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名望
- 作品数:15 被引量:12H指数:3
- 供职机构:遵义师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贵州省社科规划课题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 尼赫鲁时期(1947-1964)的印苏关系探究
- 2017年
- 尼赫鲁时期的印苏关系,在两国对国家利益、地缘政治的深度考量和美、中等大国因素的交互叠加影响下,经历了从冷淡到冷暖转换再到战略合作这样一种发展演变轨迹,属国际关系中较少见的递进式发展演变模式。它不仅为尼赫鲁之后的印苏关系走向准军事结盟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还为两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的经贸与军事合作铺平了道路。
- 刘名望
- 浅析英俄争霸亚洲格局下的俄印关系
- 2016年
- 19世纪,英俄为了争霸亚洲,围绕印度展开了激烈角逐。究其原因,对英国而言,印度不仅是英国重要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也是英国推行世界霸权的战略基地;对俄国而言,征服印度不仅将实现俄国人多个世纪以来的温水港梦,而且印度也是俄国重要的原料市场与未来新兴的产品市场。为实现各自在印度的利益,两国在印度周边地区进行了长达近一个多世纪的明争暗斗。最终因俄国国力有限,直到沙皇倒台也最终未能实现占有印度的设想。
- 刘名望
- 浅析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对印度的经济援助与影响(1955-1964)
- 2016年
-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对印度予以了大规模的经济援助,达到了60.4亿卢比,位居苏联对非社会主义国家援助榜首。它不但为印度打造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而且使西方国家对印度援助的门槛逐步降低并引发了竞相投资的景象,并大大扩大了印度的对外贸易,对印度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刘名望
- 关键词:赫鲁晓夫经济援助
- 中印贸易现状、不足与建议被引量:1
- 2016年
- 中印贸易在最近20多年的发展中,大体呈现出稳步增长、互补性强和在各自双边贸易所占比重不高三大特征。同时,也面临着贸易不平衡、印度贸易保护倾向日趋严重和双方政治互信不足三大关键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将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印双边贸易带来冲击。要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可从四方面着手:加大对印投资力度、建立中印自由贸易区、加快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和积极交流,增强互信。可以预景,随着这些问题的妥善解决,中印贸易将迎来新的历史机遇。
- 刘名望
- 关键词:双边贸易
- 印度在1956年匈牙利事件中的政策探究被引量:3
- 2016年
- 1956年10月,苏联政府从阵营稳定等角度考虑,对匈牙利人民旨在要求改革的呼声予以了粗暴干涉,最终引发了匈牙利事件。在国际社会对此一片质疑声中,尼赫鲁并没有站在他积极倡导的以维护世界和平为核心的万隆精神的高度对苏联在匈牙利的举措进行谴责,而是在各个场合为苏联人做伪辩,这与他在几近同时发生的苏伊士运河危机的立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具有典型的双重标准的特征。尼赫鲁对印度国家利益的深层次考量、苏联的压力和美英的"观望"是他奉行双重标准的主要原因。尽管尼赫鲁在此事件上的双重标准饱受国内外媒体和政要们的质疑,但却由此赢得了苏联的信任,为随后印苏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刘名望
- 关键词:尼赫鲁
- 论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对印度的经济援助与影响(1955-1964)被引量:1
- 2017年
-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对印度予以了大规模的经济援助,达到了60.4亿卢比,位居苏联对非社会主义国家援助榜首。它不但为印度打造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而且使西方国家对印度援助的门槛逐步降低并引发了竞相投资的景象,大大扩大了印度的对外贸易,对印度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刘名望
- 关键词:赫鲁晓夫经济援助
- 1947—1953年印度与苏联关系冷淡的原因探究被引量:6
- 2014年
- 印度在独立前夕,与苏联积极进行交往与合作,强调与苏联发展友好关系的重要性。经过双方多番交流协商,两国终于在1947年4月13日建立了外交关系。双方在建交过程中开展了一系列交往,这包括苏联在南非印度人歧视问题上支持印度采取的抵抗政策、派科学代表团访问印度以及参加在新德里举办的第一次亚洲关系会议等。但在印度独立后,两国关系却在1947—1953年间陷入冷淡,究其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苏联对印度独立的否定,二是印度与英美关系亲密,三是尼赫鲁对苏联的怀疑。
- 刘名望
- 关键词:冷战
- 万隆精神与国家利益的碰撞:印度在1956年匈牙利事件中的政策探究
- 2016年
- 1956年10月,苏联政府从阵营稳定等角度考虑,对匈牙利人民旨在要求改革的呼声予以了粗暴干涉,最终引发了匈牙利事件。在国际社会对此的一片质疑声中,尼赫鲁并没有站在他积极倡导的以维护世界和平为核心的万隆精神的高度对苏联在匈牙利的举措进行谴责,而是在各个场合为苏联人做伪辩,这与几近同时发生的苏伊士运河危机的立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具有典型的双重标准的特征。究其原因,主要受尼赫鲁对印度国家利益的深层次考量、苏联的压力和美英的"观望"的影响所致。尽管尼赫鲁在此事件上的双重标准饱受国内外媒体和政要们的质疑,但却由此赢得了苏联的信任,为随后印苏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 刘名望
- 民国标界第一桩——民国元年察隅巡边标界史实考被引量:2
- 2014年
- 民国元年中华民国特使会同察隅地方政府与驻军南下巡查边界,在压必曲龚建立中华民国界牌,彰显国界。这一界标是在西藏地方分离势力掀起"驱汉"狂潮围攻察隅之际,针对英国和英属印度推行"战略边界计划"侵占我国察隅等边境地区固有领土而树立的,标志着新建立的中华民国对中印传统边界线的继承,并向中外宣示了中华民国对察隅边境地区固有领土的主权。
- 吕昭义刘名望
- 关键词:中印边界民国
- 印苏在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中的政策及战略考量被引量:4
- 2015年
- 1956年7月埃及总理纳赛尔为解决修建阿斯旺水坝费用,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引起英法美等国的强烈不满,英法决定使用武力迫使纳赛尔放弃这一计划,遂以保护运河安全为由,于10月31日对埃及展开了猛烈的军事攻击,这就是著名的苏伊士运河危机,即第二次中东战争。自纳赛尔发表将苏伊士运河国有化声明后,印苏两国对此十分关注,并予以积极支持;当英法为控制苏伊士运河而侵略埃及时,印苏在各种场合对此侵略行径予以强烈声讨,苏联甚至以核攻击进行威慑。印苏在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中的政策,其深层缘由皆是为本国的国家利益考量。对印度来说,主要是维护本国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对于苏联来说,支持纳赛尔政府的要求,不仅可以扩大苏联在第三世界的影响,而且还可以以"蛙跳"动作实现沙俄和苏联史上从未有过的对中东和非洲的影响,从而达到战略突围的目的。在美英等众多西方国家要求苏伊士运河国际化并把持联合国等极其不利于埃及的情况下,印苏两国对此问题的强硬态度无疑对保障埃及国家利益不受侵犯前提下妥善解决苏伊士运河危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刘名望
- 关键词:苏伊士运河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