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秀丽 作品数:188 被引量:1,139 H指数:17 供职机构: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北京市科委重大科技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轻工技术与工程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社会学 更多>>
女孩性早熟 家长多警惕 2006年 李女士给女儿洗澡时发现7岁女儿的乳房竟开始发育了。孩子两个小乳房中已出现鸡蛋大小的肿块,而且阴道处也有了少量类似成人的分泌物。经诊断,李女士的女儿属于典型的由于营养过剩而导致的儿童性早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现代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性早熟儿童越来越多。据调查,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儿童性早熟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1999年,上海儿童医院有时每天该病门诊量达上百人次。北京、广州、香港等城市也出现此类现象。早期识别孩子性早熟,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对患儿的预后极其重要。这里主要介绍女孩性早熟的症状、表现,帮助家长早期识别女孩是否有性早熟的倾向或已有性早熟,以便及时就医。 孙秀丽 王建六 魏丽惠关键词:儿童性早熟 家长 营养过剩 分泌物 乳房 卵巢恶性肿瘤PET-CT检查5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断层-计算机(辅助)体层成像(PET-CT)在卵巢恶性肿瘤术后化疗疗效评价、复发监测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004年2月至2007年4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治疗的58例卵巢恶性肿瘤患者进行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分析,并将PET-CT结果与同期B超、CT、肿瘤标志物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58例患者共进行75例次PET-CT检查,发现复发病灶位于阴道断端、膀胱壁层表面、直肠表面、大网膜残端、升结肠旁等常见转移部位及肝、脾被膜周围、纵隔内淋巴结、膈肌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等隐匿部位。PET-CT用于监测卵巢恶性肿瘤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82.8%,阳性预测值为75%,阴性预测值为100%,准确性为88.6%。20例PET-CT阳性患者同时进行二次肿瘤细胞减灭术或二次手术,结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60%;68例次PET-CT检查与B超检查同期进行,符合率77.94%;19例次与CT同期检查,符合率为78.95%;75例次同时进行肿瘤标志物检查,符合率为74.67%;50例次PET-CT检查在患者随访期间进行,与B超、CT和肿瘤标志物检查的符合率为74%。结论:PET-CT作为无创性检查方法,较CT和B超检查能早期诊断卵巢恶性肿瘤的复发,故可进行病情监测,指导临床治疗。 董丽 李小平 崔恒 孙秀丽 赵彦 王朝华 王建六 魏丽惠关键词:卵巢恶性肿瘤 复发监测 计算机体层成像 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 术前尿动力学检查对盆腔脏器脱垂患者术后尿失禁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探讨术前尿动力学检查(UDS)对术后新发压力性尿失禁(de novo SUI)的阴性预测价值。方法: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因盆腔脏器脱垂住院并手术、术前行UDS的17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77例患者,UDS对de novo SUI的阴性预测值(NPV)为89.9%;UDS无SUI的138例患者中,术前无SUI症状者83例,术中未行抗SUI手术,10例患者术后发生了de novo SUI,其中1例需手术治疗,做了抗SUI手术,再手术率1.2%(1/83)。98例行经阴道网片置入的盆底重建术(TVM),UDS对这部分患者de novo SUI的NPV 89.6%;UDS无SUI,但有SUI症状患者36例,19例术中同时行尿道中段悬吊术手术,17例未做,前者de novo SUI发生率10.5%,后者无de novo SUI发生。结论:术前UDS对de novo SUI有较高的阴性预测价值,对术前有SUI症状的患者,UDS也可作为协助决定是否同时抗尿失禁手术的方法。 马金平 孙秀丽 杨欣 李晓伟 王建六关键词:尿动力学检查 阴性预测值 用于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经编丝素蛋白补片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经编丝素蛋白补片。所述经编丝素蛋白补片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丝素蛋白线进行经编,然后经热定型得到;丝素蛋白线的直径为120~125µm。本发明方法制备的丝素蛋白补片,丝... 王建六 孙秀丽 贾元元 吴晓彤全盆底重建手术并发症及其防治 被引量:13 2011年 全盆底重建术(T-prolift)是一种新的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手术方式,主要用于盆腔多器官联合缺陷。与传统的手术方法相比,T-prolift有更高的成功率,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也时有并发症的发生。该文的目的是对全盆底重建手术的围手术期和术后远期并发症的种类、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进行分析探讨,旨在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 孙秀丽 王建六关键词:全盆底重建术 盆腔器官脱垂 盆腔器官脱垂与下尿路症状的相关分析 2023年 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d,POP)是由于盆底支持结构的薄弱损伤而引起的器官脱垂以及功能异常,如排尿功能、肛肠功能以及性功能异常等,发病率高达30%~50%,是中老年女性常见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1]。很多患者除了脏器脱垂以外还伴随着功能障碍,而功能障碍主要包括下尿路症状(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LUTS)、肛肠功能异常、性功能异常以及慢性盆腔疼痛等。 孙秀丽关键词:盆腔器官脱垂 下尿路症状 慢性盆腔疼痛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排尿功能 肛肠 Prolift和Avaulta补片前盆腔重建手术疗效分析 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比较Gynecare Prolift TM盆底重建系统和Avaulta SoloTM骨盆底修复系统在前盆腔重建手术中的疗效和并发症,探讨更为适宜的前盆腔重建手术补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30例因重度前盆腔器官脱垂接受Prolift和Avaulta补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Prolift手术18例(Prolift组),Avaulta手术12例(Avaulta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均穿刺顺利,无脏器损伤及血肿发生。Prolift组平均出血量[(101.7±50.6)ml]与Avaulta组[(65.8±39.4)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olift组术后新发压力性尿失禁(SUI)3例,补片侵蚀2例,阴道后壁或前壁脱垂复发8例,其中复发部位在治疗腔室者2例,在非治疗腔室者6例。Avaulta组术后无新发SUI,补片侵蚀2例,阴道后壁或前壁脱垂复发6例,其中复发部位在治疗腔室者3例,在非治疗腔室者3例。两组患者手术前后POP-Q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Gynecare Prolift TM盆底重建系统和Avaulta SoloTM骨盆底修复系统治疗重度前盆腔器官脱垂,可达到解剖学恢复,有一定的疗效,且并发症少。 马辛欣 孙秀丽 杨欣 王建六关键词:盆腔器官脱垂 PROLIFT 疗效 两种测量方法在成年女性冠状面形体测量中的Bland-Altman一致性评价 2023年 目的探讨女性冠状面形态参数在脊柱全长X片与智能三维体态评估系评估的一致性。方法2021年10月至2022年7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招募144例女性于妇科进行形体评估为受试对象。使用正位全脊柱X片作为冠状位肩膀平衡角(clavicle angle,CA)、脊柱侧弯Cobb角(Cobb)及骨盆平衡角(pelvic obliquity,PO)测量的金标准,再使用智能三维体态评估系统对CA、Cobb及PO角进行测量。使用Bland-Altman方法评价两种方法的一致性。结果CA、Cobb及PO角的差值均值分别为-0.2、0.2及0.2,95%的点均在临床可接受的一致性界值内,一致性良好。结论智能三维体态评估系统在冠状面脊柱角度的测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X线片作为测量方法。 朱红梅 高蕾 谢冰 刘慧鑫 矫玮 孙秀丽盆底支持结构Ⅲ水平修复的重要性 被引量:13 2019年 DeLancey教授于1994年提出的关于阴道支持结构的三水平及三腔室理论已被妇科泌尿医生广泛接受并应用于临床。第一水平(Ⅰ水平)及第二水平(Ⅱ水平)支持的重要性一直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对其研究及报道远多于第三水平(Ⅲ水平)。近年来Ⅲ水平支持与盆腔器官脱垂发生及手术后复发相关性的研究逐渐增加,但关于其作用机制及修复方法仍认识不足,本文就此进行阐述。 孙秀丽关键词:盆底 盆腔器官脱垂 手术后复发 盆底重建术后早期低频电刺激预防尿潴留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21 2019年 目的探讨盆底重建术后早期低频电刺激对术后尿潴留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单中心前瞻随机对照研究方法,自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病房因盆腔器官脱垂接受盆底重建手术的患者,按照入排标准纳入病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6例)和对照组(28例)。干预组术后第1~5天给予膀胱区及骶3区的低频电刺激治疗,一日2次,共10次,对照组仅做常规护理,所有患者均在术后第3天拔除尿管,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第7天尿潴留、残余尿量及尿流率情况。结果干预组术后第3天的最大尿流率大于对照组[16.00 ml/s(12.00~21.00 ml/s)vs 12.00 ml/s(7.00~19.00 ml/s)],术后第7天最大尿流率(ml/s)大于对照组[17.00 ml/s(11.35~25.82 ml/s)vs 13.40 ml/s(8.50~19.00 ml/s)],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第7天的平均尿流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两组排尿时间及达峰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组术后第7天尿潴留率(2.78%,1/36)明显低于对照组(28.57%,8/28)两组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低频电刺激能够提高盆底重建术后患者的尿流率,降低尿潴留的发生率。 曹婷婷 孙华欣 孙秀丽 杨欣 王建六关键词:盆底重建术 低频电刺激 尿流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