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玉朋 作品数:38 被引量:188 H指数:8 供职机构: 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更多>>
关节镜辅助下有限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 被引量:9 2007年 目的探讨在关节镜辅助下复位有限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方法及近期疗效。方法胫骨平台骨折58例,术前X线摄片、MRI扫描及三维CT重建,术中在关节镜辅助下首先治疗合并损伤,然后进行复位空心螺钉和克氏针等固定,最后C型臂X线机透视确认,术后坚持"早锻炼,晚负重"的原则。结果随访8~17个月,术后3~4个月骨折骨性愈合。按Rasmussen评分,54例为优良,4例为可,本组评分为(26±3)分,临床效果满意。结论在治疗SchatzkerⅠ~Ⅴ型胫骨平台骨折时,关节镜辅助下的有限切口结合有限固定手术,能够最大限度恢复关节面的解剖连续性,可同时修复半月板和交叉韧带等复合损伤。 叶俊强 杨柳 史玉朋 何慕舜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 关节镜 有限内固定 磷酸钙骨水泥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探讨磷酸钙骨水泥(CPC)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运用CPC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23例,平均年龄68岁。所有病例采用小切口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注射CPC治疗。结果23例平均随访12个月,以Saito及Shibata为评分标准,所有患者最后随访的平均分值<2.6分,结果为优。结论小切口切开复位结合CPC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方法。 代宇 何慕舜 叶俊强 史玉朋 林绵辉关键词:骨质疏松 桡骨远端骨折 磷酸钙骨水泥 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和嗅鞘细胞移植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功能修复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对比人骨髓基质细胞(BMSCs)与人胚嗅鞘细胞(OE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功能修复的影响。方法将45只SD大鼠分成脊髓损伤后BMSCs移植组(BMSCs组)、OECs移植组(OECs组)和PBS对照组(PBS组),通过BBB评分、运动诱发电位(MEP)评估脊髓传导功能的改善状况,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移植细胞存活和分化情况,病理形态学方法观察组织结构修复情况。结果BMSCs组BBB评分高于OECs组(P<0.05);两细胞治疗组MEP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BMSCs组嗜银染色可见脊髓损伤近端有较多再生纤维向远端延伸,形成神经纤维束,而OECs组再生纤维较少;两种移植细胞均可在损伤处部分存活,BMSCs组可见BMSCs来源的细胞Nestin、NF、GFAP的阳性表达。结论BMSCs移植比OECs移植能更有效促进大鼠急性脊髓损伤修复。 邓宇斌 朱文标 毕小彬 史玉朋 王亚柱 叶美红 胡军关键词:骨髓间质干细胞 嗅鞘细胞 脊髓损伤 细胞移植 人嗅鞘细胞的免疫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探讨人嗅鞘细胞的免疫学特征。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人嗅鞘细胞的相应标记抗原的阳性表达率,用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测定人嗅鞘细胞的组织相容性和免疫耐受性,并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比。结果人嗅鞘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与移植免疫排斥发生密切相关的标志:HLADR、B71(CD80)、B72(CD86)、CD40和CD40L均为阴性。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显示人嗅鞘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对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无明显的刺激作用。结论人嗅鞘细胞可能是一种免疫缺陷细胞,在体外有诱导细胞移植免疫耐受性的作用。 沈慧勇 吴燕峰 唐勇 周敦华 杨睿 黄霖 王鹏 史玉朋 贺小玉 殷德振关键词:嗅鞘细胞 免疫学 免疫学特征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流式细胞仪分析 人神经干细胞移植修复大鼠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研究人神经干细胞(hN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原理。方法分离、培养和鉴定hNSCs。24例成年SD大鼠分为移植组12例和对照组12例,均采用NYU-Ⅱ型脊髓打击器制作脊髓损伤模型,第9天移植组于损伤脊髓中心分别注入经CM-DiI标记的hNSCs混悬液,对照组注入人DMEM/F12培养液。术后第4、8周取损伤部位脊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移植细胞的存活和分化;术后每7天行BBB评分,评定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数据进行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结果成功建立hNSCs的体外培养体系;移植的hNSCs在大鼠脊髓内存活超过8周,并向脊髓损伤头尾端迁移,免疫组织化学荧光染色示移植细胞可分化为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移植组大鼠BBB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移植到大鼠损伤脊髓中的人神经干细胞可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并可促进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 吴燕峰 贺晓玉 唐勇 刘晓梅 叶记超 史玉朋 黄霖 杨睿 刘鹄 项鹏 沈慧勇关键词:脊髓损伤 神经干细胞 钛颗粒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及细胞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通过观察钛颗粒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和细胞形态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内在联系和作用机制。方法取10只新生24 h SD大鼠颅骨,采用多次酶消化法体外分离培养成骨细胞,ALP和茜素红染色进行细胞鉴定。取生长良好的第3代细胞,分别采用浓度为0.01、0.05、0.1、0.5、1 mg/mL的钛颗粒培养基(0.01、0.05、0.1、0.5、1 mg/mL组)培养,7 d后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检测吸光度(A)值,比较不同浓度钛颗粒对成骨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并筛选半数致死浓度;ELISA法检测细胞Ⅰ型胶原表达,比较不同浓度钛颗粒对成骨细胞分化能力的影响。另取以半数致死浓度钛颗粒培养7 d的成骨细胞(实验组)进行FITC-鬼笔环肽和碘化丙啶双重荧光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吞噬钛颗粒后细胞形态学的改变。以上观察指标均以正常第3代成骨细胞作为对照组。结果 ALP及茜素红染色鉴定提示培养的细胞为成骨细胞。培养7 d,各浓度组成骨细胞增殖、分化能力与对照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随浓度增加,各浓度组对成骨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成骨细胞Ⅰ型胶原表达逐渐降低;除0.01、0.05 mg/mL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浓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钛颗粒的半数致死浓度为0.5 mg/mL。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示,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吞噬了钛颗粒的成骨细胞皱缩变形,伪足收缩变短,微丝排列紊乱。结论钛颗粒可抑制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能力,这种作用可能与吞噬钛颗粒后细胞形态学的改变有关。 林绵辉 史玉朋 王磊 叶俊强关键词:钛颗粒 成骨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分化 细胞形态 不同椎间植骨高度对颈椎稳定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观察下颈椎前路单椎间隙减压后不同高度植骨对颈椎即刻运动稳定性的影响,为临床上选择适宜的植骨高度提供依据。方法:采用6例新鲜成人尸体颈椎标本,取三面皮质骨髂脊植骨块,对完整状态、C5/6节段椎间隙减压术后应用不同高度骨块(基准高度的100%、120%、140%、160%)行椎间植骨5种状态下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在生物材料测试机上加载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轴向旋转的三维运动;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测量C5/6节段在各状态下的三维运动范围;进行各状态间的多重比较分析。结果:6例标本C5/6椎间隙植骨的基准高度平均为6.86mm。所有骨块植骨成功,但160%基准高度植骨时骨块置入较困难,且1例标本出现了椎间隙前方残余软组织的撕裂。1例标本在基准高度植骨状态测定屈伸过程中出现了植骨块移位,但在测试过程中均无植骨块脱出。统计分析表明,140%和160%基准高度植骨时较基准高度植骨时C5/6节段前屈后伸、左右侧屈活动度明显减小(P<0.05),但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160%基准高度植骨时C5/6节段的左右侧屈活动度较完整状态及120%基准高度植骨时明显减少(P<0.05);其余各状态间两两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下颈椎单椎间隙减压后,撑开植骨可增加手术节段的即刻运动稳定性,理想的植骨高度为140%基准高度。 殷德振 信效堂 杨睿 史玉朋 沈慧勇关键词:颈椎 椎间高度 植骨 生物力学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成熟树突状细胞TIM4表达 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成树突状细胞(DC)TIM4表达。方法分离15例RA患者和10例正常对照外周血单核细胞,加入重组人巨噬集落形成因子(rhMCSF)、重组人白介素-4(rh IL-4)培养6 d,再加入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培养1 d。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诱导分化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TIM4表达。结果 RA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分化成DC数量多于对照组(P<0.01),DC表达TIM4明显增加(P<0.01)。结论 DC表达TIM4上调可能参与RA发病。 代宇 范小琴 史玉朋 叶俊强关键词:树突状细胞 类风湿性关节炎 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解剖修复与重建的疗效比较 2023年 比较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解剖修复与重建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9月至于2021年9月在我院诊断为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5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入Brostrom-Gould组、关节镜下解剖修复组、弧形隧道解剖重建组及可调袢解剖重建组进行手术治疗。测量各组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距骨前移距离、距骨倾斜角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随访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围手术期无骨折、伤口感染、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2例患者出现腓浅神经损伤,经保守治疗后恢复。大多数患者踝关节肿痛、不稳感消失,无踝关节不稳复发。术前术后相对比发现,末次随访时,四个组的踝关节功能评分均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视觉模拟评分法、距骨前移距离、距骨倾斜角也出现了明显的下降(P <0.05)。四组间的视觉模拟评分的变化没有明显的差异(P >0.05)。弧形隧道解剖重建组和可调袢解剖重建组AOFAS评分优于Brostrom-Gould组和关节镜下解剖修复组,距骨前移距离和距骨倾斜角小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采用 Brostrom-Gould 法、关节镜下解剖修复法、弧形隧道解剖重建法、可调袢解剖重建法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均能获得满意疗效,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解剖重建法尤其是可调袢悬吊法可以使术后踝关节的稳定性更好,功能改善更加明显,是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一种良好选择。 林绵辉 钟宝 黄苑萍 林绵芳 史玉朋关键词:韧带损伤 人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1 2010年 目的:探讨人神经干细胞(hNSCs)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取2~3个月流产胎儿海马区组织,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采用通用型脊髓打击器将24只成年SD大鼠制成脊髓损伤模型,伤后第8天随机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于损伤中心分别注入CM-DiI标记的hNSCs悬液和DMEM/F12培养液。分别于hNSCs移植后当天及1、2、3、4、6、8周采用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行为功能评定量表评估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移植后第4、8周取损伤部位脊髓,行病理切片,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移植细胞的存活和迁移,并检测损伤脊髓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元核心抗原(NeuN)、2,3-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CNPase)、神经巢蛋白(Nestin)等抗原的表达。结果:移植组后肢运动功能评分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移植1周时后肢运动功能有所改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6.4±0.99 vs 6.0±0.93,P>0.05);移植4周时后肢运动功能比1周时有明显恢复,BBB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9.7±1.04 vs 7.4±0.95,P<0.05);移植的hNSCs可在损伤脊髓处长时间存活(至少8周),并分化为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结论:人神经干细胞可在损伤脊髓处向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分化,并能促进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部分恢复。 贺晓玉 沈慧勇 项鹏 吴燕峰 唐勇 史玉朋 黄霖 杨睿 叶记超关键词:脊髓损伤 神经干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