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松
- 作品数:21 被引量:82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四种评分系统评价婴幼儿颅脑创伤预后的比较研究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比较婴幼儿神经创伤评分(TINS)、Marshall CT分级、Rotterdam CT评分和Helsinki CT评分对婴幼儿(≤3岁)颅脑创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诊治的婴幼儿颅脑创伤患者共37例,创伤后6个月采用Glasgow预后分级(GOS)评价预后,TINS评分、Marshall CT分级、Rotterdam CT评分和Helsinki CT评分预测预后,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并比较4种评分系统对婴幼儿颅脑创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创伤后6个月恢复良好(GOS分级5级)者19例(51.35%)、轻残(GOS分级4级)11例(29.73%)、重残(GOS分级3级)6例(16.22%)、死亡(GOS分级1级)1例(2.70%)。ROC曲线显示,创伤后6个月TINS评分、Marshall CT分级、Rotterdam CT评分和Helsinki CT评分预测预后不良(GOS评分1~3分)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4(95%CI:0.539~1.000,P=0.026)、0.807(95%CI:0.668~0.946,P=0.012)、0.748(95%CI:0.535~0.960)TINS评分、Marshall CT分级、Rotterdam CT评分和Helsinki CT分级系统对婴幼儿颅脑创伤远期预后均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尤以Marshall CT分级对创伤后6个月预后的预测更具优势。
- 向忠豪陈鑫陈益磊吴昀兰松罗湘颖毕长龙刘劲芳
- 关键词:预后婴儿
- 颈段椎管内占位病变的显微手术技巧
- 刘景平沈沉浮李学军兰松黄月明杨志权
- 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联合高压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分析
- 2024年
- 目的:分析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联合高压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STBI)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武冈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STBI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高压氧治疗,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3 d,两组患者颅内压(ICP)低于治疗前,脑部平均血流量(Q_(mean))水平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ICP低于对照组,脑部Q_(mean)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SS)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STBI患者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联合高压氧治疗,可降低其ICP,改善脑部血流情况,对改善患者神经缺损有积极作用。
- 毛丰兰松袁贤瑞
-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高压氧治疗
- 依达拉奉防治颅内动脉瘤术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6
- 2006年
-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60例脑动脉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静滴,每日2次,14d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发生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者仅2例,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3%,而对照组为73.3%,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防治脑动脉瘤术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依达拉奉作为一种新型羟自由基清除剂,可以作为防治颅内动脉瘤术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有效的药物。
- 陈锐姜冰马建荣刘景平王君宇万新黄军董会晓兰松
- 关键词:依达拉奉羟自由基清除剂迟发性脑血管痉挛药物治疗
- 颅内肿瘤开颅术后再出血的原因及其防治被引量:10
- 2005年
- 目的探讨颅内肿瘤患者开颅术后再出血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颅内肿瘤患者开颅术后发生颅内血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形成的原因。结果在20例术后发生颅内血肿的患者中,14例血肿位于原手术区,6例位于非手术区。所有病例均经再次手术清除颅内血肿。再次手术后,12例痊愈,3例残废,5例死亡。结论术中颅内压骤降、止血不彻底、操作性损伤及术后再灌注损伤等是颅内肿瘤患者开颅术后发生颅内血肿的主要原因。术前、术中采取相应的措施,术后严密监护,早期诊断是防治术后颅内血肿的关键。
- 兰松马建荣
- 关键词:开颅术颅内血肿颅内肿瘤
- 小脑实质性血管网状细胞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 目的:报道小脑实质性血管网状细胞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经验。方法:γ-刀治疗,其中1例因为肿瘤复发,半年后进行第二次开颅手术,其它4例残留肿瘤未见复发;术后神经功能改善23例,加重3例,其中2例出现肢体活动障碍,1例出现吞...
- 刘志雄刘忠富陈敏龚旋刘运生袁贤瑞刘劲芳姜维喜刘宏伟赵杰兰松熊元元
- 关键词:血管网状细胞瘤显微外科
- 泛耐药革兰阴性杆菌所致严重颅内感染病例诊治
- 罗湘颖刘劲芳陈鑫呙勇毕长龙孙种夷兰松
- 脑干肿瘤的手术切除及入路选择
- 2008年
- 目的对脑干不同部位肿瘤采取不同手术入路实施切除,以期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方法本组病例对脑干不同部位肿瘤分别采用枕下后正中入路、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扩大颞下经天幕入路,切除延髓、脑桥及中脑肿瘤。结果20例脑干肿瘤,全切除肿瘤11例,次全切除肿瘤6例,部分切除3例;部分面瘫3例,瘫痪加重2例,走路不稳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根据肿瘤在脑干的不同位置以及肿瘤距脑干表面的距离,选择最佳入路,有利于减少脑干损伤,从而达到最佳疗效。
- 刘景平刘运生沈沉浮李学军兰松
- 关键词:手术切除入路选择
- VEGF及TGF-α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 目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CM)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血管病,有关其发病机制的文献报道较少且意见不一,对于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组织中VEGF和TGF-α蛋白的表达、临床意义,以及二者阳性表达的相互关系国内少有报导。本实验研究探讨V...
- 兰松
- 关键词: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Α蛋白表达
- 文献传递
- 失匹配负波及P3a联合脑电反应性对重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失匹配负波及P3a联合脑电反应性对重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2019年10月至2020年7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并于发病28 d内行听觉失匹配负波(MMN)、P3a及脑电反应性(EEG-R)检查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3个月,并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标准分为2组,GOS 1~2分为预后不良组,GOS 3~5分为预后良好组,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临床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有统计学意义指标预测预后的效能并确定cut-off值。结果共有48例患者被纳入本研究,男35例,女13例,年龄范围18~68岁,其中29例预后良好,19例预后不良。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EEG-R、Fz处MMN的波幅绝对值(FzMMNA)及Cz处P3a的波幅值(CzP3aA)与昏迷患者的预后明显相关(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则表明仅存在EEG-R、FzMMNA及CzP3aA是重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预后良好的预测因子(P<0.05),其ROC曲线下的面积(AUC)(95%CI)分别为:0.757(0.613~0.900)、0.912(0.830~0.994)及0.887(0.793~0.981),且后两者的联合及三者的联合提高了AUC,分别为0.942(0.879~1.000)及0.964(0.920~1.000)。另外,cut-off值为1.27μV、2.64μV时,FzMMNA及CzP3aA预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灵敏度及特异度最佳[89.66%(26/29)、84.21%(16/19)及82.76%(24/29)、84.21%(16/19)]。结论FzMMNA及CzP3aA联合EEG-R有望成为预测重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预后的指标。
- 周良陈鑫王健刘子源游佳兰松刘劲芳
- 关键词:昏迷重型颅脑损伤失匹配负波P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