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厚文
- 作品数:46 被引量:123H指数:7
- 供职机构: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更多>>
- 19世纪80年代上海股票交易的兴衰被引量:7
- 1999年
- 本文对19世纪80年代上海股票交易的兴衰进行了论述,认为由于中国第一个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在初创期间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以及早期的股票购买者大都得到了丰厚的股息回报,因而在19世纪80年代初人们开始把购买股票作为一种理想的投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货币资金纷纷投向上海股票市场,大量投机者也加入了股票购买者的队伍,上海迅速出现了一个股票交易的狂潮,各种中外股票大量发行,价格暴涨,供不应求。这个狂潮开始于1881年,1882年达到顶点。但由于人们盲目购买股票,对股票的发行和上市缺乏管理,以及投机过度,上海股票市场在1883年出现暴跌。上海股市的暴涨暴跌,不仅对上海的社会经济生活造成了严重后果,而且严重影响了中国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
- 彭厚文
- 关键词:股票
- 论1950年代高等学校“向工农开门”的方针
- 2015年
-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教育领域提出的“向工农开门”方针,主要是高等学校“向工农开门”。中国共产党主要采取了两项强力措施——创办中国人民大学和普遍举办工农速成中学贯彻实施这一方针。1955年后,这一方针一度改变为强调培养工农知识分子以业余教育为主。1957年反右派斗争后,中国共产党又重新强调高等学校“向工农开门”。
- 彭厚文
-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反右派斗争教育领域
- 华北高教会与旧高等教育的改革被引量:2
- 2013年
- 1949年6月成立的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简称华北高教会),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领导和管理高等教育的政府机构。它在北平文管会所做工作的基础上,对平、津等地的高等学校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包括:建立高等学校的马列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改革高等学校文法学院的课程;对高等学校进行初步的院系调整。这些改革奠定了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预示了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
- 彭厚文
- 关键词:高等教育课程改革院系调整
- 关于中共一大的两个问题被引量:6
- 2001年
- 本文对“南陈北李为何没有参加中共一大”及“包惠僧是不是中共一大代表”这两个问题进行了考察,认为陈独秀没有参加中共一大,是因为对这次会议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李大钊没有出席,是因为北京共产主义小组考虑到他太忙,再加上也对一大的意义重视不够,因而没有推选他作代表;有充足的理由说明包惠僧是中共一大代表,过去认为他不是代表的说法并无可靠的依据。
- 彭厚文
- 关键词:中共一大包惠僧
- 上海早期的外商证券市场被引量:7
- 2000年
- 彭厚文
- 关键词:历史发展金融事业
- 全文增补中
- 邓小平关于两极分化问题的思想
- 2005年
- 邓小平极为重视防止和解决贫富两极分化问题。他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贫富差距问题;解决贫富差距问题比解决发展问题更加困难。研究邓小平关于两极分化问题的思想,对于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 彭厚文
- 关键词:两极分化邓小平社会主义收入分配
- 国民党中政会若干问题的订正与商榷
- 2010年
- 《历史研究》2008年第3期发表的王奇生撰《中政会与国民党最高权力的轮替(1924-1927)》,有四处论述对笔者发表于《湖北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的《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的演变述略》的有关观点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批评,这些批评或者歪曲了笔者的原意,或者对历史现象做了机械、简单的理解,因而是站不住脚的。同时,该文关于国民党的"党治"等三个问题的观点也是值得商榷的。国民党的"党治"仍是一种人治,而不是与"传统帝治"有着根本区别的"法治";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确经正式成立,而不是"最终未能正式成立";国民党中执会与全代会并不同时发挥国民党最高权力机关的作用,因而不是两个并列的最高权力机关。
- 彭厚文
- 关键词:中政会
- 论1975年文化工作的初步拨乱反正被引量:1
- 2010年
- 1975年邓小平全面主持中央党政日常工作后,淡化以至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对各行各业进行全面整顿。文化工作的拨乱反正,是这种整顿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在文艺工作方面,重新提出要贯彻执行"双百方针",配合毛泽东的有关批示,开禁一批文艺作品;科技工作方面,提出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提高科技工作人员的地位,鼓励他们钻研业务;教育方面,提出要正确看待"文革"前的教育制度,否定"文革"时期在招生制度和教育制度方面的一些所谓改革措施。这三个方面的拨乱反正,初步纠正了"文革"时期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而造成的文艺、科技、教育等领域的认识上和实际工作中的偏差,为"文革"结束后文化工作的全面拨乱反正提供了思想基础。
- 彭厚文
- 关键词:邓小平文化工作
- 论1960年代前期对《李慧娘》和《有鬼无害论》的批判
- 2011年
- 昆曲《李慧娘》是作家孟超根据明代周朝俊所作传奇《红梅记》中有关李慧娘的情节创作的,《有鬼无害论》则是作家廖沫沙为《李慧娘》写的剧评。1960年代前期对《李慧娘》和《有鬼无害论》的批判,是为宣传和贯彻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左"倾理论而进行的。这场批判所展现的理论逻辑是十分荒谬的,为在文艺界和整个意识形态领域贯彻执行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左"倾理论打开了突破口。
- 彭厚文
- 关键词:《李慧娘》廖沫沙阶级斗争扩大化
- 论民国初年无锡的禁烟被引量:4
- 2005年
- 民国初年无锡地方当局屡次奉令禁烟,但鸦片烟毒不仅没有禁绝,反而越来越猖獗。禁烟失败的原因,主要与无锡地方当局禁烟的态度、目的,以及禁烟的方法存在问题有关,同时与部分官员循私枉法也有一定关系。禁烟的失败,对无锡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使鸦片烟毒更加泛滥,吏治更加腐败,并且败坏了社会风气。民国初年无锡禁烟给我们的历史启示是:一项重大社会改革政策出台之前,对其进行周密的论证和策划,出台之后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其实施,以确保其成功而不会走向其反面,是十分必要的。
- 彭厚文
- 关键词:禁烟民国初年鸦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