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佟磊

作品数:16 被引量:130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理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6篇污染
  • 3篇水稻
  • 3篇污染物
  • 3篇小麦
  • 3篇臭氧
  • 2篇冬小麦
  • 2篇通量
  • 2篇气孔
  • 2篇陆风
  • 2篇挥发
  • 2篇海陆
  • 2篇海陆风
  • 2篇PM
  • 2篇PM2.5
  • 2篇大气臭氧
  • 1篇定量校正
  • 1篇多环芳烃
  • 1篇修饰
  • 1篇有机氯
  • 1篇有机氯污染

机构

  • 12篇中国科学院城...
  • 9篇中国科学院大...
  • 9篇中国科学院宁...
  • 5篇中国科学院生...
  • 3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北京大学
  • 1篇百色学院
  • 1篇韩山师范学院
  • 1篇闽南师范大学

作者

  • 16篇佟磊
  • 11篇肖航
  • 5篇王效科
  • 4篇黄仲文
  • 3篇耿春梅
  • 3篇冯宗炜
  • 3篇王琼
  • 3篇李建荣
  • 3篇殷宝辉
  • 3篇王玮
  • 2篇逯非
  • 2篇郑飞翔
  • 2篇隋立华
  • 2篇肖航
  • 1篇陈进生
  • 1篇侯培强
  • 1篇苏德·毕力格
  • 1篇钟宁
  • 1篇周小平
  • 1篇苏德毕力格

传媒

  • 3篇环境污染与防...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2篇生态毒理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给水排水
  • 1篇地球化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9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环境参数对半挥发有机污染物大气采样采集效率的影响
<正>半挥发有机污染物(SVOCs)广泛分布于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体等)中,其中很多物质具有高毒性、生物蓄积性和长距离迁移潜势,如众所周知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中的多氯联苯、溴代阻燃剂和多环芳烃等。大气监...
肖航蔡秋亮黄仲文佟磊何萌萌
文献传递
(N-[2-(2-氧-1-咪唑烷基)乙基]-N′-苯基脲(EDU)对环境臭氧胁迫下的水稻和小麦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
2011年
通过对作物定期喷施不同浓度(0、150、300和450mg·L-1)的N-[2-(2-氧-1-咪唑烷基)乙基]-N′-苯基脲(ethylenediurea,EDU)溶液,研究EDU对环境O3胁迫下水稻"粤晶丝苗2号"(Oryza sativa L.Yuejingsi2)和小麦"北农9549"(Triticum aestivumL.Beinong9549)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EDU的作用效果随观测时期和处理水平的变化而变化。水稻实验前期,300mg·L-1EDU处理的植株地上生物量明显高于对照;但实验末期,各EDU处理下的水稻地上生物量、各器官生物量和单株粒重均低于对照,其中450mg·L-1EDU处理和对照稻穗生物量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在小麦实验中,除实验中期150mg·L-1EDU处理外,各观测时期EDU处理下的植株地上生物量均低于对照,尤其在实验末期,300mg·L-1EDU处理下的小麦地上生物量和穗生物量的下降程度达到了显著水平。由此可知:两个作物品种对环境O3可能具有一定的耐性,因此,EDU的保护作用未能体现;高浓度EDU溶液对作物可能具有一定的毒性,O3胁迫下EDU对植物体的作用效果可能是其抗氧化性和毒性的综合体现。
佟磊王效科郑飞翔耿春梅王玮殷宝辉隋立华王琼冯宗炜
关键词:SATIVAAESTIVUM
污水处理厂的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被引量:10
2018年
挥发性有机物(VOCs)种类繁多、来源广泛,污水处理厂是其中不容忽视的排放源之一。研究了某污水处理厂的VOCs组成特征、工艺特征和时间特征,并对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的综合风险信息系统中有相应毒理学数据的化合物进行了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共检出了烷烃、烯烃、卤代烃、芳香烃以及含氧VOCs 5类54种化合物。筛选出10种特征化合物为乙醇、环己烷、丙酮、乙酸乙酯、二氯甲烷、苯、甲苯、丙烯、1,4-二氧己环和正己烷。污水处理厂各处理单元中检出的VOCs总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初沉池B、缺氧池、初沉池A、厌氧池、好氧池和储泥池。在采样的4个时间段中,5类VOCs的变化趋势一致,中午(11:00—12:00)时浓度最高,下午(14:00—15:00)时最低。参与评价的9种化合物致癌危害指数均小于1.00×10^(-6),25种化合物非致癌危害指数均小于1,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均在USEPA的可接受范围内。
黄岑彦林佳梅佟磊何萌萌肖航
关键词:挥发性有机物污水处理厂排放特征
舟山市PM_(2.5)的输送路径和潜在来源分析被引量:7
2018年
利用轨迹聚类分析、轨迹扇区分析(TSA)和潜在源贡献函数(PSCF)分析3种方法研究了2013年6月至2016年5月舟山市的PM_(2.5)输送路径和潜在来源。聚类分析显示,舟山市PM_(2.5)夏季主要受来自偏南方向的气团影响,冬季主要受来自偏北和西北方向的气团影响,与季风方向一致,以短距离传输为主。TSA结果与轨迹聚类分析类似,综合考虑后向轨迹停留时间和PM_(2.5)平均浓度,研究期间西北和偏北方向的扇区对舟山市PM_(2.5)的贡献率最大,达47.3%。PSCF分析显示,舟山市PM_(2.5)的潜在来源贡献区域主要集中于江苏省、山东省南部、浙江省北部和安徽省东部。
黄仲文彭成辉杨梦蓉何萌萌佟磊佟磊肖航
关键词:PM2.5后向轨迹聚类分析
我国城市面源污染特征的研究现状被引量:57
2009年
通过对我国各大城市现有的城市面源污染研究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S、CODCr和BOD5平均含量在四种不同径流类型中的大小规律为天然雨水<屋面径流<排污口径流<道路径流,其中SS、CODCr和BOD5平均含量在天然雨水中为7.20 mg/L、19.19 mg/L、2.05 mg/L,在城市屋面径流中为102.68 mg/L、114.06 mg/L、40.13 mg/L,在城市排污口径流中为397.50 mg/L、193.19 mg/L、46.64 mg/L,在城市道路径流中为512.55 mg/L、286.10 mg/L、57.47 mg/L。而TN和TP平均含量在四种不同径流类型中的大小规律为天然雨水<屋面径流<道路径流<排污口径流,其中TN、TP平均含量在天然雨水中为2.98 mg/L、0.05 mg/L,在城市屋面径流中为6.20 mg/L、0.38 mg/L,在城市道路径流中为7.84 mg/L、0.78 mg/L,在城市排污口径流中为15.57 mg/L、1.50 mg/L。合流制排污口径流中的CODCr、BOD5、TN、TP等指标均高于分流制。地表沉积物是屋面径流、排污口径流和道路径流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城市道路和屋面雨水径流污染物浓度偏高,且南方特大规模城市道路雨水径流污染情况最严重,北方特大规模城市中的沥青屋面径流污染情况最严重。道路径流、屋面径流和排污口径流中大部分指标超出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标准,如果直接排放到受纳水体,将会对环境产生危害。
侯培强王效科郑飞翔周小平任玉芬佟磊
关键词:城市面源污染屋面径流
夏秋季宁波市气态元素汞(GEM)污染特征及潜在源区贡献分析被引量:2
2020年
气态元素汞(gaseous elemental mercury,GEM)是普遍存在于大气中的对生物体有害的重金属元素其化学性质稳定,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可随气团长距离输送属于全球性污染物.本研究于2017年夏秋季对宁波市大气GEM、常规污染物和气象参数进行综合观测,研究沿海地区GEM受人为源和自然源共同作用下的迁移转化规律及潜在源贡献来源.结果表明:①观测期间大气GEM的平均质量浓度为(2.32±0.90) ng·m-3,变化范围为0.97~10.95 ng·m-3,且夏季低于秋季.②GEM、O3和GOM在夏季、秋季、晴天和阴雨天的日内浓度变化表明,高浓度的O3和强烈的光照可加速GEM发生光化学反应,GEM在晴天的光化学氧化强度高于阴雨天.③相关性分析表明,GEM与PM2.5(R=0.65,P<0.01)、PM10(R=0.47,P<0.01)、NO2(R=0.46,P<0.01)和CO(R=0.57,P<0.01)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来源与化石燃料等物质燃烧有关.④O3等光化学氧化剂的浓度、GEM在颗粒物上的气粒分配及PM2.5、水汽和NO2的消光效应,可对GEM光化学氧化速率产生重要影响.⑤潜在源贡献分析(potential source contribution function analysis,PSCF)结果表明夏季浙江省北部(包含宁波市)、西北部,安徽省南部和江西省大部分地区构成一个三角形区域是NBUEORS大气GEM的潜在源贡献区域,且本地源、区域源和长距离源输送对GEM污染均具有重要影响.秋季的潜在源贡献区域主要为浙江省北部区域,范围小于夏季.GEM主要来自本地源和区域源输送影响.因此,针对大气GEM污染的控制,需要跨省的区域联防联控,综合治理,方可有效减轻大气汞的污染.
易辉林佳梅蔡秋亮王克强陈进生佟磊李建荣李建荣
关键词:光化学氧化空气污染物
气团来源对沿海城市PM_(2.5)中二次水溶性无机离子形成特征的影响研究被引量:5
2019年
大气细颗粒物(PM_(2.5))与雾霾天气密切相关,PM_(2.5)吸附的有毒有害物质,可能给人体健康带来危害。二次水溶性无机离子(SNA,包括SO_4^(2-)、NO_3^-和NH_4^+)是PM_(2.5)的重要组分,研究PM_(2.5)中SNA污染特征及形成和演化的影响因素,对认识雾霾污染的生消机制,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在线气体及气溶胶成分监测系统(MARGA)观测了宁波市滨海地区春季、夏季和秋季大气PM_(2.5)中的SNA和气态污染物的变化趋势,并利用后向轨迹分析研究了不同气团影响下污染物的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观测期间,SNA在PM_(2.5)中的平均占比约为70.7%,NO_3^-是导致PM_(2.5)污染加重的主导离子。NO_3^-和SO_4^(2-)受气团传输影响较大,来自陆地气团的质量浓度普遍高于海洋气团,来自西北内陆方向的污染物输送是导致宁波空气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宁波大气中的硫氧化率(SOR)较高,SO_4^(2-)主要由SO_2发生二次氧化反应生成;SO_4^(2-)的形成与相对湿度(RH)密切相关,SOR随着RH的增加而显著增大,当RH>85%时,大气中的硫氧化物绝大部分以SO_4^(2-)形式存在,SOR接近1;而温度变化对SOR无明显影响;来自西南与东部受海洋显著影响的气团SOR高于来自陆地气团的相应值。夏季RH普遍较高,西南方向气团影响下高浓度的气态污染物(NO_2、O_3、NH_3)可明显促进SO_4^(2-)的生成,一定程度上控制人为气态污染物的排放能有效减少SO_4^(2-)生成。与SOR比较而言,氮氧化率(NOR)和NO_3^-与温度、RH、气态污染物浓度等环境因素的关系比较复杂,暗示多种反应机理共同作用影响氮氧化物的转化。
林佳梅易辉佟磊李建荣李建荣
关键词:气团PM2.5
我国近地层臭氧污染对水稻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概述被引量:11
2015年
地表监测数据表明,我国近地层O3污染日趋严重,已对水稻和冬小麦的生长造成严重威胁。为评估O3污染对我国农业生产的风险,综合已有剂量反应实验结果,对我国南北五个地区(北京、定兴、江都、嘉兴、东莞)水稻和冬小麦的O3敏感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1)随着实验地区和实验品种的变化,两种作物的O3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水稻对O3的敏感程度由北到南逐渐增加;(2)两种作物的产量均随O3剂量的增加而降低,且冬小麦的减产程度高于水稻;(3)基于FACE实验得到的作物O3敏感性高于基于OTC实验的研究结果。利用上述研究得到的O3剂量反应方程和O3浓度预测数据,对未来我国水稻和冬小麦的产量损失进行了评估。预计到2020年,我国五个主要作物产地水稻和冬小麦的产量损失范围分别为3.2~28.8%和7.8~36.9%。上述结果表明,O3污染已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生长造成巨大威胁,且作物品种间存在明显的O3抗性差异,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缓解O3浓度的上升,同时,需要利用更科学的实验方法进行O3抗性品种的选育,这对降低O3的农业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佟磊王效科肖航黄仲文
关键词:臭氧水稻冬小麦
一种酸修饰M<Sub>2</Sub>Ti<Sub>6</Sub>O<Sub>13</Sub>/TiO<Sub>2</Sub>纳米带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光催化剂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酸修饰M<Sub>2</Sub>Ti<Sub>6</Sub>O<Sub>13</Sub>/TiO<Sub>2</Sub>纳米带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将锐钛矿型二氧化钛、双...
孟杨肖航佟磊王雷平何萌萌
冬小麦气孔臭氧通量拟合及通量产量关系的比较分析被引量:18
2012年
基于田间原位开顶箱(Open-Top Chambers,OTCs)实验,研究了不同浓度臭氧(O3)处理下(自然大气处理,AA;箱内大气处理,NF;箱内低浓度O3处理,NF+40 nL/L;箱内中等浓度O3处理,NF+80 nL/L;箱内高浓度O3处理,NF+120 nL/L),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旗叶气孔运动对不同环境因子的响应,并通过剂量反应分析,比较了冬小麦产量损失与累积气孔O3吸收通量(AFstX)和累积O3暴露浓度(AOT40和SUM06)的相关性差异。结果表明:冬小麦旗叶气孔运动的光饱和点和最适温度分别约为400μmol.m-.2s-1和27℃,水汽压差、土壤含水量和O3剂量的气孔限制临界值分别约为1.4 kPa、-100 kPa和20μL.L-.1h-1,超过此临界值时,气孔导度会明显下降。利用Jarvis气孔导度模型对冬小麦旗叶气孔导度和气孔O3吸收通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Jarvis模型解释了冬小麦实测气孔导度60%的变异性。由于不同时期植物体气孔导度的差异,冬小麦旗叶生长期内累积气孔O3吸收通量(AFstX)呈非线性增加趋势。O3吸收速率临界值(X)为4 nmol.m-.2s-1时,累积O3吸收通量(AFst4)与冬小麦产量的相关性最高(R2=0.76),该数值介于O3暴露指标AOT40和SUM06的剂量反应决定系数(0.74和0.81)之间。与O3浓度指标(AOT40和SUM06)相比,O3通量指标(AFstX)在本试验冬小麦产量损失评价中未表现出明显优势。
佟磊冯宗炜苏德·毕力格王琼耿春梅逯非王玮殷宝辉王效科
关键词:冬小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