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率男
- 作品数:59 被引量:94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农业科学理学更多>>
- GK和PPAR双重激动活性的芳基脲类衍生物
- 本发明公开了一类新的芳基脲类衍生物、及其制法和药物组合物与用途。具体而言,涉及通式I所示的芳基脲类衍生物,其可药用盐,及其制备方法,含有一个或多个这化合物的组合物,和该类化合物在治疗与葡萄糖激酶和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
- 冯志强申竹芳李永强田康雷蕾秦爱方张利剑金小锋环奕刘泉刘率男
- N-(芳基磺酰基)-吲哚-2-甲酰胺类FBPase抑制剂及其用途
- 本发明公开了新结构的1‑甲基‑7‑氯‑4‑((甲氧基芳杂基)氨基)‑N‑(芳基磺酰基)‑吲哚‑2‑甲酰胺类FBPase抑制剂、及其制法和药物组合物与用途。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通式I及通式II所示的N‑酰基磺酰胺类FBPa...
- 徐柏玲申竹芳周洁刘率男扈金萍纪文明
- N-酰基磺酰胺盐类FBPase抑制剂、其制备方法、药物组合物及用途
- 本申请公开了作为FBPase抑制剂的化合物,具体为式I所示的N‑酰基磺酰胺盐类化合物。本申请还公开了式I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含有一个或多个该类化合物的组合物,以及所述化合物作为药物,治疗与FBPase有关的疾病,及在制备预...
- 徐柏玲申竹芳周洁刘率男别建波李燕李荣翠崔国楠扈金萍盛莉孙淑娟
- 文献传递
- 应用高胰岛素正常葡萄糖钳夹技术评价GLP-1类似物改善肥胖小鼠胰岛素抵抗的研究
- 目的:通过应用评价胰岛素敏感性的'金标准'方法——高胰岛素正常葡萄糖钳夹实验,探讨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对小鼠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以及其对脂肪细胞因子瘦素、抵抗素、脂联素的影响。方法:6-8周雌性C57BL/6J小鼠...
- 李娟赵维纲刘率男申竹芳袁涛付勇
- 一类四氢异喹啉化合物及其盐的制备和医药用途
- 本发明公开了一类新的四氢异喹啉化合物、其制法和其药物组合物与用途。具体公开了一类通式(Ⅰ)所示化合物及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这类化合物的制备过程,含有通式(Ⅰ)化合物的药物组合物,以及这类化合物和药物组合物在治疗2型糖尿病...
- 刘站柱申竹芳于然环奕贯宝和彭军潘璇刘泉刘率男孙素娟李彩娜孙兆柱贾春明姜茜王悦周艳丽
- 文献传递
- 7-硝基吲哚酰基芳磺酰胺类FBPase抑制剂的设计合成、活性评价及结合模式分析
- 2020年
- 目的设计合成新结构果糖-1,6-二磷酸酶(FBPase)抑制剂,评价其对FBPase的抑制活性,探索构效关系及结合模式。方法利用生物电子等排体策略,设计新结构的7-硝基-吲哚酰基芳磺酰胺类化合物。以取代的7-硝基-吲哚-2-羧酸类化合物为关键中间体,与取代的磺酰胺发生缩合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采用磷酸葡萄糖异构酶(PGIase)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偶联实验,评价化合物对FBPase的抑制作用。采用结构生物学方法,培养解析目标化合物与FBPase复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果设计合成了18个未见文献报道的7-硝基-吲哚酰基芳磺酰胺类衍生物(21~38),目标化合物结构经1H-NMR、LC-MS谱确证,部分化合物结构经13C-NMR进一步确证。发现10个化合物对FBPase具有抑制活性(IC50值为0.15~5.80μmol·L-1),4-芳基-吲哚酰基芳磺酰胺类化合物(32~34)抑制活性显著(IC50值为0.15~0.21μmol·L-1)。解析了化合物34与FBPase复合物的晶体结构,揭示了该类化合物的结合模式。结论4-芳基吲哚酰基芳磺酰胺类化合物是新结构类型的FBPase抑制剂,该类化合物独特的结合模式为获得高活性和类药性FBPase抑制剂提供了结构基础。
- 别建波王晓宇刘率男周洁刘泉申竹芳徐柏玲
- 关键词:FBPASE抗糖尿病药物
- 代谢综合征MSG肥胖大鼠胰岛β细胞功能紊乱机制的初步研究被引量:9
- 2008年
- 评价代谢综合征动物模型MSG肥胖大鼠的胰岛β细胞功能,并对其功能紊乱机制进行初步研究。采用高葡萄糖钳夹技术证实肥胖性胰岛素抵抗MSG大鼠存在β细胞功能缺陷,GIR值较正常动物降低33.8%[MSG(23.1±3.2)mg.kg-1.min-1,NOR(34.9±8.4)mg.kg-1.min-1,P<0.05];考察病理与生化指标显示MSG大鼠胰岛β细胞数目减少,胰腺甘油三酯含量、NO含量显著增加,SOD水平、胰腺线粒体中总ATP酶和Na+-K+-ATP酶活性均显著降低。结果提示,肥胖性胰岛素抵抗MSG大鼠具有典型的代谢综合征特征,同时伴有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这可能与其肥胖导致的炎症因子增加,机体抗氧化能力及膜结构中ATP酶活性下降有关。
- 刘率男刘泉申竹芳
-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胰岛Β细胞功能ATP酶活性
- 桑椹果饮解酒作用的试验研究被引量:6
- 2010年
- 研究桑椹果饮的解酒作用。小鼠分别于给酒前和给酒后,灌胃给予桑椹果饮,观察其对急性乙醇中毒小鼠的行为生存情况及小鼠肝乙醇脱氢酶的影响。桑椹果饮预防给药可以降低小鼠的醉倒率、死亡率,并显著延长翻正反射消失潜伏时间(P<0.05)。醉酒小鼠给予桑椹果饮后,10h内苏醒动物数量明显增多,死亡率明显下降。40mL/kg的桑椹果饮还可显著增强肝组织乙醇脱氢酶活性(P<0.05)。因此,桑椹果饮具有一定的防醉解酒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其增强肝组织中乙醇脱氢酶的活性有关。
- 高丽辉刘率男刘泉李彩娜李林忆申竹芳
- 关键词:酒精中毒乙醇脱氢酶小鼠
- 果糖1,6二磷酸酶抑制剂cpd-36在四氧嘧啶小鼠中的降糖作用研究及机制初探
- 2016年
- 目的研究针对肝糖异生途径的抗糖尿病药物新靶点——果糖1,6-二磷酸酶(FBPase)的抑制剂,新结构化合物cpd-36对四氧嘧啶(alloxan)小鼠的降糖活性及作用机制初探。方法在酶学和原代小鼠肝细胞水平,评价cpd-36对人源FBPase活性和肝细胞糖异生的抑制作用;在Alloxan小鼠中,单次或长期口服给予cpd-36(100和200 mg·kg-1),行丙酮酸钠耐量试验,以评价其对糖异生的抑制作用和对糖脂代谢的影响。结果 cpd-36对重组人源FBPase活性具有显著抑制作用,IC50为6.2×10-8mol·L-1,抑制作用优于FBPase阳性抑制剂MB05032(IC50为1.2×10-7mol·L-1);在Alloxan小鼠中单次口服给药,cpd-36(100 mg·kg-1)可明显抑制给予丙酮酸钠后的血糖上升,与二甲双胍(150 mg·kg-1)作用相当;长期给药后,cpd-36(100和200 mg·kg-1)可显著降低高糖小鼠的空腹和随机血糖(P<0.05),并剂量依赖性地抑制肝脏中FBPase的活性;对小鼠的多食多饮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给药后,未发现血乳酸及β-羟丁酸的堆积现象,对肝脏病理形态也无显著影响;另外,cpd-36亦可显著抑制小鼠原代肝细胞内的糖异生作用,减少肝细胞葡萄糖生成。结论cpd-36具有较强的FBPase抑制活性,可通过口服给药发挥良好的体内降血糖作用,对糖异生底物的水平影响较小;围绕cpd-36进行合理的结构优化,可继续探寻和开发活性好、安全性高的以FBPase为靶点的抗糖尿病候选药物。
- 刘率男穆永钊刘泉李彩娜申竹芳
- 关键词:空腹血糖糖异生
- G蛋白偶联受体119和二肽基肽酶4双靶点活性化合物的发现
- 环奕姜茜白国良周甜孙素娟刘率男刘泉李彩娜申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