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肝炎
  • 6篇毒性肝炎
  • 6篇病毒
  • 6篇病毒性
  • 6篇病毒性肝炎
  • 4篇预后
  • 4篇重型
  • 4篇重型病毒性肝...
  • 3篇内毒
  • 3篇内毒素
  • 3篇H-EGF
  • 2篇蛋白
  • 2篇血清
  • 2篇肝炎患者
  • 2篇病毒性肝炎患...
  • 1篇蛋白测定
  • 1篇毒素诱导
  • 1篇血管
  • 1篇血管活性
  • 1篇血管活性肠肽

机构

  • 8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同济医科大学...
  • 1篇武汉科技大学

作者

  • 10篇周和龙
  • 6篇何生松
  • 5篇杨小铭
  • 5篇曾令兰
  • 4篇李淑莉
  • 4篇罗端德
  • 2篇黄华芳
  • 1篇朱华斌
  • 1篇蔡淑清
  • 1篇杨泽川
  • 1篇李多云
  • 1篇叶进
  • 1篇谌辉
  • 1篇黄华芳
  • 1篇杨小明
  • 1篇熊开钧

传媒

  • 3篇中西医结合肝...
  • 2篇临床消化病杂...
  • 1篇疾病控制杂志
  • 1篇医药导报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国血吸虫病...
  • 1篇中华临床医药...

年份

  • 1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3
  • 2篇2002
  • 1篇1999
  • 1篇199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内毒素及h-EGF检测与重型病毒性肝炎预后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为探讨重症肝炎预后的影响因素 ,本文检测了 49例重肝患者血清内毒素和人表皮生长因子 (h EGF)含量变化。方法 :分别采用偶氮显色鲎试验方法及ABC ELISA方法测定血清内毒素和h EGF值。结果 :(1 )死亡组患者血清内毒素水平治疗前高于存活组 ,且与对照组比较P <0 .0 5,而h EGF却相反。 (2 )随着病情进展 ,死亡组内毒素水平升高 ,而h EGF水平有所降低 ,存活组则与之相反。 (3)血清内毒素水平越高 ,病死率越高 ;而h EGF水平越高 ,病死率越低。结论 :内毒素及h EGF分别能反映肝细胞坏死及再生情况 ,其动态检测能较好预测重肝发展趋势 。
周和龙杨小铭何生松曾令兰李淑莉罗端德
关键词:内毒素人表皮生长因子
内毒素诱导体外HBV感染骨髓细胞的TNF及LPO动态观察
1994年
本文报道了通过内毒素作用于乙肝病毒感染正常人骨髓细胞后,不同培养时间的TNF和LPO动态变化。结果发现:①内毒素诱导HBV感染组及HBV感染组TNF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培养时间延长,TNF值明显升高,72小时达高峰。②内毒素作用HBV感染组及HBV感染组LPO水平,随着培养时间变化,而有所改变,且培养72小时、1周时,LPO值均明显高于其它两组。③内毒素作用HBV感染组及HBV感染组TNF和LPO值经直线相关分析,分别为γ=0.299(P>0.050,γ=0.658(P<0.01)。提示:内毒素作用HBV感染骨髓细胞诱生TNF,可能是引起细胞病变的重要因素;内毒素、病毒(HBV)具有协同诱生TNF,加重细胞损伤的作用;乙肝病毒致病作用为始动因素,病毒、内毒素诱生TNF及LPO含量变化在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周和龙黄华芳曾令兰杨泽川熊开钧
关键词:内毒素骨髓细胞
拉米夫定单独或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单独或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乙肝 )的疗效。方法 :慢性乙肝患者 76例分为A组 3 5例 (拉米夫定 10 0mg ,qd ,po ,连续 12个月 ) ,B组 2 1例 (拉米夫定服用方法及剂量同A组 ,同时口服苦参素胶囊2 0 0mg ,tid ,连续服 6个月 ) ,C组 2 0例 (常规护肝 ,对症治疗 ,未经抗病毒治疗作为对照 )。动态观察患者血清HBV复制指标和肝功能的变化。结果 :①A组HBV DNA阴转率在 3 ,6,12个月时分别为 62 .9% ,80 .0 % ,77.1% ;B组分别为 76.2 % ,90 .5 % ,76.2 %。A组HBeAg阴转率在 3 ,6,12个月时分别为 2 8.6% ,3 4.3 % ,42 .9% ;B组分别为 3 8.1% ,47.6% ,42 .9%。两组HBV DNA阴转率和HBeAg阴转率均显著高于C组 (P <0 .0 5 )。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②A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复常率在 3 ,6,12个月时分别为 3 7.1% ,65 .7% ,71.4% ;B组分别为 42 .9% ,66.7% ,81.0 %。两组ALT复常率与C组比较 ,仅在 12个月时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拉米夫定单用或与苦参素联用 ,均具有明显抑制乙肝病毒作用 ;拉米夫定与苦参素联用 ,有改善肝功能作用 ,且有提高HBV
周和龙杨小铭何生松朱华斌黄华芳
关键词:拉米夫定苦参素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Ⅳ型胶原和层粘连蛋白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1999年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病例均为本院我科1997年6月~1998年2月期间住院治疗病毒性肝炎患者,共114例,其中急性病毒性肝炎18例,年龄18~59岁;慢性病毒性肝炎51例,年龄20~65岁;肝炎肝硬化45例,年龄21~65岁。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分型均符合第5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以健康献血员血清24例作为对照组。 1.2 实验方法 受试者均清晨空腹抽血,分离血清—20C保存,分批测试。①Ⅳ型胶原测定采用竞争性放射免疫分析方法。
周和龙杨劲欣黄华芳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胶原层粘连蛋白血清检测
内毒素,TNFα及h—EGF检测在重型病毒性肝炎预后评判中意义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为探讨重症肝炎预后的影响因素,本文检测了49例重肝患者血清内毒素,TNF-α和h—EGF含量变化。方法:分别采用偶氮显色鲎试验方法及ABC—ELISA方法测定血清内毒素,TNF-α和h—EGF值。结果:①死亡组患者血清US,TNF-α水平治疗前高于存活组,且与对照组比较P值分别<0.05和<0.01,而h—EGF却相反。②随着病情进展,死亡组LPS,TNF-α水平升高,而EGF水平有所降低,存活组则与之相反。②血清LPS,TNF-α水平越高,病死率越高;而h—EGF水平越高,病死率越低。结论:内毒素,TNF-α及h—EGF分别能反映肝细胞坏死及再生情况,其动态检测能较好预测重肝发展趋势,可用作评判重肝预后的指标。
周和龙何生松曾令兰李淑莉杨小铭罗端德
关键词:内毒素TNFΑH-EGF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测定及其预后的探讨被引量:25
2003年
谌辉周和龙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血清前白蛋白预后速率散射比浊法
重型病毒性肝炎预后的临床分析被引量:7
2002年
目的:探讨影响重型肝炎(重肝)预后的因素。方法:本文总结了207例重型病毒性肝炎资料。结果:(1)重肝好发年龄主要分布于30~50岁,年龄越大,死亡率越高,老年患者病死率达71.4%;(2)单纯HBV感染是重肝的主要病因,占70.5%,其病死率49.65%,而重叠病毒感染(HBV+HCV和/或HBV+HEV)均明显加重病情,病死率达55.56%和53.65%;(3)重肝早期治疗有效率达65.4%,而中晚期疗效差,有效率34.8%和11.3%;(4)重肝按脑病型、腹水型、混和型及其它型分型,各型治愈好转率有明显差异,分别为25%、42%、7%和63%;(5)并发症多少与转归明显关联,0~1种存活率46%,2~3种13.3%,4~5种5.4%;(6)重肝患者常伴有胆结石胆囊炎(12.6%)、糖尿病(Ⅱ型)(4.8%)、胰腺炎(0.7%)等。结论:年龄大小,病因不同,临床类型不同,并发症多少及伴随疾患的有无,均会影响重肝转归。
周和龙何生松杨小明罗端德
关键词:重型病毒性肝炎预后
血清TNF-α及h-EGF含量与重型病毒性肝炎的预后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 为探讨重症肝炎预后的影响因素 ,本文检测了 4 9例重肝患者血清 TNF-α和 h-EGF含量变化。方法 采用 ABC- EL ISA方法分别测定血清 TNF-α和 h- EGF含量。结果 死亡组患者血清 TNF-α水平治疗前稍高于存活组 ,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而 h- EGF却相反。随着病情进展 ,死亡组 TNF-α水平升高 ,h- EGF水平降低 ;存活组与之相反。血清 TNF-α水平越高 ,病死率越高 ;而 h- EGF水平越高 ,病死率越低。结论  TNF-α及 h- EGF分别能反映肝细胞坏死及再生情况 ,其动态检测能较好预测重肝发展趋势 。
周和龙何生松曾令兰李淑莉杨小铭罗端德
关键词:TNF-ΑH-EGF重型病毒性肝炎预后
急性戊型肝炎抗-HEV-IgG及抗-HEV-IgM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6
2002年
由于戊型肝炎病毒RNA(HEV RNA)检测手段较复杂,同时它在血清中存在的时间短,其结果受抽血时间影响较大,故戊型肝炎主要靠检测血清中抗-HEV-IgG及抗-HEV-IgM来进行诊断.
周和龙杨小铭何生松李淑莉曾令兰
关键词:急性戊型肝炎
吡喹酮对日本血吸虫感染鼠血管活性肠肽和物质P的影响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探讨吡喹酮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的结肠肌间神经丛中血管活性肠肽(VIP)和物质P(SP)的影响。方法30只昆明小鼠分成2组,每组15只。2组小鼠经皮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后,治疗组给予吡喹酮500mg/kg,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计算机彩色病理图文分析系统,观察吡喹酮治疗后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的结肠肌间神经丛内VIP和SP的免疫反应性变化。结果治疗组小鼠结肠肌间神经丛内VIP和SP的免疫反应强度的灰度均值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吡喹酮治疗可以使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的结肠肌间神经丛中VIP和SP含量降低。
李多云周和龙叶进蔡淑清
关键词:吡喹酮日本血吸虫肠道神经系统血管活性肠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