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安
- 作品数:9 被引量:12H指数:2
- 供职机构: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语言的焦虑——卡夫卡小说《变形记》主题新探被引量:5
- 2008年
- 人们普遍认为《变形记》表现了人类的异化,但其实《变形记》还暗含有一种更深的意蕴:人类需要语言来相互沟通,而已经变成甲虫的主人公格里高尔却失落了人类的语言,无法与他人沟通,最后在孤独中死去。因此卡夫卡在《变形记》中实际上还表现了一个具有现代性和哲理意味的主题:语言的焦虑。而主人公异化为甲虫则使得读者能够转换一种新的体验角度,从而更真切地体会那种语言的焦虑及其折射出的人类的沟通困境。
- 刘伟安赵学斌
- 关键词:《变形记》主题
- 痛苦的自由抉择——屈原《楚辞·卜居篇》的存在主义解读被引量:2
- 2005年
- 屈原是一位伟大的殉道者,他的殉道精神受到了后人永远的景仰。但他在选择殉道的过程中,并非平静从容的,而是经过了灵魂的激烈的较量的。《卜居篇》表明,屈原在忠而被谤、遭到流放的情况下,内心焦虑彷徨,本欲通过占卜决定命运,以获得精神突围。但屈原忠贞的个性使他无法逃避选择,而是勇敢地承担了选择的痛苦。《卜居篇》是一位伟大知识分子的精神自白。
- 刘伟安
- 关键词:内心冲突逃避
- 论《边城》作为情感之歌的美学内涵
- 2006年
- 《边城》中的湘西世界,不但是理想化了的人类的童年境界,而且是一个丰富的情感世界,一曲本真、纯净、深邃的情感之歌。它对生命本质悲剧性的深刻揭示以及对现代人心灵的无限滋润都使其具有了深厚的美学内涵。
- 刘伟安
- 关键词:生命意蕴美学内涵
- 论李白诗歌中的“烦”与“畏”
- 2006年
-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在世体验,主要是“烦”和“畏”两种状态。所谓“烦”和“畏”,就是作为此在的人对存在意义的不确定性和虚无性的一种根本性的感受,是一种不在家的感觉。众所周知,李白的诗歌既充满了乐观昂扬的少年精神,也充满了牢骚苦闷。但如果仔细分析李白诗歌的牢骚苦闷的内涵,就会发现这些苦闷并不仅仅来于政治的失意,更来自于他那颗追寻不到精神家园的心灵,亦即来自于他内心挥之不去的“烦”和“畏”。这使他的诗歌获得了厚重的深度,具有强大持久的艺术感染力与震撼力。
- 刘伟安
- 关键词:诗歌创作
- 论庄子的蝴蝶梦——人生在梦幻中超越被引量:2
- 2005年
- 一般人都把庄子梦蝶看作一个美丽而空灵的寓言故事,但梦蝶故事却包含了庄子欲解脱人生苦难而不能的生存困境。人类深重的苦难使庄子对文明感到绝望,但人类倒退到原始蒙昧状态又是不可能之事,而寄情山水又不能真正消解心中的焦虑。只有当庄子梦中化为蝴蝶时,他才彻底摆脱了对时间、空间和自我的知觉,彻底做到了“吾丧我”,达到了一种主客合一的纯粹的审美境界,因而快乐无比。但这种超脱是暂时的,梦醒后依然不得不再此面对令人窒息的现实,这是人生的悲哀与无奈,这也正是庄子蝴蝶梦的深刻寓意所在。
- 刘伟安
- 关键词:庄子故事悲哀无奈超脱
- 如何改善阅读困难学生的阅读行为
- 2006年
- 刘伟安
- 关键词:阅读困难学生教师课程
- 技术时代与美学乌托邦的魅力——以《边城》中的湘西世界为例
- 2005年
- 技术时代的人类的感性受到了空前的压抑 ,其性灵处于一种干涸状态 ,需要诉诸心灵的美学乌托邦的滋润。《边城》中的湘西世界是东方的静的文明的理想化 ,那里的人生既非压抑性的 ,又非放纵性的。其生活方式之单纯、素朴、舒缓有如庄子的至德之世 ,尤其是那里单纯、自然、专一、唯美的爱情 ,以及爱情的伤感结局 ,使其获得了丰厚的审美意蕴 ,具有了美学乌托邦的基本特征 ,因而能引起技术时代人们的无限向往 。
- 刘伟安
- 关键词:欲望精神家园
- 形而上的深情——论曹丕诗歌的情感性质被引量:2
- 2006年
- 曹丕虽然贵为天子,但他的个性十分敏感多情,经常感受到一种无端而来的生命忧伤,这使得他诗歌中的情感委婉缠绵,并具有一种形而上的性质。尽管曹丕诗歌反映的社会内容较为单薄,但这种形而上的深情,已经触及了生命的本质,所以依然具有悠久的艺术感染力。
- 刘伟安
- 关键词:生命意识
- 死亡与失意双重焦虑下的吟唱——论《古诗十九首》的人生之悲与抒情特色被引量:1
- 2005年
- 《古诗十九首》被誉为“五言之冠冕”。它“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十九首》之所以有如此巨大而悠久的艺术感染力,不仅是因为其娴熟的艺术技巧,更在于它涉及了爱情与死亡两大永恒的文学主题,并且其情感都是不加讳饰地从心底直接流露出来的,做到了“修辞立其诚”。这就是《十九首》不朽艺术魅力的根源。
- 刘伟安
-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抒情特色吟唱焦虑失意修辞立其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