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勇
- 作品数:8 被引量:55H指数:6
- 供职机构:西南林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南华片黑颈长尾雉繁殖早期取食地选择被引量:9
- 2007年
- 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取食地的观察于2005年3月11日至4月16日在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华片进行,搜寻到取食地15个,相应设15个对照样地。调查和测量它们的22个变量因子。比较取食地与对照样地中各变量,t-检验和Mann-WhitneyU-检验结果表明,植被特征的乔木密度、灌木密度、灌木层盖度、草本层盖度和枯落物盖度等5个变量因子差异极显著,乔木层盖度差异显著;食物因素的种子密度和土壤动物密度2个因子差异极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黑颈长尾雉优先选择的取食地具有以下特征:灌木、乔木、草本和枯落物层发达,地面种子食物资源丰富,远离干扰源。黑颈长尾雉围绕解决繁殖期取食安全和营养需求来优先选择取食地变量因子,即选择互补型的高灌木或乔木盖度、壳斗科Fagaceae植物种子和土壤无脊椎动物丰富的区域作为取食地。
- 曹明李伟周伟张兴勇张仁功
- 关键词:动物学黑颈长尾雉
- 高黎贡山赧亢白眉长臂猿春季食物选择被引量:14
- 2008年
- 2007年3月9日—4月28日,在高黎贡山赧亢跟踪观察白眉长臂猿(Hoolock hoolock)的春季食性及取食行为,将其行为分为食果、食果汁和食叶。采用瞬时扫描法记录白眉长臂猿的取食行为,取食的种类、部位和地点等。在其活动区域内,以取食树为中心设置20m×20m的利用样方和以随机方式设置同样大小的可利用样方各19个。在样方内收集与取食树及食物资源相关的6个因子的数据。统计食物种类和资源量、选择指数、取食点的选择性等。结果表明,赧亢白眉长臂猿春季取食的食物共10种,其中果实类植物3种,果汁类植物1种,嫩叶类植物6种。10种食物中,白眉长臂猿对印度木荷(Schima khasiana)的果实和缅甸木莲(Maglietia haokeri)的嫩叶呈弱选择,对其他8种食物资源均呈强选择。Mann-WhitneyU-检验结果表明,利用样方和可利用样方间的食物资源量及食物种类数均差异极显著,以利用样方的资源量大,每一样方食物种类较多。果实是赧亢白眉长臂猿春季的主要食物资源,而嫩叶是补充。呈强选择的食物并不一定是取食频次高的食物;反之,取食频次高的食物也不一定呈强选择。白眉长臂猿常选择易处理的果实和粗灰分含量少的嫩叶,且果实是它摄取水分的主要来源。白眉长臂猿通常选择食物资源和种类相对集中的区域取食,这可以减少动物因寻找食物所耗费的能量,同时获得多种食物,满足其生理对营养的需求。
- 张兴勇周伟吴建普白冰李正波李家鸿
- 关键词:白眉长臂猿食物资源食物选择
- 云南高黎贡山赧亢白眉长臂猿春季食谱及活动时间分配初探被引量:6
- 2008年
- 从2007年3月9日至4月14日,调查了高黎贡山赧亢的白眉长臂猿的食性和时间分配,旨在为该物种的栖息地保护和食物资源的管理提供指导。观察时,将白眉长臂猿的行为分为取食、移动、休息3种活动类型,利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取样记录,并记录取食种类及部位。白眉长臂猿春季取食植物种类共有10种,其中果实类植物3种,果汁类植物1种,嫩叶类植物6种。相对其它灵长类而言,其春季的食物多样性较低。白眉长臂猿移动、休息和取食的时间分配分别为33%、35%和32%,较叶猴属动物休息少,移动多。赧亢的白眉长臂猿1天中有3个觅食高峰期,9:00~10:00为第1个觅食高峰;11:00~13:00为第2个觅食高峰;16:00~17:00为第3个觅食高峰。而孟加拉国Lawachara的白眉长臂猿仅在早上有两次觅食高峰。这种差异可能是不同区域的白眉长臂猿对环境的适应结果。
- 张兴勇吴建普周伟蔺汝涛李家鸿
- 关键词:白眉长臂猿食谱
- 中国高黎贡山赧亢东白眉长臂猿春秋季栖息地利用比较(英文)
- 2011年
- 为研究东白眉长臂猿的栖息地选择,自2006年3月24日至5月6日1,0月19日至11月29日在中国滇西高黎贡山(25°49'44″N,98°46'07″E)跟踪观察了1个家庭(由1雄性成体、1雌性成体和1亚成体组成)和1只独猿。在春、秋季分别设置利用样地和对应的可利用样地各30个。在样地中测量了24个因子,分析东白眉长臂猿春、秋季栖息地选择的特征差异。东白眉长臂猿偏好在东坡活动,以避开寒冷的西风。春季偏爱栓皮栎和拟樱叶柃等乔木,秋季则较多地选择截果石栎和白穗石栎。竹密度和藤本密度对取食和安全均十分重要,也可提供快速到达乔木的通道。16个数量因子中,在春季有12个因子显著影响栖息地选择,而海拔、距空旷地距离、灌木平均高度和密度等4个因子则不影响栖息地选择。在秋季,距道路距离、距草果地距离、灌木密度、竹密度、竹平均高度和藤本密度显著影响栖息地选择。在秋季,草果采收迫使东白眉长臂猿绕开草果种植的空旷地,迁移到陡峭沟谷区,利用藤本植物上下移动。
- 白冰周伟张兴勇艾怀森
- 关键词:白眉长臂猿生态因子栖息地利用
- 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华片三种雉类春季取食地利用比较被引量:17
- 2006年
- 探讨亲缘关系密切、营养关系相似的物种间的共存机制,是群落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之一。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同域物种的资源利用特点和分化方式,对于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育工作亦具有指导意义。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humiae)、白鹇(Lophuranycthemera)和红喉山鹧鸪(Arborophilarufogularis)为哀牢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南华片区同域分布的3种雉类,它们亲缘关系较近,食性相似。比较三者春季取食地18个生态因子生态位宽度和重叠指数,结果显示,黑颈长尾雉广适性(生态位宽度值>0·8)的取食地因子最少(1个),专一性(生态位宽度<0·8)因子最多(4个);白鹇居中(3个和2个);红喉山鹧鸪与黑颈长尾雉恰好相反(6个和0个)。黑颈长尾雉与白鹇生态位重叠指数≥0·5的因子数(5个)多于黑颈长尾雉与红喉山鹧鸪的(2个)和白鹇与红喉山鹧鸪的(4个);灌木层盖度、草本层盖度和种子密度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在3种雉类间均较大。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种雉类在坡向、乔木密度、草本层盖度、种子密度和土壤动物等5个因子均无差异;在距空旷地距离、距道路距离和灌木层盖度等3个因子均有差异;而其余因子则是在不同的两个物种之间有差异。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黑颈长尾雉取食地前7个主成分的累计信息量达85·6%,白鹇的前6个达86·0%,红喉山鹧鸪的前5个达79·0%。影响这三种雉类取食地选择的因子主要集中于前3个主成分。3种雉类间取食地因子差异状态呈镶嵌分布,意味着种间生态位呈分化状态。各物种优先选择的因子组合不同,各因子的重要程度亦不一。
- 李伟周伟张兴勇曹明张仁功
- 关键词:黑颈长尾雉白鹇
- 云南高黎贡山南段白眉长臂猿种群现状初报及食物选择
-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对滇西的白眉长臂猿进行了种群数量和分布调查,之后再无相关报道。该物种的分布和生存现状是中国保护生物学家较为关注的问题,而较详细的第一手资料是制定保护计划的依据。此外,国内对白眉长臂猿的主要涉及染色体、...
- 张兴勇
- 关键词:白眉长臂猿种群现状食物资源食物选择
- 文献传递
- 高黎贡山赧亢白眉长臂猿春季栖息地利用被引量:19
- 2007年
- 2006年3月24日—5月6日,在高黎贡山赧亢片区共设置利用样地与可利用样地各30个,跟踪观察白眉长臂猿栖息地利用行为。定性因子分析表明,白眉长臂猿偏爱在东坡(Ei=0.344)活动,可能与其能提供避风的温暖微生境有关;偏爱栓皮栎(Ei=0.455)和拟樱叶柃(Ei=0.068)等乔木,可能是由于这些树种的树冠面积大,可为白眉长臂猿提供连续的移动路线和大的活动空间。定量因子分析表明,利用和可利用样地中共有12个因子(坡度,乔木和竹平均高度,乔木平均胸围,乔木和灌木盖度,乔木、竹和藤本密度,距水源、道路和草果地距离)存在显著差异,说明白眉长臂猿对栖境的空间结构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判别分析结果显示,坡度、乔木平均胸围、竹密度、距水源距离和乔木平均高度是判别利用和可利用样地的关键因子,即为影响其生境利用的主要因子,判别正确率为98.3%。作为树栖灵长类,具有一定基面积的连续乔木[高度(14.14±3.19)m,胸围(90.72±26.12)cm]树冠层是白眉长臂猿的适宜生境;较大的坡度(39.98±8.10°)减少了来自地面的干扰;而竹林是白眉长臂猿春季重要的取食地。
- 白冰周伟艾怀森李正波张兴勇胡成贵
- 关键词:白眉长臂猿栖息地利用
- 云南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白眉长臂猿种群及数量现状初报被引量:10
- 2007年
- 经2003~2006年访问和现场调查,表明白眉长臂猿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约有15~20群,25~40只。它们主要分布在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栖息环境的急剧恶化和人类猎捕是造成白眉长臂猿数量下降的两个主要原因。提出应加强白眉长臂猿的栖息地保护和消除生境隔离,加强公众保护宣传教育和加强白眉长臂猿的生态生物学等基础研究。
- 张兴勇白冰艾怀森李正波周伟
- 关键词:白眉长臂猿种群数量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