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学

主题

  • 2篇《台北人》
  • 1篇代文
  • 1篇冬夜
  • 1篇都市
  • 1篇新生代作家
  • 1篇心理
  • 1篇性灵
  • 1篇叙事
  • 1篇学术
  • 1篇意识形态
  • 1篇异化
  • 1篇幽默
  • 1篇郁结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中国性
  • 1篇人文
  • 1篇人文学
  • 1篇人文学术
  • 1篇主题分析

机构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安阳师范学院

作者

  • 5篇崔良乐
  • 1篇周红兵
  • 1篇殷国明
  • 1篇赵双花
  • 1篇胡顺琼
  • 1篇华金余

传媒

  • 2篇广西民族师范...
  • 1篇新乡师范高等...
  • 1篇肇庆学院学报
  • 1篇平顶山学院学...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5
  • 1篇200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对话∶“中国性”与“现代性”——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话语选择被引量:6
2010年
人文学术话语选择是时代意识形态的风向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当学者们意识到"中国性"终于逐渐成为了一个问题,并进一步发出:"中国"到底在何处?"中国性"是否还存在?等等,诸如此类的重大提问,说明了学者们对于真正的"中国问题"的敏锐性和对于时代文化建构的创新冲动。
殷国明何雪英胡顺琼华金余崔良乐王美云张雯赵双花周红兵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话语选择中国性意识形态人文学术文化建构
白先勇《冬夜》的多重主题分析
2004年
白先勇的小说《冬夜》以知识分子为题材,主题明显超越了《台北人》怀旧与乡愁的基调,具有丰富性和多意性。首先,小说通过余钦磊和吴柱国的今昔之比,批判了失去激情、泯灭理想的老派知识分子;其次,借反思“五四”,批判了成长中的青年由于抛弃传统、一味崇洋而出现的价值观混乱,强调了回归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结合作者此时的心理境况,小说在创作中明显有“切身感”,因而成为白先勇留美前后心路历程的某种折射。
崔良乐
关键词:《台北人》怀旧基调主题分析合作者
焦虑与反思——20世纪中国都市小说叙事的一条线索
2011年
现代化、都市化是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主线,但作为都市镜像的都市小说并未简单的契合这条都市化路线,而是渗透着作家的深切反思,表现出一条焦虑性的叙事线索。其原因一方面来自于都市自身难以克服的结构性矛盾,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创作主体存在着的"在"与"不在"的心里矛盾。这种都市焦虑性叙事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对都市的认识回归到理性层面,同时也推动了当代小说现代性,即审美现代性的提升。
崔良乐
关键词:都市异化新生代作家
从《台北人》中的“上海”意象看白先勇的心理郁结被引量:4
2005年
上海,是《台北人》中多次出现的重要隐含意象。作为中国追求现代化的核心想像之一,对上海的怀旧性述说在很大程度上隐含着白先勇的“现代梦幻”。由于怀旧往往是深层“不足心理结构”的外在表现,结合白先勇创作《台北人》时出现的“认同危机”,我们发现这种对上海的单面描写其实暗含着作者对处在时代和历史转折点上的“台北人”和台湾社会的深层忧虑。
崔良乐
关键词:《台北人》
林语堂与晚明小品
2005年
林语堂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力提倡晚明小品,可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偏重文体研究,着眼于为白话文探索一种轻松自由的语言范本;中期主编《论语》,强调晚明小品折射出的悠然闲适、平和冲淡的人生态度,以此作为传播西方“幽默”理想的手段;后期面对激烈的社会革命,民主自由理想的破灭,他的人生观亦趋保守,转而把小品文作为自己独善其身的精神园地。林语堂推崇晚明小品并不只是为了复兴一种古代文体,而是根据时代与社会的变化对其进行了新的解读与阐释,将其作为寄寓人生理想的工具和载体。林氏小品对于民族、阶级矛盾尖锐的现代中国自有其消极影响,但却推动形成了“闲话”体这一新的散文艺术风格。
崔良乐
关键词:幽默性灵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