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华
- 作品数:5 被引量:6H指数:2
- 供职机构:湛江中心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压与尿微量白蛋白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压与尿微量白蛋白(m ALB)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4年9月在本科住院并行冠脉造影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u-m ALB分为微量白蛋白尿组(u-m ALB 30~300 mg/24 h)和对照组(u-m ALB〈30 mg/24 h)。比较两组中心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的差异,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m ALB、年龄、性别、吸烟、高脂血症与中心动脉压的相关性。结果:微量白蛋白尿组中心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均高于对照组(P〈0.05)。m ALB与中心动脉压正相关(r=0.322,P〈0.01);年龄(r=0.124)、性别(r=0.126)、吸烟(r=0.109)、高脂血症(r=0.131)与中心动脉压无相关性(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压与m ALB密切相关。
- 梁国钦廖华
- 关键词:高血压微量白蛋白
- 不同剂量伊贝沙坦对高血压病患者尿微量蛋白含量的影响
- 2005年
- 目的观察伊贝沙坦对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和尿微量蛋白含量的影响。方法92例高血压病同时有尿微量蛋白异常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伊贝沙坦150mg/d组与300mg/d组,疗程4 周。观察治疗前后动态血压值及尿微量白蛋白(Alb)、尿免疫球蛋白G(IgG)、尿转铁蛋白(TRF)、尿N-乙酰-B-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药物剂量的关系。结果(1)伊贝沙坦150mg/d组与300mg/d组治疗后血压均显著降低(P<0.01),两组降压效果相似;(2)伊贝沙坦治疗后尿微量蛋白排泄明显减少(P<0.01),其中以300mg/d组作用更为显著。结论伊贝沙坦除具良好的降压作用外,还能明显减少尿微量蛋白的排泄,对肾脏起到保护作用;随药量增加,改善尿微量蛋白作用更为明显,但降压效果差异无显著性。
- 谢晓明廖华
- 关键词:高血压病患者伊贝沙坦氨基葡萄糖苷酶尿免疫球蛋白尿转铁蛋白蛋白异常
- 匹伐他汀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了解匹伐他汀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的降脂效果及安全性。方法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匹伐他汀钙片,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洛伐他汀片,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TC、TG、LDL-C、HDL-C水平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TC、TG、LDL-C、HDL-C的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匹伐他汀可明显改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且安全性较高。
- 廖华梁国钦
- 关键词:匹伐他汀老年2型糖尿病血脂
- 辛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 2005年
-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早期应用辛伐他汀对血脂、缺血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60例ACS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0,用辛伐他汀治疗)观察用药前后血脂、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无显著变化(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用药后血脂明显下降(P<0.05),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X2=4.72,P<0.05)。两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肌酸磷酸激酶水平均无明显变化。结论:ACS早期应用辛伐他汀可明显降低缺血事件发生率。
- 谢晓明廖华
-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辛伐他汀缺血事件
- 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时间的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时间的因素。方法选择心内科和重症监护室确诊s 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行尿激酶静脉溶栓的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院前和院内影响溶栓因素进行调查及统计分析。结果年龄大于65岁、家住农村、无典型心绞痛、既往有胸痛病史、夜间发病的患者院前延误溶栓较多;在病房发病、由主治医师接诊、无并发症和有典型心电图的患者院内溶栓延误较少。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延误溶栓有多个因素存在,在院前或农村应提倡"有胸痛,上医院"。在院内应开通胸痛患者的绿色通道。
- 梁国钦廖华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溶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