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建利

作品数:66 被引量:705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0篇期刊文章
  • 13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7篇农业科学
  • 10篇生物学

主题

  • 53篇水稻
  • 34篇基因
  • 17篇稻瘟
  • 17篇瘟病
  • 15篇基因定位
  • 15篇分子标记
  • 13篇稻瘟病
  • 11篇突变体
  • 10篇抗性
  • 8篇性状
  • 8篇杂种
  • 8篇病抗
  • 7篇杂种优势
  • 7篇抗稻瘟病
  • 6篇数量性状
  • 5篇稻瘟病抗性
  • 5篇野生
  • 5篇叶瘟
  • 5篇杂交
  • 5篇抗稻瘟病基因

机构

  • 59篇中国农业科学...
  • 9篇江西财经大学
  • 8篇浙江大学
  • 7篇江西农业大学
  • 6篇国际水稻研究...
  • 6篇中国水稻研究...
  • 5篇浙江省农业科...
  • 4篇杭州师范大学
  • 2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湖南省农业科...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黔南民族师范...
  • 1篇辽宁省农业科...
  • 1篇浙江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66篇吴建利
  • 27篇庄杰云
  • 22篇施勇烽
  • 18篇郑康乐
  • 14篇陈洁
  • 13篇黄奇娜
  • 12篇樊叶杨
  • 10篇王惠梅
  • 9篇江绍玫
  • 8篇徐霞
  • 8篇奉保华
  • 8篇王惠梅
  • 6篇樊叶扬
  • 6篇江绍琳
  • 5篇柴荣耀
  • 5篇张晓波
  • 5篇李振宇
  • 4篇夏英武
  • 4篇刘文强
  • 4篇郭丹

传媒

  • 17篇中国水稻科学
  • 7篇杂交水稻
  • 4篇Journa...
  • 3篇遗传
  • 3篇作物学报
  • 3篇核农学报
  • 3篇植物遗传资源...
  • 2篇中国科学(C...
  • 2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种子
  • 1篇云南大学学报...
  • 1篇植物病理学报
  • 1篇中国稻米
  • 1篇分子植物育种
  • 1篇南方农业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5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6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 4篇2001
  • 4篇2000
  • 2篇1999
6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水稻淡绿叶突变体HM133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被引量:3
2016年
EMS诱导籼稻品种IR64获得淡绿叶突变体HM133。与野生型IR64相比,HM133播种后的第6周和第15周的光合色素含量以及抽穗期的净光合速率显著降低,气孔导度则明显上升;此外,突变体株高、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等农艺性状也较野生型显著下降。叶绿体超微结构分析表明,分蘖期HM133类囊体基粒片层形状不规则,堆叠凌乱、排列疏松。遗传分析表明HM133淡绿叶性状受单隐性核基因控制。通过分子标记将该基因定位于第3染色体长臂RM143和RM3684之间。该区间内包含编码镁螯合酶D亚基的基因OsCHLD。序列分析表明HM133中该基因第10外显子上有一个从G突变为A的单碱基变异,导致编码的氨基酸由精氨酸变成谷氨酸,推测OsCHLD基因即为控制HM133淡绿叶表型的候选基因。
施勇烽贺彦郭丹吕向光黄奇娜吴建利
关键词:水稻基因定位光合作用
排除主效作用下水稻产量性状QTL的检测被引量:1
2011年
本研究旨在排除主效QTL效应的基础上检测控制水稻产量性状的微效QTL。前期应用中156/谷梅2号重组自交系(RIL)群体在第7染色体RM2-RM214区间上检测到控制抽穗期和产量性状的主效QTL,本研究挑选在此区间呈谷梅2号基因型的两个株系,配组衍生新的RIL群体,检测控制水稻产量性状的QTL。共检测到25个产量性状QTL,其中,8个QTL前期在中156/谷梅2号RIL群体亦呈显著作用,加性效应方向与前期一致;6个QTL位于其中2个共有区间中,但呈显著的性状从原来的单个性状增加到4个性状;11个QTL所处的区间,前期均未检测到产量性状QTL。前期检测到QTL中有2个在本研究中未检测到,其中1个在RM2-RM214区间为谷梅2号背景下不发挥作用,另一个在前期研究中对表型方差的贡献率仅为0.55%。两个群体QTL检测结果的比较结果表明,排除主效QTL可极大地提高微效QTL得到检测的几率。
钟娟刘文强吴建利贺浩华庄杰云
关键词:水稻数量性状座位重组自交系产量性状
水稻胞质雄性不育基因的遗传分析被引量:16
1995年
水稻胞质雄性不育基因的遗传分析陈深广,闵绍楷,熊振民,吴建利,朱旭东(中国水稻研究所遗传育种系,杭州310006)关键词:胞质雄性不育;广亲和性;等位性;基因型AnalysisonInheritanceofCytoplasmicMaleSterili...
陈深广闵绍楷熊振民吴建利朱旭东
关键词:水稻三系配套基因
杂交水稻产量性状的上位性效应及杂合性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被引量:1
1999年
郑康乐庄杰云樊叶杨吴建利
关键词:杂种优势杂交水稻产量性状上位性效应杂合性生物工程系
一种用于水稻点突变检测的PCR引物设计方法被引量:1
2007年
介绍了一种用于水稻点突变检测的PCR引物设计方法。利用该方法根据12个候选基因序列设计了12对引物,其中10对引物可以正常工作,能从基因组中扩增出特异性条带,合格率为83%,并且成功地在突变体中检测到点突变。这一方法不仅可以用于水稻,也可以用于其他动植物。同时,对引物设计过程中常见问题进行了讨论并给出了解决办法。
邱福林邵国军Hei LEUNG吴建利程式华
关键词:水稻引物设计聚合酶链式反应
应用候选基因定位水稻抗稻瘟病QTL被引量:11
2001年
应用经克隆了的已知功能或有潜在功能的 DNA序列 ,即候选基因 ,作为分子标记 ,在中 15 6 /谷梅 2号 F8重组自交系群体中进行水稻抗稻瘟病 QTL的分析。大部分候选基因在水稻染色体上成簇分布 ,并且位于已知抗病基因簇区域。应用复合区间法检测到 1个调控病斑大小和 1个调控病斑数量的 QTL,前者位于第 1染色体 CG36 a~ RM2 12区间 ,贡献率为4.17% ,抗性等位基因来自父本谷梅 2号 ;后者定位于第 2染色体 CG18a~RM2 6 3区间 ,贡献率为 6 .2 5 % ,抗性等位基因来自母本中 15 6。同时检测到 2对控制病叶面积和 1对控制病斑大小的基因互作。这些 QTL和互作基因涉及抗性基因同源序列、离子通道调控子以及编码致病相关蛋白和几丁质酶的基因 ,表明候选基因的应用有助于揭示 QTL的功能。玉米锈病抗性基因 Rp1与稻瘟病抗性有关 。
樊叶杨吴建利庄杰云HeiLEUNG郑康乐
关键词:水稻稻瘟病候选基因数量性状位点基因定位抗病基因
利用SSR分析华中、华东五大湖区野生菰的遗传结构与多样性被引量:3
2018年
为进一步了解我国野生菰资源的生存现状及演进历程,利用7对SSR分子标记对来自华中、华东5大湖区的26个野生菰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物种水平上,华中、华东野生菰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PPB=92.19%、Ao=1.922、Ae=1.454、He=0.274、I=0.422);各野生菰居群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和遗传距离分别介于0.5569~0.9981和0.0019~0.5854之间,居群间的遗传分化较显著(Gst=0.673)。26个野生菰居群的遗传结构可以分为3组,且各居群间不存在明显的亲缘地理关系。此外,进化分析结果显示,26个野生菰居群具有共同的祖先,在进化上分属两支。本研究结果深化了对我国野生菰资源遗传进化的认识,为野生菰资源开发利用及种质资源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惠梅苏晓娜黄雪雯王圣子海熊琦哲江绍琳江绍玫吴建利
关键词:SSR
水稻对稻瘟病抗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被引量:73
1999年
介绍了水稻对稻瘟病抗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用于定位作图的分子标记的种类和特点、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稻瘟病抗性基因的等位性比较研究。
吴建利庄杰云庄杰云郑康乐
关键词:水稻稻瘟病基因定位抗性分子生物学
检测水稻抗穗瘟病基因Pi25(t)的分子标记SK17
本发明提供了检测水稻抗穗瘟病基因Pi25(t)的分子标记SK17,它的特异性PCR引物,上游端自5′端至3′端的核苷酸序列为CAGCTGTGGACTCAGACCTCTC,下游端自5′端至3′端的核苷酸序列为GCGAACA...
庄杰云郑康乐吴建利樊叶扬
文献传递
一个新的水稻卷叶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被引量:18
2009年
水稻叶片发育异常的突变体是研究水稻叶片发育分子机理的重要材料.本研究在IR64的EMS突变体库中发现了一个新的卷叶突变体材料w32,在整个生育期过程叶片都表现高度卷曲.突变体w32与IR24、培矮64杂交构建F2群体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卷叶性状受一个隐性基因控制.选用w32/PA64F2群体中的1846个卷叶单株进行基因定位,在卷叶和正常叶的DNA池中筛选到两个多态性标记RM6697和RM20781,并确定该卷叶基因位于第7染色体短臂上,是一个尚未报道过的基因,暂命名为rl11(t).利用新发展的11个SSR标记和19个InDel标记,最终将rl11(t)基因定位在一个约52kb的区段上,为最终克隆该卷叶基因奠定了基础.
施勇烽陈洁刘文强黄奇娜沈波HEI Leung吴建利
关键词:SATIVA分子标记物理图谱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