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少雄

作品数:12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会议论文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理学
  • 1篇电气工程

主题

  • 10篇电极
  • 7篇甲醇
  • 7篇甲醇氧化
  • 6篇PT
  • 6篇PT电极
  • 5篇光谱
  • 5篇光谱研究
  • 5篇红外
  • 5篇红外光
  • 5篇红外光谱
  • 5篇红外光谱研究
  • 4篇铂电极
  • 2篇电池
  • 2篇动力学
  • 2篇动力学研究
  • 2篇上甲
  • 2篇燃料电池
  • 2篇PTRU
  • 2篇CO
  • 2篇催化

机构

  • 1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中国科技大学

作者

  • 12篇刘少雄
  • 11篇陈艳霞
  • 9篇陶骞
  • 9篇廖玲文
  • 4篇徐杰
  • 3篇耿斌
  • 2篇康婧
  • 2篇张普
  • 1篇方兰兰
  • 1篇梅东
  • 1篇袁道福
  • 1篇李明芳
  • 1篇张尊彪
  • 1篇蔡俊

传媒

  • 3篇中国化学会第...
  • 1篇电化学
  • 1篇高等学校化学...
  • 1篇Chines...
  • 1篇中国科学:化...

年份

  • 2篇2013
  • 2篇2011
  • 8篇2010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A Revisit to the Role of Bridge-adsorbed Formate in the Electrocatalytic Oxidation of Formic Acid at Pt Electrodes被引量:1
2013年
The mechanism and kinetics of electrocatalytic oxidation of formic acid at Pt electrodes is discussed in detail based on previous electrochemical in-situ ATR-FTIRS data [Langmuir 22, 10399 (2006)and Angewa. Chem. Int. Ed. 50, 1159 (2011)]. A kinetic model with formic acid adsorption (and probably the simultaneous C-H bond activation) as the rate determining step, 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majority of reaction current for formic acid oxi- dation, was proposed for the direct pathway. The model simulates well the IR spectroscopic results obtained under conditions where the poisoning effect of carbon monoxide (CO) is negligible and formic acid concentration is below 0.1 mol/L. The kinetic simulation predicts that in the direct pathway formic acid oxidation probably only needs one Pt atom as active site, formate is the site blocking species instead of being the active intermediate. We review in detail the conclusion that formate pathway (with either 1st or 2nd order reaction kinetics) is the direct pathway, possible origins for the discrepancies are pointed out.
徐杰梅东袁道福张尊彪刘少雄陈艳霞
关键词:ELECTROCATALYSIS
甲醇在PtRu电极上吸附与氧化的电化学原位红外光谱研究
刘少雄陶骞廖玲文陈艳霞
关键词:甲醇氧化PT
室温下Pt电极上CO的脱附机理
2011年
利用流动电解池与电化学原位红外光谱技术研究了温度和阴离子竞争吸附等因素对室温下Pt电极上COad的脱附机理与动力学的影响.研究表明当溶液中有Cl-或硫酸根等离子时,室温下未观察到COad从电极表面脱附.但是当溶液相存在与COad的吸附能相当甚至比之更大的粒子如CO或CN-时,COad可以被取代而从电极表面脱附.红外光谱表明吸、脱附过程中CN-ad与COad的红外谱带强度存在反线性的关系,而且变温实验估算得到COad的脱附能垒小于40kJmol-1,该脱附能垒远比CO的吸附能(>60kJmol-1)小.上述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室温下COad在Pt电极上的脱附不是热激发脱附.据此结果,本文详细地讨论了我们早先提出的吸附驱动的脱附机理的历程与能量来源.
刘少雄康婧耿斌陶骞陈艳霞
关键词:铂电极CO
Pt电极上CO的同位素取代吸附机理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本文依据偶极耦合理论和相干势近似方法,合理选择粗糙电极上吸附分子的频率分布函数、一氧化碳(CO)吸附层的结构参数以及偶极耦合作用常数,对13CO/12CO同位素取代过程记录的红外光谱进行了拟合.研究发现,只有在拟合过程中引入低频CO分子优先取代,就可成功地模拟整个同位素取代过程的红外光谱随表面吸附的13CO/12CO组分的变化,并由此提出了吸附驱动的脱附机理,COad的脱附不是热激发脱附,而是吸附到表面的CO分子为其邻近位置COad的脱附提供能量.伸缩振动频率较低的COad处于台阶或缺陷位等较开阔的位置(尽管其吸附能较高),周围有较大的空间,利于来自溶液的CO分子的吸附,因此在台阶或缺陷位优先发生同位素的取代.
梁桑梓刘少雄廖玲文陶骞康婧陈艳霞
关键词:CO
Pt电极上甲醇氧化的微分电化学质谱研究
陶骞廖玲文刘少雄徐杰陈艳霞
关键词:甲醇氧化PT
甲醇在PtRu电极上吸附与氧化的电化学原位红外光谱研究
在流动电解池中利用衰减全反射原位红外光谱与电化学联用技术,在控制氧化电位的条件下研究甲醇在Pt和PtRu电极上的吸附和氧化过程,讨论两种电极上甲醇氧化的表面吸附
刘少雄陶骞廖玲文陈艳霞
关键词:甲醇氧化PT
电化学原位红外光谱与电化学微分质谱联用技术及其在燃料电池电催化领域的应用
本工作将介绍最新发展的电化学原位红外光谱和微分电化学质谱的联用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装置。并以C1小分子在铂电极上的吸附和氧化为例,展示利用这门技术通过单一实验就能同时获
陶骞廖玲文刘少雄徐杰陈艳霞
关键词:甲醇氧化PT
Pd/Pt二元合金电极的制备及氧还原性能被引量:1
2011年
利用Pt置换取代经欠电位沉积的亚单层Cu的方法,制备了不同组成的Pd/Pt二元合金电极(用Pd/Ptx表示,x表示Pt置换取代欠电位沉积Cu过程的次数),并对其表面元素组成和氧还原性能进行了表征.在控制欠电位沉积Cu的下限电位恒定(0.34 V)的条件下,表面Pd/Pt的元素组成比通过重复Pt置换取代欠电位沉积Cu的次数(1~5次)来调控.光电子能谱(XPS)以及红外光谱实验结果表明,Pd/Ptx电极表面的Pd/Pt元素组成比随着Pt沉积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对Pd/Pt4电极,在电极表层约2~3 nm厚度内的Pt/Pd原子比为1∶4,最表层的Pt/Pd原子比为4∶1.循环伏安结果显示,随着Pt沉积次数的增加(1~5次),Pd/Ptx电极表面越来越不易氧化.氧还原测试结果显示,随着Pt沉积次数(1~4次)的增加,Pd/Ptx二元金属电极的氧还原活性依次增加,经过第3次沉积后其氧还原活性已优于纯Pt,而经4次以上沉积后其氧还原活性基本不变.在其它反应条件相同时,Pd/Pt4电极上氧还原的半波电位与纯Pt相比右移约25 mV.可初步认为Pd/Ptx二元金属体系氧还原性能的改善主要源自表层Pd原子让邻近的Pt原子上含氧物种的吸附能降低.
方兰兰廖玲文刘少雄蔡俊李明芳陈艳霞
关键词:燃料电池
Pt电极上甲醇氧化的微分电化学质谱研究
本文利用在线微分电化学质谱与双薄层流动电解池联用技术,系统地研究了甲醇的浓度和电极电位对甲醇氧化的影响。通过分析在反应中生成的二氧化碳和甲酸甲脂的量,并与反
陶骞廖玲文刘少雄徐杰陈艳霞
关键词:甲醇氧化PT
甲醇在Pt电极上反应的电化学原位红外光谱研究
利用流动电解池与衰减全反射原位红外光谱联用技术,系统地研究了甲醇在Pt膜电极上的脱氢和氧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甲醇脱氢生成CO的速度随着电位增加而增加,在0.6V时达到
刘少雄廖玲文陶骞耿斌张普陈艳霞
关键词:甲醇氧化红外光谱铂电极动力学研究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