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席世丽

作品数:5 被引量:53H指数:4
供职机构:广西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引种
  • 2篇甜高粱
  • 2篇高粱
  • 1篇多基因
  • 1篇多基因遗传
  • 1篇性状
  • 1篇引种试验
  • 1篇引种试验研究
  • 1篇引种研究
  • 1篇玉米
  • 1篇玉米产量
  • 1篇玉米产量性状
  • 1篇愈伤
  • 1篇愈伤组织
  • 1篇愈伤组织诱导
  • 1篇生物能源
  • 1篇适应性
  • 1篇能源
  • 1篇能源作物
  • 1篇胚乳

机构

  • 5篇广西大学

作者

  • 5篇席世丽
  • 3篇冯斗
  • 1篇赵刚
  • 1篇郝小琴
  • 1篇吴子恺
  • 1篇秦延春
  • 1篇于洁
  • 1篇王建岭
  • 1篇张亚平
  • 1篇潘玲华
  • 1篇张涛

传媒

  • 1篇玉米科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广西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 4篇2009
  • 1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木薯花药愈伤组织诱导初步研究被引量:10
2009年
为探讨不同激素、低温对木薯花药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效果,以木薯华南5号的花药为外植体,接种于含不同激素组合的MS固体培养基,分别进行愈伤组织诱导、继代培养和分化。结果表明,在MS培养基中,随着2,4-D浓度的增加,木薯花药愈伤组织的诱导率不断升高,但诱导时间延长;在培养基中添加6-BA 3.0mg/L+NAA 0.2mg/L,木薯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达100%;在0~5d内,低温处理的时间越长,木薯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越低,以不进行低温处理的诱导率最高;在分别含6-BA 3.0+NAA 0.2的MS培养基中,花药愈伤组织继续增殖,但未分化出不定芽和不定根,而在添加NAA 0.2mg/L+KT 0.5mg/L或2,4-D 0.5mg/L+KT 0.5mg/L的培养基中,愈伤组织可分化形成2~5条不定根。今后需在材料基因型、绿苗分化培养基、培养条件等方面对木薯花药培养诱导单倍体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席世丽冯斗潘玲华
关键词:木薯花药培养愈伤组织分化
能源作物甜高粱引种试验研究
甜高粱是粮、糖兼用作物,具备能源作物的标准,在当今能源紧缺的社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充分利用南宁地区的光热资源及丰富当地的作物资源,在广西大学农学院农场,通过2008年4月春造、7月下旬秋造种植和不同播期试验,对引进...
席世丽
关键词:能源作物甜高粱播种期
文献传递
木薯根尖染色体的观察技术被引量:14
2008年
[目的]探索制作木薯二倍体根尖压片技术,为多倍体的鉴定提供参考。[方法]以木薯品种华南124的根尖为试材,在恒温水浴中用1 mol/L HCl溶液处理,进行细胞解离,并进行11-15 min的时间梯度试验以寻找最佳解离时间。通过木薯根尖染色体的解离观察试验,探讨了木薯根尖染色体(二倍体)的观察方法。[结果]木薯根尖的最佳取材时间在雨后或头天浇水第2天上午9∶00-10∶00。解离时间梯度试验表明,解离13 min可达到木薯的最佳解离效果。通过比较4种染色试剂(I-IK染液、改良苯酚品红、番红染液和醋酸洋红)的染色效果选出的最佳试剂为改良苯酚品红。[结论]该研究为木薯多倍体的直接鉴定提供了新方法。
冯斗王建岭席世丽于洁秦延春
关键词:染色体
九个甜高粱品种引种研究初报被引量:13
2009年
为了充分利用南宁地区的光热、土地资源,探讨和筛选适合该地区种植的、粮-糖双高产能源型甜高粱优良品种,从山西、辽宁、北京等地引进了9个甜高粱品种进行种植比较试验。对9个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及茎秆汁液成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9个品种茎秆产量在835.60-6425.21kg/667.7m^2之间,品种LT3的茎秆产量为6425.21kg/667.7m^2、LT1的茎秆产量为6264.31kg/667.7m^2,分居第一和第二,与其他品种茎秆产量存在显著差异;籽粒产量以LT1的最高,达342.16kg/667.7m^2;LT1的茎秆汁液糖锤度最高,达17.1%;各个品种的适应性表现差别较大。综合试验结果可见,品种LT1和LT3在南宁表现产量高、茎秆汁液糖锤度高、农艺性状好,适宜在南宁地区春季推广种植。
冯斗席世丽张涛
关键词:生物能源甜高粱引种适应性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产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被引量:16
2009年
选择两个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组合0410×1155和0417×1025,通过P1、F1、P2、B1、B2和F26个世代联合分析法,研究分析了几个产量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两个组合穗长的遗传都符合多基因遗传模型。0410×1155单穗粒重和百粒重的遗传符合多基因遗传模型;穗粗的遗传符合1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穗秃尖的遗传符合2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0417×1025穗粗的遗传符合多基因遗传模型;单穗粒重和穗秃尖的遗传符合1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百粒重的遗传符合2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
赵刚张亚平席世丽郝小琴吴子恺
关键词:玉米微胚乳产量性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