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廖心远

作品数:16 被引量:77H指数:4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曙光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手术
  • 8篇颈椎
  • 6篇颈椎病
  • 5篇手术治疗
  • 4篇韧带
  • 4篇后路
  • 4篇脊髓
  • 4篇骨化
  • 3篇单开门
  • 3篇单开门椎管扩...
  • 3篇腰椎
  • 3篇韧带骨化
  • 3篇退变
  • 3篇椎管
  • 3篇椎管扩大
  • 3篇椎管扩大成形
  • 3篇椎管扩大成形...
  • 3篇纵韧带
  • 3篇颈后
  • 3篇颈后路

机构

  • 15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南京军区南京...
  • 1篇上海长征医院

作者

  • 16篇廖心远
  • 9篇陈德玉
  • 7篇杨立利
  • 7篇陈宇
  • 7篇陈雄生
  • 6篇王新伟
  • 6篇刘晓伟
  • 5篇贾连顺
  • 4篇杨海松
  • 4篇许晨辉
  • 4篇谢栋
  • 3篇于凤宾
  • 3篇赵寅
  • 2篇黄平
  • 2篇周盛源
  • 2篇卢旭华
  • 1篇许政
  • 1篇赵建宁
  • 1篇许斌
  • 1篇吕碧涛

传媒

  • 3篇脊柱外科杂志
  • 2篇中国矫形外科...
  • 2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2013年上...

年份

  • 1篇2020
  • 3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3
  • 2篇2012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致椎间孔狭窄的诊断与治疗: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致椎间孔狭窄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致椎间孔狭窄患者的病例资料,男性,56岁,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合并颈椎间盘突出致神经根型颈椎病,第一次行颈前路手术去除突出椎间盘等神...
廖心远陈雄生杨立利陈德玉周盛源赵寅何阿祥
关键词:后纵韧带骨化神经根型颈椎病椎间孔狭窄病例报告
前路、后路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颈椎病疗效比较
研究背景:脊髓型颈椎病是导致脊髓功能障碍的常见病因,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对于有明显临床症状,神经功能障碍严重或进行性加重的患者往往要进行手术治疗。其中1至2个节段的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风险较低,并且多...
廖心远
关键词: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
文献传递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K线对两种颈后路手术疗效的影响被引量:31
2013年
目的:评价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的K线对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laminoplasty,Lam)和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laminectomy and instrumentation,LI)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1年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8例OPLL患者,其中Lam治疗32例,LI治疗46例。将颈椎侧位片上C2和C7椎管中点连线未跨越骨化物的病例定为K(+),54例[K(+)组];跨越骨化物者定为K(-),24例[K(-)组]。记录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及术后轴性痛、C5神经根麻痹发生的情况,分析K线对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和相关并发症的影响。结果:K(+)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平均为68.2%,K(-)组患者为38.8%,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K(+)组患者中接受Lam术式者神经功能改善率为69.9%,接受LI术式者为65.6%,无统计学差异(P>0.05);K(-)组患者中接受LI术式者平均神经根功能改善率为47.0%,接受Lam术式者为33.9%,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接受LI术式者轴性痛出现时间均明显早于接受Lam者(P<0.05),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明显高于接受Lam者(P<0.01)。结论:术前K(+)的病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优于K(-)病例;对于K(+)患者,两种术式疗效相当;对于K(-)患者,接受LI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优于接受Lam者。接受LI者术后轴性痛发生较早、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较高。
刘晓伟陈德玉王新伟陈宇廖心远于凤宾
关键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K线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疗效
颈前路减压融合术后再手术行Arch钛板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Arch钛板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作为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患者再手术方式的疗效。方法初次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并于本院再手术行Arch钛板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共10例,比较再次术前及随访时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Cobb角和颈椎活动度的变化,同时比较再次手术前后椎管面积的变化。结果患者平均随访11.9个月,JOA评分由术前平均7.6分增加至11.3分(P<0.01),神经功能改善率为41.83%;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颈椎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面积由术前171.32 mm2增大至227.46 mm2(P<0.05)。术后2例患者出现轴性痛,1例出现脑脊液漏;随访期间完全恢复。结论对于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的患者,应用Arch钛板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作为再次手术方式在短期内安全、有效。
刘晓伟王新伟陈宇廖心远于凤宾陈德玉
关键词:减压术脊柱融合术内固定器再手术
X线九分法评估腰椎间盘退变的可行性研究及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 验证X线九分法评估腰椎间盘退变的可行性,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借助Pfirrmann MRI分级系统进行验证,统计学分析X线九分法与Pfirrmann评分法的相关性。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在上...
赵寅陈雄生周盛源许政廖心远吕碧涛贾连顺
关键词:椎间盘退变
一期联合手术治疗颈胸椎韧带串联骨化症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一期联合手术治疗颈胸椎韧带串联骨化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1月~2010年1月,一期联合手术治疗的颈胸椎韧带串联骨化症患者14例。术前及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Nurick分级法评价,分析比较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评分,并计算改善率。末次随访时行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2~5年随访,出血量1 550.3±740.7 m L,手术时间278.5±54.6 min。1例患者出现血肿,2例患者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1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加重。术后6个月JOA评分明显较术前提高(P〈0.01),与末次随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urick分级法术前3.6±0.7,术后6个月时明显提高到2.6±1.0(P〈0.01),末次随访时为2.3±1.1(P〉0.05)。满意度评分为1.8±1.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患者满意度评分与JOA评分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0.649 3,P〈0.01),而与Nurick分级法呈负相关(r=-0.594 1,P〈0.05)。结论一期联合手术减压可达到良好的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患者满意度与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明显相关,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及术后因串联骨化症进展而导致再手术会明显降低患者的满意度评分。
廖心远陈德玉陈宇王新伟杨立利刘晓伟于凤宾
关键词:胸椎韧带
后纵韧带骨化在退行性颈椎病患者中的发病率:基于7210例颈椎三维CT分析结果
目的 分析退行性颈椎病患者中后纵韧带骨化的发病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在上海长征医院行颈椎三维CT检查的7210例(4546男性,2664女性,平均年龄54岁)退行性颈椎病患者的影像学资料...
廖心远陈德玉陈雄生杨立利陈宇杨海松赵寅
关键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
伴颈性眩晕颈椎病手术治疗
目的:总结伴颈性眩晕颈椎病患者手术疗效,探索该类患者手术治疗指征及手术要点。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伴颈性眩晕颈椎病患者127例,并根据性别、年龄、手术入路、手术节段、术前眩晕评分及术后颈椎前凸角进...
何阿祥谢栋蔡晓敏许晨辉廖心远杨立利陈雄生贾连顺
关键词:颈性眩晕颈椎病手术治疗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进展被引量:18
2013年
脊髓型颈椎病是导致脊髓功能障碍的常见病因,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对于有明显临床症状,神经功能障碍严重或进行性加重的患者往往要进行手术治疗。对1-2个节段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选择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得到了普遍的认可。
廖心远陈德玉陈宇王新伟
关键词: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脊髓功能障碍神经功能障碍颈前路减压
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手术治疗及疗效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的后路手术方法和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2年本院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32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患者均接受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随访6个月~6年。采用下腰痛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症状进行评分和疗效评价;通过手术前后冠状位和矢状位Cobb角度的比较,了解患者手术治疗的侧凸矫正率和腰椎前凸的恢复情况。结果患者ODI术前(52.30±13.65)%、术后(9.62±6.41)%,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疼痛改善率为81.6%。32例患者中,24例疗效为优,6例疗效为良,2例疗效为可,术后疗效评价的优良率为93.8%。患者冠状位Cobb角术前21.99°±8.97°、术后6.84°±5.32°,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侧凸矫正率为69.0%。患者腰椎前凸Cobb角术前13.80°±15.99°、术后24.95°±12.86°,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采用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效果较理想,术后疗效满意。手术的关键是彻底减压、正确选择融合节段、重建退变节段椎间高度、矫正前凸减少和后凸畸形、纠正椎体侧方移位和侧凸畸形以稳定椎体。
黄平卢旭华陈德玉王新伟陈宇杨海松廖心远李铁峰刘晓伟王亮
关键词:腰椎脊柱侧凸骨移植脊柱融合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