 王秀李运前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
近十年福建省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点及防治策略探讨被引量:6
2000年
潘敏楠徐国英潘浩李世清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L型的研究状况
2002年
本文陈述国内外有关钩端螺旋体 L型研究进展。 L型是细菌的通性 ,钩端螺旋体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也可变异 ,变异后的 L型与原菌在形态、染色、生化反应、抗药性、抗原性、致病性等方面不同 ,且与钩端螺旋体后发症有密切关系 ,值得重视和研究。
徐国英潘敏楠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致病机理超微结构微生物鉴定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