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晓雷
- 作品数:64 被引量:190H指数:8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艺术更多>>
- 人文精神承传:中文学科作用于当代文学的重要方式
- 2003年
- 如何扩展当代文学的研究视野,寻找当代文学研究新的学术生长点,为目前许多研究者所关注,为此,本刊编发一组文章,拟从大学中文学科的设置与当代文学发展资源的关系的角度入手,对此话题的探讨作出一个新的尝试.所选三篇文章都各从自己的角度谈出了颇有见地的看法,我们相信对这个话题还可以做许多更有益的讨论,希望能引起学界同仁的关注和进一步的探讨.
- 姚晓雷
- 关键词:人文精神高等教育中文学科当代文学人道主义文学审美
- 当代文学史写作探索刍议——由当前四部文学史著不同的写作模式谈起被引量:7
- 2004年
- 20世纪末以来 ,当代文学史写作模式的探索进入了多元化时期。除了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和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这两部广泛受人关注的文学史外 ,董之林研究上世纪 50年代小说的《追忆燃情岁月———五十年代小说艺术类型论》、吴秀明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都可以引发我们在更大的范围内对当代文学史写作模式进行多方位思考。它们分别从传统改良、“民间”挑战、人性审美、众声开放等维度 ,代表了目前的探索实绩或可能的方向。
- 姚晓雷
-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史政治文化
- 让批评在知识和学理的天空滑翔——关于黄轶文学批评风格的一种解读
- 2012年
- 当前文学批评领域已经当仁不让地成为一个不同话语风格竞相展现的舞台,不同的批评家本着各自的生活阅历、生命体验、文学观念以及知识储备在此尽情地挥发。形形色色的批评模式里,侧重自我主观经验挥发的“六经注我”式有之,侧重借文学来捍卫某种外在价值理想的“文以载道”式有之,侧重对批评对象内在审美特质探讨发掘的审美分析式有之,侧重和批评对象之间的平等交流的对话式有之。
- 姚晓雷
- 关键词:文学批评知识储备学理
- 试论李佩甫笔下的反叛一族被引量:3
- 2002年
- 李佩甫的小说在继承批判“国民性”传统的同时 ,也重在发掘乡土民间本身以藏污纳垢形态表现出来的反抗内容。在他的小说里主要出现了三种类型的反抗者。尽管有种种局限 ,但他们在反叛过程中所体现的、未曾被这块土地性格驯服的桀骜之气 ,始终是值得我们赞美的 ,也是探索民间现代出路的根本所在。
- 姚晓雷
- “绵羊地”里的冷峻剖析——李佩甫小说的主题方面的解读被引量:10
- 2004年
- 姚晓雷
- 关键词:李佩甫小说主题思想乡土题材
- 捍卫现代汉语的理性基石——20世纪末以来文学叙事中的语言异化现象反思被引量:1
- 2020年
- 凭借着比文言文系统更为明白精确的表情状物能力,现代汉语为建构百年中国新文学叙事的丰赡、深邃而理性的艺术大厦提供了适当的工具。但其表意功能也在长期使用中产生了一些扭曲。在一些当代作家的写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其文学语言与所能表达的生活内容、思想内容已经无法匹配。为了哗众取宠或掩饰自己的欠缺,他们开始乞灵于对语言符号的操弄,以至于严重败坏了现代汉语交流思考的理性功能,损伤了其承载信息的能力。相应地,文学叙事的语言也产生异化,主要表现为导向欲望宣泄而非事实和思想深度呈现的“挑逗化”、表意系统过于精密发达而缺乏可表现内容的“空心化”、个人风格由“陌生化”向“自动化”大面积坍塌的“模式化”。进一步捍卫现代汉语的本初功能,是目前文学叙事语言义不容辞的使命。
- 姚晓雷
- 关键词:空心化
- “侉子性”——河南乡土小说呈现中的一种民间个性被引量:30
- 2003年
- 本文选自博士学位论文《“民间”审视下的新时期河南乡土类型小说》。导师:陈思和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答辩委员会成员:主席:谢天振教授(上海外国语学院)成员:王鸿生教授(上海大学)董之林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张德林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杨扬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 姚晓雷
- 关键词:乡土小说民间性文学评论艺术特征
- 民间:一个演绎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范畴被引量:7
- 2001年
- 姚晓雷
- 关键词:歧异为文文学批评客体
- 文学研究中史料建设的作用
- 2018年
- 近年来的当代文学研究中,以作品营造的艺术图景、折射出的人生哲理以及所要表达的价值理想等审美内容为核心的“诗”性研究和批评,遇到了新的瓶颈。一些研究者遂推动一股片面强调史料建设的潮流。
- 姚晓雷
- 关键词:当代文学研究史料建设人生哲理审美内容文学
- 论新世纪文学理想表现的枯竭被引量:5
- 2011年
- 新世纪文学在体量不断增长的喧闹表象下,理想表现方面的危机越来越严重,那些发自灵魂深处并植根于现代文明土壤上的对未来的憧憬和信任日渐稀薄,甚至消失。这种理想危机即体现为一种表现本土社会生存内容时流行的疲惫绝望基调,也体现为一些信仰叙事中制造出来的纸糊神像,更体现为新生一代作家精神姿态的贴地爬行。它极大地影响到新世纪文学的价值深度。
- 姚晓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