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涌
- 作品数:64 被引量:78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对外合作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航空宇航科学技术更多>>
- 一种应用于天文底片扫描仪运动姿态的测量装置及方法
- 本发明提供一种应用于天文底片扫描仪运动姿态的测量装置,包括待测的天文底片扫描仪、以及彼此相对设置的光电自准直仪和目标装置,目标装置包括平面楔镜以及与平面楔镜和天文底片扫描仪的运动平台均连接的三维调整机构。本发明还提供了应...
- 郑立新王亮亮商正君杨美婷杨静董姗赵建海于涌李骏艳
- 一种标定穹顶恒星模拟系统的重叠照相测量方法
- 本发明公开一种标定穹顶恒星模拟系统的重叠照相测量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采用望远镜对穹顶作重叠照相观测,对全部观测图像进行预处理;S2、计算每帧图像中心的球面坐标;S3、建立参考星观测方程;建立共同星观测方程,通过最小...
- 于涌齐朝祥赵铭
- 文献传递
- 一种测量大天顶距处的大气折射值的方法和系统
- 本发明提供一种测量大天顶距处的大气折射值的方法,包括:S0,提供望远镜、图像采集终端、处理器及包括两块反射镜以使望远镜具有第一、第二视场的角反射器;测量两块反射镜之间的实际夹角L<Sub>0</Sub>;S1,通过用第一...
- 曹建军于涌赵铭唐正宏
- Deep-Dark-Net:一种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导星相机暗流预测模型
- 2024年
- 暗流会影响图像质量、降低星像的信噪比,进而影响星像位置和流量测量的精度,因此需要在天文数据处理中准确估计并去除暗流。LAMOST导星图像处理的需求为:在无暗场图像情况下高精度处理历史导星图像数据,简化导星相机暗场图像拍摄的步骤,可以利用导星图像的特性反演和生成高精度可靠的暗场图像。利用LAMOST导星原始数据的特性,提出一种基于生成对抗网络模型来精确估计暗流的新方法——Deep-Dark-Net。该方法利用条件生成对抗网络,构建导星图像Overscan区域、Optical Black区域与对应的有效成像区域噪声之间的关联模型,从而通过这些区域反演和重构高精度暗场图像。实验表明:Deep-Dark-Net预测的暗流与真实暗流的符合度高于传统方法,满足了LAMOST望远镜导星图像处理对暗场图像的需求。该工作不仅为天文图像暗流的处理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新方法,也为深度学习技术在天文图像处理中的潜在价值和应用方向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示例。
- 曲伯桓杨贺珺何宇轩郭远昊刘宇曹子皇齐朝祥齐朝祥王培培于涌张勇王淑青赵永恒吕冠儒曹兴华王淑青邱虹云
- 关键词:暗流LAMOST
- 施密特巡天星表的现状和展望被引量:2
- 2008年
- 扼要介绍了施密特巡天底片及基于此编制而成的施密特巡天星表的发展历程,并详细介绍了GSC2.3和USNO-B1.0的情况.分析研究了这类星表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所在,并提出了一个新的计划:利用现有施密特底片资料并增加新的第3期观测,编制一个具有绝对自行、多色测光、系统均匀的高密度全天星表以满足各方面的需要.
- 齐朝祥于涌唐正宏
- 关键词:星表
- FocusGEO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被引量:2
- 2018年
- FocusGEO是上海天文台自行研制的新一代地球同步轨道动态监视系统,与大部分商用成熟的天文望远镜相比缺乏标准的硬件底层驱动,同时受运行环境的限制,无法设计开发基于Linux的RTS2或基于Windows的ASCOM的全自动软件系统。研究团队针对FocusGEO的特殊需求,自行设计开发了一套基于Windows的软件系统,可实现望远镜自动观测、资料实时处理、数据传输与数据管理等过程。介绍了软件系统的实现框架、整体流程和数据并行处理的原理,并重点讨论图像实时转换与传输和数据实时处理与入库的实现方法。长时间的观测运行表明,软件系统工作稳定可靠,可为非通用望远镜系统的自动控制软件开发提供借鉴。
- 王维毛银盾陈国平张永帅于涌罗浩
- 关键词:望远镜通信协议数据库
- 天然卫星的历史资料挖掘及自主历表研究
- 奚小瑾严丹于涌唐凯乔荣川
- 研究背景: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无论是探月工程还是载人航天事业,都体现了我国的强大的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随着国内空间探测工作的展开,对太阳系大行星卫星的精密位置测定和轨道理论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关键词:
- 一种基于干涉位移测量系统的滚转角测量系统和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干涉位移测量的滚转角测量系统和方法,包括底座和两单频干涉位移测量系统;所述底座上设有直线导轨,所述直线导轨上安装有负载平台,所述待测运动轴的轴向与所述直线导轨的线性运动方向一致;两所述单频干涉位移测量...
- 王亮亮商正君杨美婷杨静董姗赵建海于涌
- 文献传递
- 一种欠采样星象仿真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欠采样星象仿真方法,涉及天文图像仿真技术领域,包括建立欠采样星象点扩散函数模型,并仿真出亚像素尺度欠采样星象;然后根据像素内部响应规律,构建像素内部响应矩阵;最后将亚像素尺度欠采样星象与像素内部响应矩阵进...
- 傅震森罗浩于涌肖威武琦琦齐朝祥
- CCD测角与激光测距技术综合测定空间目标的轨道被引量:5
- 2014年
- 空间目标包括在轨卫星、空间碎片等,对其测定轨是空间攻防和空间利用的重要前提。由于地面测站资源有限,单站测量是目前对空间目标尤其是空间碎片测定轨较常用的方式。卫星激光测距(satellite laser ranging,SLR)技术测量精度很高,可达米级(非合作目标),甚至厘米级(合作目标),但不能单独用于单站短弧定轨;电荷耦合器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天文定位技术可观测距离较远的目标,但测量精度为角秒级,换算至空间距离不如SLR技术高。两者的联合为空间目标的高精度定位和跟踪提供了可能,并成为未来空间目标地基测量的发展方向。作为空间碎片单站监测的前期工作,对合作目标的单站定轨精度进行了评估。处理了1500 km高AJISAI低轨卫星的实测数据,分析了单站CCD测角和激光测距数据对低轨空间目标的联合定轨能力,并充分考虑两类不同类型观测数据的精度,数据综合时对其进行合理加权。利用全球激光站资料进行精密定轨,并以此作为参考轨道,采用上海佘山站AJISAI卫星2010年、2011年4天6圈的实测激光测距数据,以及CCD测角数据,开展了单站单圈和单站多圈定轨和预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测距数据的加入对定轨精度和24小时预报精度的改善非常明显,可提高至少一个数量级;单站单圈联合定轨和24小时预报的精度分别为20 m以内及数百米,单站多圈联合定轨和24小时预报的精度分别在米级及数十米。期望实验结果为中国未来的空间碎片望远镜建设提供参考。
- 陈艳玲黄勇胡小工于涌张海峰张忠萍唐正宏
- 关键词:CCD技术激光测距精密定轨