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子琳

作品数:64 被引量:723H指数:18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7篇期刊文章
  • 14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7篇生物学
  • 13篇天文地球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1篇初级生产力
  • 28篇植物
  • 28篇浮游植物
  • 22篇叶绿素A
  • 13篇夏季
  • 9篇大洋
  • 8篇南大洋
  • 8篇浮游
  • 6篇近海
  • 6篇海域
  • 5篇叶绿素A浓度
  • 5篇秋季
  • 5篇现存量
  • 5篇象山港
  • 5篇邻近海域
  • 5篇近海域
  • 5篇丰度
  • 4篇有机碳
  • 4篇生物量
  • 4篇颗粒有机碳

机构

  • 60篇国家海洋局第...
  • 12篇国家海洋局
  • 10篇杭州科技职业...
  • 1篇同济大学
  • 1篇香港科技大学
  • 1篇杭州广播电视...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64篇刘子琳
  • 33篇宁修仁
  • 24篇蔡昱明
  • 16篇朱根海
  • 13篇陈忠元
  • 11篇刘艳岚
  • 11篇史君贤
  • 9篇张海生
  • 9篇陈建芳
  • 8篇刘诚刚
  • 6篇张涛
  • 5篇潘建明
  • 4篇李宏亮
  • 3篇王小谷
  • 3篇刘小涯
  • 3篇刘镇盛
  • 3篇卢勇
  • 3篇高生泉
  • 2篇金海燕
  • 2篇金明明

传媒

  • 14篇海洋学报
  • 11篇东海海洋
  • 5篇极地研究
  • 4篇南极研究
  • 2篇生态学报
  • 2篇海洋学研究
  • 2篇海洋科学集刊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中国及邻近海...
  • 1篇中国科学(C...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Acta B...
  • 1篇海洋科学
  • 1篇沉积学报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2012中国...
  • 1篇中国海洋与湖...

年份

  • 2篇2013
  • 2篇2012
  • 7篇2011
  • 2篇2009
  • 2篇2008
  • 5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 4篇2004
  • 4篇2003
  • 4篇2002
  • 4篇2001
  • 3篇2000
  • 4篇1999
  • 2篇1998
  • 4篇1997
  • 1篇1996
  • 2篇1995
  • 1篇1994
  • 3篇1993
6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珠江口初级生产力和新生产力研究被引量:34
2002年
1996年 1 2月和 1 997年 8月在珠江河口湾及其毗邻海域对浮游植物生物量、初级生产力和新生产力及其环境制约机制的研究 .结果表明 ,调查海区的叶绿素a、初级生产力和新生产力均是夏季高于冬季 ,冬、夏两季的平均值分别为 ( 0 95± 0 4 1 )和 ( 1 0 8± 0 52 ) μg/dm3 ,( 6 9 2± 75 5)和 ( 1 98 7± 1 1 9 1 )mg/(m2 ·d) ,( 1 4 6±0 79)和 ( 3 0 5± 3 0 9)mg/(m3 ·h) .冬、夏两季平均 f -比分别为 0 4 5和 0 38.分级叶绿素a结果显示 ,冬、夏两季均以微型和微微型级分 ( <2 0 μm)占优势 ,其对海区叶绿素a的贡献分别为 79 6 %和 81 6 % ,对初级生产力的贡献分别为 70 7%和89 6 % .调查海区具显著的空间区域化特征 ,叶绿素a和潜在初级生产力的高值出现在冲淡水区的中部 ,向口门区和远岸区逐渐降低 .现场初级生产力的高值出现在远岸区 ,它与复合参数BeZpI0 (Be 为真光层平均叶绿素a ,Zp 为真光层深度 ,I0 为海面光辐射强度 -PAR)呈很好的正相关 ,说明光是研究海区初级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因子 .新生产力冬。
蔡昱明宁修仁刘子琳
关键词:珠江口初级生产力粒径分级
象山港中、西部秋季浮游植物粒径分级、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被引量:25
1998年
1994年10月结合水色遥感光谱实验,对象山港中、西部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优势种类、叶绿素a浓度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做了现场观测。表层水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4种,隶属3门17属,细胞丰度为1.05×104±1.14×104个/dm3;叶绿素a浓度为1.07±0.59μg/dm3,潜在初级生产力为3.86±3.60mgC/(m3·h)。港区西部的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叶绿素a浓度和初级生产力均高于港区中部;表层叶绿素a浓度高于中层和底层。浮游植物细胞粒径分级结果表明,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细胞(<20μm)对总叶绿素a的贡献占86%,对初级生产力的贡献占89%;小型浮游植物细胞(>20μm)对总叶绿素a的贡献占14%,对初级生产力的贡献占11%。
刘子琳蔡昱明宁修仁
关键词: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粒径分级象山港
南大洋浮游植物现存量对颗粒有机碳的贡献被引量:21
2004年
根据中国第15、16次南极考察观测的颗粒有机碳、叶绿素a浓度的数据 ,探讨浮游植物现存量对南大洋颗粒有机碳的贡献。结果表明 ,普里兹湾内浮游植物碳对颗粒有机碳的贡献高于湾北部的大洋区 ,真光层上部浮游植物碳对颗粒有机碳的贡献高于深层水。同时分析两个航次测区叶绿素a浓度和航程途中叶绿素a浓度的分布 ,以期了解浮游植物在南大洋颗粒有机碳来源中的作用。
刘子琳潘建明陈忠元
关键词:南大洋浮游植物颗粒有机碳叶绿素A
1999/2000年夏季环南极表层海水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被引量:18
2000年
中国第 1 6次南极考察期间 ,作者随雪龙船于 1 999年 1 1月 2 2日至 2 0 0 0年 1月 1 8日从澳洲西南部到达东南极普里兹湾 ,后经南印度洋 -南大西洋 -德雷克海峡 -南大西洋 -南印度洋返回普里兹湾。航渡中定时采集表层海水 ,进行水温、盐度、营养盐、浮游生物现存量和光合作用速率的现场观测 ,研究环绕南极海域表层水叶绿素 a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南大洋表层水营养物质、浮游生物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分布具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南极辐合带以南的南极水营养盐浓度高于亚南极水和亚热带水。叶绿素 a浓度与营养物质的分布趋势一致 ,南极水、亚南极水和亚热带水的平均叶绿素 a浓度分别为 1 .77、1 .40和 0 .2 1 μg/dm3。在环绕南极的大洋中 ,南大西洋海域营养物质丰富 ,海水最为肥沃 ,叶绿素 a浓度和初级生产力高于南印度洋和德雷克海峡。在短期往返东南极 -西南极 -东南极的航渡观测中 ,由于南极夏季水温的升高 ,陆缘冰融化 ,冰藻释放 ,长城湾至普里兹湾的西 -东向航渡中观测的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叶绿素 a浓度和光合作用同化数分别比普里兹湾至长城湾的东 -西向航渡中高 1 45%、1 1 3%、68%和 1 8%。与 1 0年前的观测结果比较 ,南大西洋仍为高生物量和高生产力海区 ;1 999/2 0 0
刘子琳宁修仁蔡昱明刘诚刚朱根海
关键词:叶绿素A初级生产力海洋生态学浮游生物
北部湾浮游植物粒径分级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被引量:53
1998年
1994年5月23B至6月4日现场观测了北部湾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叶绿素a浓度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测区平均叶绿素a浓度为0.94±0.45/d3.平均初级生产力(C)为351±172mg/(m2,d),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为0.97X104-10050X104个/m3,鉴定浮游植物4门56属176种。地理环境和水文状况的差异使上述参数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近岸区高于湾中部,测区北部高干南部;温跃层以下水层叶绿素a浓度高于上层水,周6观测站平均叶绿素a浓度湾北部(0.47±0.15g/dm3)高于湾南部(0.15±0.02dm3).北部湾水域光合浮游生物以微型和微微型细胞(小于20m)占优势,其对总初级生产力的贡献(占91%)高于对总叶绿素a的贡献(占77%)。
刘子琳宁修仁蔡昱明
关键词:叶绿素A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粒径分级
南大洋环极表层水浮游植物分级生物量、初级生产力和颗粒有机碳的分布被引量:5
1993年
198 9/1 990年夏季作者在中国第六次南极考察环极航行中 ,对南大洋不同海区的浮游植物细胞大小分级叶绿素 a和初级生产力、颗粒有机碳及有关环境参数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在南极水域中以南大西洋最为肥沃 ,叶绿素 a浓度平均超过 2 μg/dm3 ,POC的平均浓度也最高 (>1 0 0 μg/dm3 ) ,而德雷克海峡和南印度洋较低。叶绿素 a和 POC的空间变异具有同步的波动。分级叶绿素 a结果表明 ,在肥沃的南大西洋以细胞 >2 0 μm的绢滤浮游生物 (主要是小型浮游生物 )所占比重最高 (6 5 %) ,而在较贫瘠的南印度洋则以微微型浮游生物 (<2 μm)最高 (47%)。分级初级生产力的结果表明 ,在南大西洋和德雷克海峡对总初级生产力的贡献以微微型浮游生物为最大 ,微型浮游生物和小型浮游生物的贡献大致相当。微微型浮游生物相对高的光合作用生理活性显示了它们在南大洋海洋生态系中的重要性。与南极水域相比 ,亚南极和亚热带水域较为贫瘠。
刘子琳宁修仁朱根海史君贤
关键词:南大洋浮游植物生物量有机碳
北极陆架沉积碳埋藏及其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被引量:40
2004年
陆架边缘海有机碳的堆积速率比大洋高一个数量级 ,全球大约有 80 %以上的沉积有机碳埋藏于陆架地区。北极陆架是世界上最大的陆架 ,占全球陆架面积的 1 / 4 ,然而由于相关的工作较少 ,目前对北极沉积有机碳埋藏情况及其对全球的贡献还知之甚少。北极地区沉积有机碳埋藏主要取决于生物泵 ,而生物泵过程一个主要的限制因子是海冰的覆盖。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变暖 ,北极海冰覆盖面积正在快速减小。本文从北极沉积有机碳的来源、河流携带的沉积物输入、海冰覆盖率、营养盐来源等方面初步讨论了陆源输入和生物泵过程对沉积碳来源和埋藏时空变化的影响。结合两次北极考察的初步结果指出 ,全球变暖很可能使北极陆架边缘海成为沉积有机碳的高效汇区。
陈建芳张海生金海燕金明明刘子琳
关键词:陆架边缘海海冰大洋全球碳循环
Phytoplankton in Prydz Bay and Its Adjacent Sea Area of Antarctica During the Austral Summer (1998/1999)被引量:7
2003年
The cell density,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phytoplankton, and their relations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Prydz Bay and its adjacent sea area, Antarctica (69degrees-77degrees E, 62degrees-70degrees S) during the austral summer of 1998/1999 were investigated. A total of 48 taxa belonging to 21 genera of phytoplankton in the sea area were identified. The average cell density of phytoplankton was 22.46 x 10(3) cells/dm(3), of which diatoms were predominant (84.51%). The highest cell density of phytoplankton occurred in Prydz Bay and the adjacent continental shelf where the average cell density was 46.03 x 10(3) cells/dm(3). The lowest cell density (3.34 x 10(3) cells/dm(3)) occurred in deep sea area. The dominant species of phytoplankton was Fragilariopsis curta.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phytoplankton density was highest in the upper part of 0-50 in depth, lower in 100 in and lowest in 150 in.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cell density of phytoplankton were influenced by water circulation. The cell density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water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nutrients.
朱根海宁修仁蔡昱明刘子琳
关键词:PHYTOPLANKTONDISTRIBUTIONANTARCTICA
南大洋普里兹湾碳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张海生潘建明扈传昱刘小涯刘子琳姚龙奎杨丹卢勇陈志强朱根海薛斌于培松
该课题首次开展了对夏季南大洋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域DOC、POC的含量及分布的调查。获得了我国首批南大洋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域有机碳的有关资料。首次开展了对夏季南大洋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域POC的迁移砖化以及垂直通量的研究,建立起一...
关键词:
关键词:南大洋生物地球化学
南海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丰度分布的研究被引量:76
2003年
报道了1998年夏季(6~7月)和冬季(12月)在南海大尺度海域(5°~25°N,105°~120°E)和1999年夏季(8月)在南海北部(18°~22°N,105°~117°E)3个航次所进行的表层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的研究,并结合过去网采浮游植物调查资料进行讨论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南海海域表层共有浮游植物5门54属119种3变种和2变型.1998年夏季浮游植物细胞丰度范围在0 09×103~24 60×103个/dm3之间,平均值为0 83(SD±3 22)×103个/dm3(n=61).其中,硅藻类占75 7%,甲藻类占10 8%,蓝藻类占13 5%.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密集区分布在海南岛东北部海域,细胞丰度分别大于10×103个/dm3和5×103~10×103个/dm3,并且主要由硅藻类组成,优势种为菱形海线藻.1998年冬季浮游植物细胞丰度范围在0 26×103~65 62×103个/dm3,冬季浮游植物细胞丰度明显高于夏季,平均值为8 46(SD±14 07)×103个/dm3(n=49).其中,硅藻类占95 8%,甲藻类占1 9%,蓝藻类占2 3%.冬季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密集区分布在南沙群岛西南海域和西北海域以及海南岛东北部和东沙群岛附近海域,细胞丰度均大于10×103个/dm3,并且90%以上是由硅藻类组成,主要优势种类为伏氏海毛藻、尖刺拟菱形藻、柔弱拟菱形藻、角刺藻、辐杆藻等.
朱根海宁修仁蔡昱明刘子琳刘诚刚
关键词:浮游植物丰度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