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明雅

作品数:48 被引量:227H指数:8
供职机构: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默沙东艾滋病综合防治合作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6篇艾滋病
  • 16篇病毒
  • 13篇HIV/AI...
  • 8篇HIV感染
  • 7篇影响因素
  • 7篇疾病控制
  • 7篇艾滋病病毒
  • 5篇性行为
  • 5篇免疫缺陷
  • 5篇感染者
  • 5篇HIV感染者
  • 5篇病例
  • 4篇人类免疫
  • 4篇人类免疫缺陷
  • 4篇人类免疫缺陷...
  • 4篇缺陷病
  • 4篇吸毒
  • 4篇免疫缺陷病
  • 4篇免疫缺陷病毒
  • 4篇高危

机构

  • 47篇福建省疾病预...
  • 1篇福州市疾病预...
  • 1篇厦门市疾病预...
  • 1篇泉州市疾病预...

作者

  • 47篇张明雅
  • 41篇陈亮
  • 14篇颜苹苹
  • 13篇吴韶彬
  • 12篇林勋
  • 9篇潘蕴蛟
  • 7篇严延生
  • 6篇林丽
  • 5篇夏品苍
  • 4篇郑武雄
  • 4篇邱月锋
  • 2篇谢剑锋
  • 2篇陈舸
  • 2篇刘建国
  • 1篇张春阳
  • 1篇杨莹
  • 1篇梁菲菲
  • 1篇谢美榕
  • 1篇郑惠能
  • 1篇吴守丽

传媒

  • 16篇海峡预防医学...
  • 11篇中国艾滋病性...
  • 7篇中国公共卫生
  • 5篇中国预防医学...
  • 3篇中国人兽共患...
  • 2篇中华疾病控制...
  • 1篇中国药物依赖...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预防医学论坛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6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9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 5篇2011
  • 1篇2010
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福建省部分吸毒人群高危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
2013年
目的了解福建省吸毒人群高危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在福州、泉州、厦门3地市,用整群抽样法,统一的国家哨点监测吸毒者监测调查表,对符合要求的吸毒人员进行调查。结果共调查1 178人,样本来自监管场所、社区和美沙酮治疗门诊的吸毒者。56.4%的吸毒者有注射吸毒,其中18.3%有共用注射器;17.7%的吸毒者有商业性行为,其中仅41.6%每次都使用安全套。吸毒人员发生无保护性行为的影响因素是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和接受干预服务;共用注射器的影响因素是样本来源、婚姻、文化程度、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和同伴教育。结论应针对吸毒人员的高危行为,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该人群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减少其高危行为的发生。
林勋张明雅陈亮颜苹苹
关键词:艾滋病吸毒人群高危行为
福建省2010-2015年吸毒人群HCV感染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了解福建省吸毒人群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0-2015年,每年对吸毒人群开展一次横断面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检测,收集吸毒人群一般人口学、行为学和HCV感染状况进行分析。结果2010-2015年,共监测吸毒人群7 516人,HCV抗体总阳性率为41.6%。2010-2015年HCV抗体阳性率分别是45.1%、50.5%、46.7%、41.1%、34.0%和32.7%,不同年度之间吸毒人群HCV抗体阳性率呈下降趋势。注射吸毒的比例从65.6%下降至31.6%,共用注射器的比例从18.6%下降至11.0%,不同年度之间的注射吸毒和共用注射器的比例均呈下降趋势。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来自美沙酮门诊、高年龄组、传统/混合毒品使用、注射吸毒和共用注射器是感染HCV的危险因素。结论福建省吸毒者监测哨点中HCV感染率仍处于较高水平,但感染率逐年有所下降。应持续在吸毒人群中开展HCV感染风险宣传教育,针对危险因素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控制HCV在吸毒人群中传播和扩散。
陈亮林勋连巧龄张明雅郑武雄
关键词:吸毒人群哨点监测丙型肝炎病毒影响因素
福建省2011—2017年HIV/AIDS异性传播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分析福建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异性传播的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为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描述性分析AIDS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2011—2017年当年新报告异性传播的HIV/AIDS数据。结果福建省2011—2017年累计报告异性传播HIV/AIDS 8273例,年均增长率19.6%,环比呈下降趋势;性别比3.3∶1;≥50岁组占比呈上升趋势,而20~39岁各年龄组占比呈下降趋势;男性病例接触史以“商业性性行为”为主(68.6%),而女性以“非婚非商业性性行为”为主(50.5%,χ^2=1200.19,P<0.01),不同特征病例的接触史构成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结论应加大暗娼人群的打击与干预,加强中老年人群AIDS知识普及,针对不同特征人群制定精准的干预措施,以减缓HIV经异性传播。
潘蕴蛟陈亮连巧龄张明雅
关键词:艾滋病流行病学
福建省2011年新报告HIV/AIDS首次随访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了解福建省新报告HIV感染者/AIDS病人完成首次随访情况及影响因素,以加强随访管理。方法从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下载福建HIV/AIDS病例卡,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结果截至2011年8月31日,全省首次随访的新报告HIV/AIDS 702例,随访完成率94.0%;男性、有登记身份证、联系电话及由疾控中心报告和现住我省的病例,首次随访完成率较高。结论应强调责任报告单位作用,改善与患者的沟通技能,提高病例信息收集质量,以提高病例首次随访完成率。
张明雅陈亮颜苹苹
关键词:艾滋病疾病控制
福建省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单阳家庭离异或分居状况和配偶阳转调查
2023年
自2005年起,本研究建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HIV感染者/AIDS患者)单阳家庭动态队列,每年随访1次,进行面访问卷调查和配偶HIV检测,观察截至2021年12月31日。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单阳家庭确诊1年内离异或分居的影响因素,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单阳家庭配偶阳转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本研究共调查4400个单阳家庭,在确诊1年内离异或分居875例(19.89%),不同年份间确诊1年内离异或分居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2.45,P<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50,95%CI:1.12~2.02,P=0.01)、病程(OR=1.35,95%CI:1.16~1.57,P<0.01)、感染途径(OR=1.53,95%CI:1.25~1.88,P<0.01)、样本来源(OR=1.54,95%CI:1.11~2.12,P=0.01)、治疗情况(OR=3.06,95%CI:2.09~4.48,P<0.01)和职业(OR=1.18,95%CI:1.00~1.40,P=0.05)是单阳家庭确诊1年内离异或分居的影响因素。累计观察11440.36人年。其中阳转66例,抗体阳转率0.58/100人年。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性别(OR=2.64,95%CI:1.47~4.75,P<0.01)和治疗情况(OR=0.27,95%CI:0.11~0.65,P<0.01)是单阳家庭配偶阳转的影响因素。应加强对辖区内与配偶离异或分居可能性较高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随访管理工作,从而降低其发生婚外性行为的风险,同时推动单阳家庭中HIV感染者/AIDS患者抗病毒转介治疗,加强单阳家庭女性感染者的随访干预,从而减少配偶间传播。
连巧龄张明雅吴韶彬谢剑锋陈亮潘蕴蛟
福建省2013年男性感染梅毒影响因素分析
2014年
目的了解福建省2013年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梅毒感染情况,分析梅毒感染的影响因素,并探讨相应的干预对策,为改变其高危行为,遏制梅毒疫情提供依据。方法在福州、宁德、南平、莆田、泉州、三明设立8个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监测点,用连续抽样法,对符合要求的就诊者进行调查。结果共调查3 257人,其中66.0%来自性病专科医院,34.0%来自综合医院。近3个月有45.7%的人与暗娼发生性行为,33.5%的人与临时性伴发生性行为,接受干预服务的覆盖率较低。影响该人群梅毒感染的因素为样本来源、年龄、近3个月是否与暗娼发生性行为、安全套宣传和发放/AIDS咨询与检测、同伴教育。结论应扩大干预服务,加强对有婚外性行为者的健康教育和性病治疗,以控制其梅毒传播。
林勋陈亮张明雅颜苹苹
关键词:梅毒性病门诊疾病控制
福建省未接受抗病毒治疗HIV/AIDS病例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福建省未接受抗病毒治疗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病例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所有符合条件的HIV/AIDS病例进行调查,收集基本人口学、疾病状态、CD4细胞检测和抗病毒治疗情况,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法探讨抗病毒治疗的影响因素。结果 1987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未接受抗病毒治疗HIV/AIDS病例4 054例,占累计报告病例的37.6%。报告死亡1 274例,占31.4%,病例报告当月发生死亡350例,占27.5%。CD4细胞计数为(439.97±245.93)个/μL,明显高于接受抗病毒治疗组[(283.73±196.06)个/μL](t=29.985,P<0.01)。女性(OR=1.244,95%CI=1.079~1.434)、35~44岁(OR=1.249,95%CI=1.059~1.474)和45~54岁(OR=1.420,95%CI=1.177~1.712)、高中或中专(OR=1.369,95%CI=1.062~1.764)和大专及以上(OR=1.526,95%CI=1.175~1.983)、AIDS(OR=4.370,95%CI=3.597~5.309)、CD4细胞计数200~349个/μL(OR=2.800,95%CI=2.238~3.503)和350~49个/μL(OR=1.400,95%CI=1.115~1.758)等是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有利因素,2016年及之后报告(OR=0.207,95%CI=0.165~0.259)、确认阳性后3~6个月(OR=0.689,95%CI=0.568~0.836)和≥6个月(OR=0.446,95%CI=0.367~0.541)进行CD4细胞检测、CD4细胞计数≥500个/μL(OR=0.445,95%CI=0.355~0.556)等是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不利因素。结论福建省HIV/AIDS病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比例较高。应针对抗病毒治疗实施的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提高抗病毒治疗的覆盖率,降低艾滋病的死亡率。
陈亮连巧龄张明雅郑武雄
关键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
美国《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2011年第17卷第7期有关人兽共患病论文摘译
2011年
P11182010年澳大利亚季节性流感疫苗预防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病毒的效力研究//James E.Fielding,Kristina A.Grant,Katherine Garcia,等 为评估三价和单价季节性流感疫苗对于预防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病毒A的效力,2010年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进行了一个PCR检测阴性为研究对象的病例对照研究。对哨点监测网络内全科医生报告的流感样病例进行流感病毒检测,
张明雅陈亮
关键词:DISEASES人兽共患病论文摘译流感疫苗病例对照研究
福建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死亡病例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近年来,在法定传染病死亡病例中,艾滋病的死亡人数一直高居前列[1]。2011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估计的结果显示,估计当年艾滋病相关死亡人数2.8万人,艾滋病病例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现的AIDS患者以及由HIV感染者转化为AIDS患者的人数均呈现上升趋势,每年报告的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死亡人数也逐年上升[1]。
张明雅夏品苍邱月锋颜苹苹陈亮
关键词:艾滋病死亡病例
福建省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终止原因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分析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终止的原因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福建省2004年1月到2013年12月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资料,共计2 639例,分析基线情况对终止治疗的影响。两组间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和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 639例艾滋病患者中,301例在开始抗病毒治疗后因各种原因终止治疗。艾滋病患者终止治疗的主要原因为死亡(188例,占62.46%),其次是失访(57例,占18.94%),最后是停药(56例,占18.60%)。年龄较大、开始治疗前有相关疾病及症状体征、抗体确证到启动治疗的时间间隔短和基线CD4+T细胞水平低增加患者终止治疗概率。结论加强依从性教育,在符合治疗标准后尽早开始治疗可以减少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终止治疗。
邱月锋夏品苍张明雅颜苹苹
关键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